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非诚勿扰》为例解读婚恋类电视节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苏卫视大型情感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自从开播以来,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占领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节目新颖的形式、华丽的包装以及节目中嘉宾的表现,都使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但是在高收视率的背后,节目也暴露出节目定位和嘉宾们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些问题。
  【关 键 词】婚恋类节目 认知效用 传播效果 真人秀
  
  2010年伊始,全国各卫视频道相继推出了多档情感婚恋类综艺节目,其中以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尤为抢眼,成为了时下观众谈论的焦点。根据央视索福瑞对34个城市的收视调查显示,在《非诚勿扰》开播三个多月以来,收视节节攀升,超过了许多老牌的电视综艺节目。
  但是,6月11日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公布了国家广电总局针对有些婚恋交友节目和情感故事节目发布的通知。新华社12日也发布了广电总局的整改通知,其中点名《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几档节目,通知说,“今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上星频道开办了《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等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乏力,部分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12日的《新闻联播》中也发布了评论《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称“在一些相亲类节目中,有的宣扬和炒作‘拜金女’、‘炫富男’等低俗、恶俗内容,很不健康。组织者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知名度,没有尽到媒体责任。”
  传播学者把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自己得到的满足归结为三个方面:认知效用,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其中心绪转换效用包括:刺激、激励,从日常事务中或厌倦中寻求调节;放松或从难题和压力中摆脱出来;情感释放。《非诚勿扰》目前就像是观众的“排气阀”,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一个颠覆传统的机会。在节目中,嘉宾的大胆言论和配对的成功与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获得情感的使用,并获得满足。
  早在1998年到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就已经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掀起过“婚配热”的浪潮,婚恋类电视节目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当下“剩男剩女”已成为了一个被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系列婚恋类节目的播出,无疑是为有结婚需求的人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但在众多的节目中为什么《非诚勿扰》能引起观众如此之大的兴趣,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注重节目的包装
  首先,每期节目会同时上场24位女嘉宾,她们个个打扮入时、光鲜亮丽,其中更是不乏平面模特、演员等,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即便有的女嘉宾已不再年轻但依然风韵犹存。而节目中能让人记得住的男嘉宾,也个个称得上“极品”――宣称“我有两套房”、“不娶农村人”的沈勇;搞笑的出场动作和造型创造了1分24秒就被全部女嘉宾淘汰的记录的“翔总”;穿着廉价T恤,却号称自己有600万元存款、3辆跑车的“富二代”刘云超等等。主持人孟非称,让这些千奇百怪的“极品男”在节目中表达卑微的愿望和真实的想法,也是《非诚勿扰》存在的意义之一。
  其次,嘉宾造型也是节目的亮点。也许是编导注意的毕竟不是每期所有的女生都是新的,如果一直没有被选走,几期过后观众可能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就隔三差五地变换一下服装造型:卡通、女招待、白领、护士、学生等造型五花八门,这也会为收视率的提高添砖加瓦。
  最后,嘉宾的出场充满新意。劲爆的舞曲、自下而上的出场方式都让人充满期待。节目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让观众和女嘉宾都出乎意料的男嘉宾,比如点评嘉宾乐嘉和影视明星何润东,让台上所有的女生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跌破眼镜。
  第二,不同择偶观念的激烈碰撞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整个婚姻中把经济条件看的更加重要,并主张经济是婚姻的基础。节目里女嘉宾马诺的 “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一出口便激起千层浪,被共认为是“拜金女”的典型代表。在节目中陪儿子一起到节目现场并声称“绝对不要农村媳妇”的男嘉宾妈妈,“富二代”的代表刘云超在节目中桀骜不驯的表情、炫富的神态,更是激起了在场所有女嘉宾的“狂轰滥炸”。节目中的嘉宾更是针对这一话题出现了不少正面交锋的情况,节目中特别是个别女嘉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甚至是被称作“恶毒”的语言,都成为了提升节目收视率的助推器。
  第三,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诉求
  在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有63%的女生愿意嫁给“富二代”,也就是说像马诺那样想通过嫁给有钱人而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的女生不在少数。同时面对马诺的极端“拜金”的言辞,一些男嘉宾更是愤愤不平而来,不为交到友,只为告诉她“男人不喜欢你这样的”,其中的骆磊被众多网友称之为“英雄”。这种情况下现场的嘉宾就与观众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现场嘉宾的一些观点也代表着一部分观众的心声,他们像是自己的“发言人”,用他人之口表述的是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同时由于节目在挑选嘉宾时并没有学历、职业的要求,很多人就像是自己或是自己所熟悉的朋友,观众在嘉宾身上寻找与自己的相同之处,出于好奇心观众也想了解这个“我熟悉的人”的命运究竟如何,“如果某某去了会被灭几盏灯”,已经成为经常收看节目观众之间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
  《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至今在收视率上获得了极大地成功,同时大量负面话题围绕节目展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第一,《非诚勿扰》不真诚。节目的名称是《非诚勿扰》,但节目内容却似乎与名称背道而驰,并没有体现出多少诚意。节目中嘉宾的身份屡遭质疑,被疑是“托儿”。有的网友在搜索后表示:“几乎都是兼职模特、平模、临演还有表演电视音乐专业的在校生或毕业生,这到底是相亲还是选秀?”在天涯、猫扑等网络讨论区中,接近七成的网友对节目真实性表示怀疑。节目也并非“成人之美”,而是彻底沦为“秀”的舞台。嘉宾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迅速提升节目收视率,在节目中嘉宾往往以“真实的表达自己”作为标榜,把中国的传统美德抛到九霄云外,用犀利甚至是恶毒的语言刺激观众的神经,几乎使场上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七八分钟一个大高潮。
  第二,文化品位遭质疑。此类节目更像是一种“快餐文化”,通过展示亮丽的嘉宾,看他们之间激烈的争论,恶毒的语言,不断抛出的引起大家热议的观点等一系列措施来刺激观众在收看节目时的满足感,就像吃快餐一样,在吃完之后只是会觉得“好看”,有饱足感,却不会带给人的身体任何的营养,相反有时还会影响人的健康,这也与美国文化批评家杰姆逊所指出的,带给人一种变相的“吸毒的快感”极为相似。在节目中,关于“钱”的问题被一再提出,当节目里报出某位男嘉宾年收入在几十万以上时,一些女嘉宾的夸张表情只能说让人汗颜。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自力更生”的美德都不复存在,以靠父母给的甚至是后期加工而成的漂亮的脸蛋和较好的身材为资本,不想通过努力就过上幸福生活成为大多数女嘉宾的梦想。电视媒体对受众的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些观点长时间的在电视上反复出现或被争论,势必会让观众产生对应具有的传统美德的怀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54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