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现状堪忧,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研究内容类同,表现形式僵涩,行为动机职业化,学术观念商业化。面对现状,专业学人急需做出反思:研究应该力求积极跟随时代,热情参与生活,密切联系社会。只有学人真诚关怀现实,研究加强应用意识,学术成果才能真正为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代文学;倾向;反思;当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100-02
  
  在中国的近现代,古代文学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极为重要的―个部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到了当代,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明显大不如前,直至今天,古代文学的研究更是到了颇为尴尬的境地。日益明显的边缘地位,使得业内学人的焦虑感日益明显。面对中国的新时代新环境,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怎样找到出路,这一问题近来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深入思考。虽然时下诸家之说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研究者能够勇于面对现实进行自我反思,这必将是对研究工作十分有利的。
  
  一、现存的不良倾向
  
  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令人悲观,人民群众质疑不断诟病不息,专业学者有苦难辩举步维艰。的确,在中国商品社会的现阶段,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对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的研究本身是不会提供良好条件的。但另一方面,文学研究的自身问题显然也是不容回避的。概括起来,主要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的同化
  中国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在内容上有着严重的类同化现象。选题多有重复建设之嫌,成果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和当下学术研究领域的强权化和门阀化有关。―个明显的事实日益受到关注,那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界的干预越来越严重。一部分掌握着评审权的学术领导对所辖研究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垄断,往往利用职务之便为相关课题的开展提供过多的特权。本派门生的参与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和实力,个人学术观点和理念就自然轻易成了领域强音,于是学阀割据的局面的形成就难以避免了。而学术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他们所做的工作多是或自愿或不自愿的盲从跟风,于是抄袭剽窃和模仿翻新便成了研究群体中这一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可见,学术制度的不规范和不科学使得学界百家争鸣的局面难以形成。
  
  (二)形式的僵化
  研究内容的类同又带来另一弊端,即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上的僵涩化。一方面,学术文章的作者为了掩饰论述内容的空虚贫乏,故意使用晦涩拗口的所谓专业语言和冗长松散的所谓专业篇幅,来逃避读者的阅读和同行的交流,所以文章便以又臭又长的风格被写作出来。另一方面,学术刊物的编辑为了操作简便,过度强调文字格式的规范化,于是学术文章都以严格的统一形式发表出来。作者和编者的形式主义作风使得学术文章的可读性大为降低,读者对之望而却步进而厌而弃之,于是很多文章的实际读者只剩下了作者和编辑两人而已。
  
  (三)行为的职化
  学术研究行为的职业化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古代文学研究也位列其中,这使得研究行为完全成为被动。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院校的从业人员数量激增。加之高校职称评定体系的不科学和不规范,于是学术研究出现了普泛化的局面。高校教师们为了职称晋级而忙于制造论文,因此令人担忧的事实形成了:学术研究不再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崇高事业,而是以谋生糊口为目的的平庸职业。学问变成了一种技术,学者变成了一种工匠。当今高校学人的学术工作基本上都已课题化,以争取课题为第一目标,研究内容基本上都是翻新化,以新时尚包装旧观点为首要技艺。
  
  (四)观念的商化
  学术研究内容的重复使成果失去效益,形式的单调使读者失去兴趣,行为的被动使学者失去信念,于是学术研究的商业化倾向便日益严重起来。在观念上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商业活动,在行为上将学术成果视为一种商品,商品的价值要靠买卖来实现,所以学者的商人色彩日益浓厚。目前学术商化的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为了扩大大众影响而一味娱乐化,把严谨的内容用戏说的形式来传播;一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千方百计迎合大众趣味来进行炒作。戏说和炒作虽然带来关注和利润,但内容的模糊性会误导部分受众,所以商业化对学术研究来讲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内容上的同化,形式上的僵化,行为上的职化,观念上的商化,这些诸多不良倾向使得当今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学者日益明显地感受到自己正在陷入尴尬的困境。
  
  二、应有的开放观念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一些研究者产生了焦虑情绪和消极心态:有的感叹生不逢时,自己的学科专业和市场经济的时代格格不入;有的觉得前途无望,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在当代社会可有可无,必将在新兴学科的迅猛发展中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这种现状是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时代和环境对它的发展不能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学术机制的混乱和学者的自闭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把责任完全推给时代和社会显然不尽合理,学术界和为学者也应进行深入反思。能够挽救古代文学研究颓势的只有研究者自己,与其固步自封自怨自艾,不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广阔出路。
  做学问以学问为中心,而学术观念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处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与之相关,如何认识文学研究的服务对象和价值取向,这类问题都需学人认真反思。无论如何,下属看法是毋庸置疑的:文学应该在文化中保持重要地位,古代文学应该与当代文化紧密联系,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对当代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为了这一目标,研究者应该破除一些陈旧片面的偏见,积极树立下列开放的学术观念。
  
