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我国乳制品企业的质量成本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明敏

  [摘要]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引起了社会对我国乳制品质量的广泛关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才能使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旨在通过三元和三鹿一正一反两个案例,针对乳制品行业的特点。分析我国目前乳制品行业的质量成本及其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企业应该合理分配质量成本,加大预防和鉴定成本的投入,从而降低风险,获得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乳制品企业;质量成本;成本管理
  
  一、引言
  
  目前,三鹿奶粉事件已基本尘埃落定,但由此引出的关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质量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乳制品具有保鲜期短,生产地和流通地广泛的特点。要保证这个行业的产品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从生产到流通的质量成本管理,以合理的质量成本结构换来产品的高质量和企业的优质品牌。
  
  二、乳制品企业质量成本构成
  
  乳制品的生产消费涉及奶夜、饲料生产商、兽医、收奶员及加工、贮运、销售人员到最终消费者,质量成本管理存在于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一)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防止废品、次品及质量事故的发生。保证和提高符合质量水平而投入的质量控制措施费用。具体包括:制定质量计划而发生的质量计划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对工序能力的调研及保持工序能力而支出的调研费用;对质量体系、工序质量及外购件等质量进行审查而支出的质量评审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用;质量情报费用;质量管理奖励费用。
  对乳制品行业来说,预防成本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之前,包括:制定乳制品质量计划所发生的费用;对奶农、奶源地的评估费用;乳制品生产及检测阶段质量事故预防措施费;乳制品生产工序设计费用;职工质量教育培训费用;新产品或新配方的评审费用等。
  
  (二)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指在一次检验合格的情况下,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和鉴定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检测设备及工具的使用维护费;检测试验费;检测鉴定管理费。
  对乳制品行业来说,鉴定成本贯穿于生产和加工环节,主要包括:进厂原奶等原材料的鉴定费用、检验费用、质量审核费用和进货检验费用等;乳制品制造过程中在产品阶段性加工检验费用;乳制品生产及检验过程中设备的检验、维护、保养等费用;产成品的检验费用等。
  
  (三)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指半成品或产成品在未发出销售之前,经检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损失费用。具体包括:废品净损失费;不合格产品返修费;返修复检费;质量降级损失费:质量事故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
  对乳制品行业来说,内部损失成本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包括:因检测出营养成分未达标准等原因而造成的废品损失费: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改进配方或改善消毒过程后产出的成品复检费用;因质量事故引起的停工生产损失费用。事故分析处理费用等;因质量不合格引起的产品降级或淘汰损失等。
  
  (四)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发出销售后,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费用。具体包括:质量保修费;质量索赔费;质量诉讼费;产品退换费;降价损失费;质量“三包”管理费。
  对乳制品行业来说,外部损失成本主要发生在销售环节,包括:用户对质量次级产品的退货、换货损失,以及折价处理差价损失;包退包换服务管理费用;因质量问题导致顾客对企业产品不信任的商誉损失;因用户对产品质量问题申诉而支付的索赔费用等。
  
  (五)乳制品企业生产链各环节质量成本构成
  下面以三元集团生产链为例具体说明各环节质量成本的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一个比较完备的乳制品生产链质量成本的分布情况往往是预防成本处于整条链的首要位置,鉴定成本贯穿于生产和加工环节。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分别发生于在产品加工阶段和产成品销售阶段。表面看来,四种成本互不干涉,而实际上,四种成本相互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方的变动可以引起其它成本的大幅变动,只有正确处理好几种质量成本之间的比例,建立合理的质量成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乳制品企业的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
  
  三、我国乳制品行业现存质量成本结构问题
  
  前面已经分析了乳制品企业的质量成本构成及分布特点,下面将针对我国目前乳制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合理分配四种质量成本,实行高效的质量成本管理。
  根据朱兰质量成本模型,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统称为质量控制成本,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统称为质量失败成本。企业的质量成本也就是企业质量控制成本和失败成本之和。质量保证费用在开始时一般较低,并随着对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渐增加,但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若再要求提高,质量保证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而质量失败成本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开始时,由于合格品率较低,质量失败成本较大。但随着对质量要求的提高,质量失败成本则逐渐下降。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大幅度地增加质量保证费用,而质量失败成本下降的速度却逐渐减慢。
  三鹿是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老品牌,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且近年来无论是销量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几年来高品质的产品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按照正常的质量成本发展模式,其质量成本处于成本模型中总成本曲线底部较平稳的部分,这样看来其质量成本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内外部损失成本逐渐减少才对。然而事实却是一次重大的质量不合格事件导致其全盘皆输,失败成本为无穷大。
  
