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人的幸福你别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康昕

  晓波和瑞华是这个城市最早的“打工妹”,30年前同住一家国有企业的集体宿舍,后来因各自换工作、结婚、搬家,便失去了联系,偶然的一次聚会让她们再次重逢。老友相见,彼此问候最多的话是,“你是不是老幸福了?”应该幸福吧!现在都住上了有窗户的房子,这是她们俩当年最大的幸福诉求。30年前住的集体宿舍是由废弃锅炉房改造的,没有窗户,潮湿阴暗不见光。那时她们还不到20岁,下班后时常靠在宿舍的大门口,望着对面亮起灯光的居民楼,憧憬着如果那是自己的家该有多幸福啊!现如今各自的居住条件不知道改善了多少倍,却似乎都没有感受到预期的喜悦和幸福。
  持续的幸福源自“关系”
  晓波在一家合资企业做业务经理,走南闯北,收入不菲。瑞华在职业学校做行政工作,每天早八晚五忙于各种行政琐事,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下班后还要买菜做饭,伺候一家老小,过的是平常人家的生活。在瑞华看来,晓波一定比她幸福。但晓波却羡慕瑞华的生活状态,她感叹不用奔波劳累,能安安稳稳地居家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庄子・秋水》中的一则典故:庄子和惠子在濠河桥上散步。庄子对惠子说,“你看这河里的鲦鱼游得自由自在,多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知了;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这是完全肯定的道理。”这则对话道出了认知不易,也说明了我们对别人的幸福揣测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到位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困惑,你认为实现某个目标会让自己更幸福。于是,竭尽全力去实现这个目标,然而,目标实现后却发现,这种幸福感并不能持续多久,甚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反而有些迷茫和失落。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个体幸福感有三方面因素:基因占50%、环境占10%、个人的思维和行动占40%。一个人的幸福水平的差异有一半的因素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这个结论来源于对众多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双胞胎采样,证明了我
  们的幸福原点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采用7分制来衡量,有的人幸福原点可能高达6分,有的人仅是4分,有的人甚至低于3分。我们经历的积极事件或者消极事件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水平,但它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幸福原点上。幸福原点是可以移动的,但它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回想一下,我们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自己一个人独处还是与他人在一起?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与亲朋好友在一起。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低级需求是有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满足是指向自我的,而友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则是无限的,而且必须通过满足他人、公众和社会的需求才能实现。这种无限的需求一定与人际关系有关。大量研究也表明,非常幸福的人和一般人、不幸福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有着非常充实丰富的社交生活,非常幸福的人也是很少独处的人。
  一位女企业家调侃自己是孤独一族。她住在高档住宅,这里的每一户都是成功人士,每一层楼都有专属电梯和保姆电梯。当我问她,你的邻居是做什么生意的?她说,从来没见过,也没有机会交流过。我对这个答案并不诧异,现在即使住在普通小区的居民,也很少与邻居交往了。晓波说她结婚时,新房是在一栋3层楼的顶层,婚礼酒席设在各楼层的邻居家里,左邻右舍忙活得不亦乐乎。可是如今,那种最朴素的、最真实的幸福已经越来越遥远了。作为60后,小时候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也没有觉得多不幸福,相反街坊邻居相处和睦却倍加温馨。现在,再低的工资也能吃得起肉,普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却不那么幸福了。电影《无间道》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总是要还的。或许,当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脱贫”后,也该为幸福问题付出代价了。
  格鲁吉亚有一位长寿农妇,她活到132岁零91天。在她130岁时,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回答是,家庭和睦。事实证明,家庭是幸福的港湾。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佳的人,内心的愤怒、怨恨、猜忌等消极情绪,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就会导致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增加,体验不到幸福。其实,一个人工作时的职业安全感比高收入带来的幸福感要更强。盖洛普公司曾进行一项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样本超过136万人的调查,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发现,收入与人生满足感成正比,但愉悦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则与其他一些因素密切相关,如受人尊敬、有朋友、对工作满意度等。
  人属于群居动物,难以忍受孤独。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孤独对人的影响的实验,他请来一些志愿者,每天给予极高的酬金,让他们单独住进一间“与世隔绝”的封闭小屋,里面有各种食物,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实验开始时,应试者轻松自若,可没过几天,被试者因无法忍受孤独,纷纷退出实验。当他们重返“人间”时,神情痴呆,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明显降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才完全恢复。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个体长期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危害。人在交往中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满足心理的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向上螺旋”始于行动
