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资银行理财:“洋为中用”需谨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维杰 孙承天

  金融海啸肆虐,全球经济低迷,之前炙手可热的外资行理财产品也光环渐失,高额亏损、风险判断失误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在投资者不得不感叹“外来的和尚未必更会念经”的同时,对风险的认识也尤为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频频出现亏损,甚至有部分银行爆出欺诈新闻。人们开始用“走下神坛”来形容外资银行,许多投资者、经济学家也尝试揭开外资银行的神秘面纱。“为什么人们曾经一度迷信外资银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投资者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面对外资银行理财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提出的质疑和反思。目前,包括投资失败者在内的许多人把责任怪罪于外资银行,甚至不惜用“欺诈”一词来定义外资银行的作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句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来概括。试想,若不是一些投资者的贪念以及无知在作祟,想必事情不会至此。当然,如果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投资者、客户一方,那么银行和政府无疑是在推卸责任,毕竟必须承认我们确有对外资银行监管不力之处。所以,不妨冷静下来,从各个方面思考所发生的事情。
  从主观上来说,必须看到,内地投资者无论投资心态还是知识水平都显示出不成熟。
  其实在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理财市场的早期,投资者和老百姓普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外资银行理财水平和能力强于中资银行。而就在这样一个缺乏坚实证据的判断下,一大批高净值客户自然成为了外资银行的理财客户。无法否认的是,在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客户中,多数投资者都表现出了轻率。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都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不少人并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只是主观上认为某产品保本。再加上现在内地投资品种比较少,很多人对于一些高风险产品缺乏了解,甚至只是抱着“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心态,就轻信了那些被夸大的宣传。
  其中一个细节不得不指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合同,多数使用英文,投资者赖建平的原话是“全英文的,100多页,那个凭良心说,看不懂真看不懂。”试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冒然出手,不是草率是什么?
  所以或许我们在“审判”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合同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在未弄清楚具体条款之前,投资需谨慎。另一方面,事实上很多理财产品在说明书和合同中都明确提示了风险,而投资者如果只听信营销人员的一面之辞,不进行多方调查研究,事后纠纷也就在所难免。而且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期限较长,并且投资方向多为境外市场,对于这些陌生而艰深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益无害的。
  从客观上来说,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复杂,风险高,也是导致众多投资者失败的主意原因。高风险或许能带来高回报,反之亦然。仅以作为杠杠交易、保证金交易的KODA产品为例,其风险就在于投资人要在一年时间里每天按照8元的价格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即便是股票跌倒1元,你还是得按8元每天买入。这样的产品,当我们真正弄明白之后不难发现它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事实证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与境内理财产品比较起来,结构相对复杂,风险相对高。高风险可能带来高回报,但也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处于监管的盲区,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和购买的时候要更加谨慎。一个切实的情况摆在眼前:一边是投资者对外资银行持有过高的期望值,跃跃欲试;另一边是目前的监管制度框架还不足以保证客户的权益,保护伞缺失。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对产品的监管较为滞后直接致使外资银行铤而走险,个别银行产品运行中已经出现投资标的不明确、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银行变相圈钱揽储等行为,个别银行已经出现道德风险。因此无论外资银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三思而后行。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也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与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有关,因此他建议金融监管委员会(即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合并)早日成立,系统地完成金融产品在各个运行时期的监督工作。
  一些外资银行在进入理财市场的过程中急于跑马圈地,导致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外资理财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理财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投资领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一定的外部监管来保证银行理财的透明性。但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银行理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市场还是监管都不成熟,这使得银行理财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银行理财过程不透明也会给投资者造成“欺诈”的印象。所以,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应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而一些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急于占领市场份额,一些存在缺陷的理财产品也被推向市场。郭田勇表示,要解决目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频发的现象,外部监管和银行自身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外资银行颜面尽失。在内地和香港等新兴市场上,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频频遭遇投资者的投诉,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中国的投资者参与国际的资本逐利游戏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中,当然也要交不少的“学费”。相信以后中国投资者一定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形成自己的风格,让投资升级为一件理性的事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2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