  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前期的控制成本不到位,企业的失败成本后期不降反增,进而导致企业整个质量成本曲线的畸形提升,整个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随之瘫痪。联系前面对于三元比较成功的产业链质量成本特征,笔者认为,类似于三鹿这类乳制品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根本的问题在于前期预防和鉴定成本投入过少,导致企业质量失败的风险无限增大。最终使企业总的质量成本增加。
  具体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迅速扩张导致其疏于对预防成本的管理,因而由预防成本引起的潜在失败成本加大
  宣传资料显示,三鹿集团一直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三鹿速度”,自“七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过度的扩张并没有使企业提高对预防成本的重视,对散户的鉴定等费用远远跟不上。同时,原料奶的鉴定只是停留在检测含氮量等初级的水平,在产量和成本的压力下。

软弱的预防和鉴定措施必然为三聚氰胺等非法物品混入原料奶提供可能。
  
  (二)存在侥幸心理,鉴定成本投入过少
  三鹿的乳制品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原料乳验收、过滤、高温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装箱、检验成品等环节。可以看出,其鉴定过程主要局限于对成品的检验。质量成本也主要发生于成品出厂前或出场后一些残次品的检验及处理,即集中在失败成本上。而此次三聚氰胺事件的罪魁祸首恰恰发生于整个生产流程的初始阶段――原料的验收过程,这正是质量成本中预防和鉴定成本最应大量投入的阶段。
  
  (三)没有认清质量成本管理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企业不能只看到质量的提高代表着成本的大量付出,而应看到其成本有显隐性之分,收益也是有显隐性之分的。短期内可能只能看到质量成本投入的大量增加,利润的显著减少,但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企业的持续运作,从而带来长期的利益。而一味侥幸减少质量成本的投入,尤其是具有根基地位的控制成本的投入,可能增加眼前的利益,但确实是以威胁企业持续发展甚至存在为代价的。三鹿的失败已经为乳制品行业敲响了警钟,而其新东家三元在这方面就做得尤为优秀,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完善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成本结构的建议
  
  针对以上通过三元和三鹿两个案例引出的对于乳制品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该行业应合理分配质量成本,加大预防和鉴定成本的投入力度。维护中国乳制品质量。
  
  (一)处理好企业发展规模和预防鉴定成本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乳制品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奶源供应的增加,这意味着奶源地的扩大和分散。在我国,除三元股份等少数乳品企业采用集约养殖保证奶源外,绝大多数乳品企业都是从奶农和奶站处购买原料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乳品企业不需要建立养殖场、不需要养殖奶牛,却可以迅速扩大奶源产量。缺点是奶农、奶站都不属于乳企,乳企无法直接、全面地控制奶农和奶站;二是在牛奶离开奶牛母体后与乳企之间增加了中间商环节;三是随着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奶农、奶站愈加分散,控制难度愈来愈大。
  在这里,无法要求所有的乳制品企业都建造属于自己的原料奶供应地,但乳制品企业确实需要在保证自身发展速度的同时严格审查奶源地的信用、原料奶的质量,保证生产链源头的预防和鉴定成本切实到位,不让非法奶农和奶站掺入的违规物品毁了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
  
  (二)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鉴定技术水平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不久,国务院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条例》。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乳制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包括乳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乳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通用的乳品检验方法和规程,与乳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以及其他需要制定为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内容。条例的颁布为乳制品企业的鉴定成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而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提高检验检疫技术,保证生产链源头的纯净,进而保证其他成本投之有道。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控制机制
  在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定了战略性规划后,要有与之配套的控制机制,定期检查规划完成情况。完善反馈机制。一旦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一定要从源头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上报,将损失成本降至最低,并尽最大可能不造成外部损失成本。事后及时进行教训总结,确保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1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