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前后序列分布差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提供的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采用LOC3D速度模型对2014年5月30日云南盈江MS6.1地震主震进行了精定位,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5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分布显示出较为精细的几何结构,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序列与5月30日MS6.1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反映为震群型地震,且MS5.6地震序列后期的余震存在向未来的MS6.1地震的震源集中的时空演化特征。
  关键词:盈江地震;双差重定位;余震分布;LDC3D速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P3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5)04-0525-10
  0.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5月24日4时49分21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6地震(以下简称Ms5.6地震),震中(25.0°N,97.8°E),震源深度12km;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50秒,该地区再次发生Ms6.1地震(以下简称Ms6v1地震),震中(25.0°N,97.8°E),震源深度12 km。这两次地震构成震群序列,5月30日的Ms5.6地震序列可能对Ms6.1地震的孕育发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云南测震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Ms6.1地震前后的序列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且存在一定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可为地震序列后期可能的强震活动预判提供依据。
  盈江地处腾冲-龙陵地震带和缅甸弧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夹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I级)、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Ⅱ级)、铜壁关褶皱束(Ⅲ级)、与泸水-陇川褶皱束(Ⅲ级)及古永-盏西褶皱束(Ⅲ级)间。由于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南段构造线明显转折的部位,自晚元古代以来古大洋向其北部和东部地台的长期挤压和俯冲,加之各时期主应力方向的不断变化,使该地区构造极其复杂,区内众多大断裂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张智等,2006)。西侧缅甸境内有右旋走滑的近北南向实皆断裂,北部有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部有龙陵一澜沧新生断裂,南部有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如大盈江断裂)等全新世活动断裂。
  震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而复杂,主要发育有NE向、NS向和NNE向3组断裂构造,代表性断裂为大盈江断裂、苏典-盈江断裂和卡场一大竹寨断裂(张彦琪等,2014)。该区自2008年以来中强地震活跃,相继发生了2008年3月21日Ms5.0地震(大盈江断裂)、2008年8月20日Ms5.0地震、8月21日Ms5.9地震(苏典-盈江断裂)和2011年3月10日Ms5.8地震(大盈江断裂)。从构造的角度看,自2008年以来该区“群震”现象可能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有关,但本次Ms5.6、Ms6.1地震距大盈江断裂约43 km、距苏典一盈江断裂约16 km,且附近地形地貌较为复杂,震区具体构造特征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高精度的定位能更加准确显示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地震活动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分布与震区构造的关系,进而为确定发震断层和分析地震的发震机理定提供重要参考(房立华等,2013;Balfour et al,2012)。本文利用“川滇地区三维走时表”和“三维速度模型”对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然后利用2014年10月7~31日云南省测震台网波形数据及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盈江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探讨本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044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