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雪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系统的阐述了文化共享工程近年来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措施建议。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即明确工程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和优化资源建设、配置;加强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全民信息化培养;在保证国家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引入新的投资主体。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和文化站(含城镇社区)、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①。经过五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一、积累的经验
  几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在网点建设、资源建设、技术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基层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各地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主导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强大推进器。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从2007至2010年,中央政府共投入24.7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程建设,并带动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近27亿元,为文化共享工程在全国的推进和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实用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资源建设方面,坚持需求牵引,力求丰富多彩,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文化需求。技术工作方面,从硬件配置到软件设计,努力实现传输快捷化、操作简易化、接收方便化。服务模式方面,坚持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共建共享。通过与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合作共建,提升了网络覆盖率,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基层服务点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方向不明确
  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将公共文化服务等同于基本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同于多样化文化服务,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低水平,加重了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偏见,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发展动力不足。以国家投入为单一来源,虽保证了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期性,但毕竟政府部门人力和精力有限,还使得很多有心从事此工作的组织或个人难以有所作为。
  (二)管理水平滞后于发展
  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相对于工程的发展速度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工程建设,与公共文化创新工程需求服务目标差异巨大;松散的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所需的集中化管理形成冲突;资金使用方式带来的设备采购标准化的不统一成为了工程发展的重要瓶颈;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也为工程的普及和利用设置了障碍。
  (三)资金投入略显薄弱
  文化领域的投入在全国各地的政府财政支出中不到当地财政投入的1%,更别提文化共享工程的资金投入情况。在对广西桂林市桂北地区32个市县支中心的调查中,只有13个支中心的日常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占总数的38%,且费用基本在5000-5万之间。大部分支中心靠有限的业务费或收取的电子阅览室费用勉强支撑,导致网络运行不畅、设备无法维护和更新,运转艰难。
  (四)人才匮乏、公民信息化水平偏低
  基层队伍不稳定是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加之公民信息化水平偏低,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消除农村非网民的技能障碍,促进农村群众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共享工程一项基本的和长期的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要准确认识和把握自身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实际差别,有效利用文化事业的各项资源,同时充分吸收文化产业的各种先进经验,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信息服务的共通、服务模式的共建。
  (二)提高管理能力
  首先,要摆脱政府结构的管理形式,突出工程管理的方法。文化共享工程到底为基层群众带来了怎样的文化服务,要有一套监督管理系统定时收集数据并反馈,才能为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技术上实现工程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需求反馈管理、信息服务管理和协同工作管理。再次,要严格资金管理,防止因资金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技术管理问题,进一步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式。最后,要增强资源建设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并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加强资金投入并整合社会力量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对文化共享工程长效运行保障经费、覆盖完善六级网络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设、技术平台建设、服务开展、人员培训、理论研究进行经费支持,保障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向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学习,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可以以各种形式,各种可能性的结合社会大众的力量,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灵活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改善全民信息素养
  建立完善的文化共享工程人力资源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善于在民间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与激情,充实基层文化队伍的力量。利用覆盖城乡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开展国民文化素质、信息素养的培训,让基层群众真正的学会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更好的开展服务。
  注释:
  ①出自: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陈晖.探索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M].2009,8.
  [3]张彦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与创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巫志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材料汇编[G].2011,2.
  [5]吴晓,孙承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8.
  [6]杨永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0,12-2.
  作者简介:范 雪(198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84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