  常听到朋友感叹,现在人际关系太难处理了,人心不古,亲情、友情、爱情都以金钱为基础。“我没钱没实力,谁愿意和我交往啊。”盖洛普公司基于对近40万中国用户的分析发现,和谐、成就、专注、交往以及学习是中国人最突出的五大优势。这些优势是积极关系的维生素,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维系各种关系并不难。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在哪里?穷人问智者:我为什么这么穷?智者说: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问: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予? 智者说: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人五样东西,一是颜施,即微笑处事;二是言施,多说鼓励赞美的话;三是心施,敞开心扉对人诚恳;四是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五是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这说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体,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五施”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他人。纽约州立大学斯蒂芬・普斯特教授讲过一个有关他母亲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当他母亲看到他心情不好时就会说:“斯蒂芬,你看上去好像心情不好,你出去帮助别人吧。”他母亲的智慧已经得到了科学家的反复证实,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同时也是锻炼自己与别人打交道能力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大量研究都验证了一个结论:幸福在于和别人的联结,人通过与他人在一起,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会使我们的注意力更宽阔,如此我们就不会以狭隘的眼光看外面的一切,更愿意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就更大。关心和帮助他人可以产生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交效果。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越好,别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评价也就越高,他们就更乐于与别人在一起。与人交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帮助他人可以使这种需求得以满足,为你赢得笑容、感激和可贵的友谊。
  感恩、赞美、幽默、微笑、尊重、宽恕、同情、倾听等等,都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容易建立新的积极关系。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怀有感恩之心(即使他从未直接表达过),那么,他们之间更容易发展成为亲密的、真诚的关系。心理学家曾提出过“向上螺旋”的概念,说的是当一个人意识到家人和朋友的价值时,他自然就会好好与他们相处,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心理会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会激发感恩的心理,二者相辅相成。懂得感恩的人,他能看到别人的好,这样的人更招人喜欢,从而更容易结交新朋友;懂得感恩的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容易原谅别人,更愿意帮助别人。感恩是一剂良药,帮助人们从嫉妒、贪婪、仇恨、愤怒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人对赞美的需求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求。我们每天的工作有50%到80%的时间用在与人沟通上。比如,开会、访谈、面试、打电话、发邮件……积极心理学家洛萨达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和成功的团队,在沟通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沟通时至少要有五句积极正面的语言与一句消极负面的语言,也就是说,沟通的科学比例为5:1。人更喜欢和接受积极赞美的语言,“忠言不必再逆耳”,好好说话让别人听得舒舒服服,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关系。
  宽恕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人类进化使我们的大脑更多地保留了带有对抗性的消极情绪,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有证据表明,宽恕者的身体更健康,尤其是心血管方面。如果宽恕带来和解的话,宽恕会增进你和被宽恕者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全球“宽恕楷模”的曼德拉,经历27年的监狱时光,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在他的领导下,南非不再沉浸在过去的仇恨中,而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的幸福是最高尚的善,而善良的人最容易得到幸福的体验和感觉。“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当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善良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激活,同样以善良回应。微笑使人变得善良,美国心理学家于2001年做了一项非常有影响的研究,他把一所女子大学1960年毕业的学生照片的表情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有多少学生是真心微笑上镜,有多少是假笑、皮笑肉不笑上镜,他30年以后再去走访时,意外发现,真心微笑的人结婚的比例高,离婚的比例低,自我评估的幸福感要高好多。
  幸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联合国确定每年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到中央电视台追问百姓“你幸福吗”,再到各级政府将幸福作为执政理念之一,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对幸福问题如此关注。2015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提醒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收入并不能保证我们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依存于社会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存于人际关系中,幸福的人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幸福二者相辅相成,幸福的人善于维系各种关系,更容易拥有朋友、伙伴以及美满和持久的婚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持续幸福最温暖的保障。 责编/刘忠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62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