  (一)加强时代性
  一段时期以来,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由于过分强调独立性而弱化了时代性。研究选题近似或重复,无论是笺注考证,还是分析鉴赏,都完全局限于文本本身。研究课题过于琐细过于牵强,于是受众面越来越小,最终只剩下圈内人身居象牙塔内埋头于故纸堆中自言自语。研究的独立做到了,但与时代严重脱节,无论是观点还是方法都出现了僵化的局面。要想让文学遗产的研究真正繁荣起来,必须要加强研究课题的时代性,而加强时代性,又必须改变传统的陈旧狭隘的学术观念,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研究古代文学要有为当代文学服务的意识,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启发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不能局限于古代时期,要和近代现代和当代联系起来,探索富有民族性的文学发展规律,只有树立起古为今用的学术思想,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现阶段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大缺陷就是研究领域切割过专研究方向划分过细,这使得多数学者只是专注于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有的更是只精通某一王朝的作家,甚至还有一部分毕生只是钻研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可想而知,如此狭窄的视野,想做到打通古 今活跃思维,与时代互通声息,难度何其大也。因此,树立大文学的观念。适度融通专业方向,也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学者郭沫若闻一多等大家在贯通古今的研究方法上应该对当今学者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另外,不仅要加强在时间上的贯通意识,还要加强在空间上的贯通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树立古为今用的观念,还要树立洋为中用的观念。“各个民族虽然所处生活地域不同,但艺术思维方式总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研究人类文学发展进程之中那些跨越疆域的共同艺术规律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区别之处也是具有互补和借鉴意义的。”从学科专业上来讲,这类内容归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但从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有些的确需要较强的古代文学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古代文学研究者不必为学科划分所限,应该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领域,这样才能让那些空白地带得到充分开发。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包括内容和方法的国际化,也是加强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近现代学者中的王国维钱钟书等大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将中外文学融会贯通研究。
  
  (二)加强生活性
  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另一个不足是生活性差。一方面,课题选择无关现实,缺乏生气;另一方面,文字风格不够活泼,缺乏灵气。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学术成果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在群众中不能产生应有的深远影响。究其原因,这一缺陷的形成和现在的学者的文学素养缺乏有关。近一个时期以来,做学问的和做文学的一直处于彻底分离的状态。前者只管引经据典悉心论证,后者只管天马行空尽情挥洒,学问家和文学家二者各行其是互不往来,于是做文学的常识性错误俯拾即是,做学问的文章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既然承认文学真实源于生活真实,那么文学研究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学者热爱生活感受丰富。文学研究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研究选题就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既然承认言而无文行而不远,那么学术文章就应该富有文采文笔生动,这就要求作者加强文学修养形象思维。为增强传播效果,篇幅简短,语言浅切,也应该是当前学者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另外,“文学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是密不可分的,通常所谓文艺即包括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因此,做文学和研究文学都应当有一个更大的文艺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广泛的艺术兴趣,包括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以丰富对各种艺术类型的审美体验,这也会培养作者为学的灵感和为文的灵气。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互发互助,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例如鲁迅胡适等人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所以其为文有思想深度,其为学有斐然文采。真正优秀的学者正是那些能够把高深的道理生动简单地讲明白的人,例如宗白华的美学漫步。
  
  (三)加强社会性
  从理论上讲,学术研究应该保持独立性,以免受到过多干扰而丧失客观性,但从实践上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彻底独立的,片面追求所谓的独立是不现实的,因为本来人文科学本身的产生就是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因此,当代学者研究古代文学应该积极地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意识,而并非自娱自乐我行我素。众所周知。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离不开史学和哲学的,因为作家的作品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文学研究也是无法脱离史学和哲学研究的,而历史和哲学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社会政治和思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近年学者对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作家作品分析的书写文学史的方法颇多微词,但至今仍无人能找出比用社会学分析文学更为科学实用的写法。同理,生活在当代的人研究文学。尽管是过去的历史中的文学,也必然会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政治和思潮发生关系,因为研究者本人的观念和方法也与之密切相关。由此看来,文学的研究力图彻底脱离政治和思潮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文科专业的学者本来就不该是一个以写文章谋生的技术工人,而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定位,视自己为是―个人文知识分子,研究应该关注国计民生,关乎世道人心。古代文学研究同样应该为社会为人生而作,不能一改抛弃学术的道德教化和思想指导功能。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这样的优良传统,最广为人知的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所取得的的巨大成就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思想状态直接相关。而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他们的史学和哲学成就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面貌直接相关。可见,文人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他有所作为的基础,当今知识分子的对社会的冷漠和逃避实为不该。
  简而言之,加强古代文学研究的时代性生活性和社会性,这是让文学研究走出楼阁走进民间的必要条件。只有研究者对时代和生活以及社会满怀热情,才能让自己的研究工作真正有所成就。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令人不满,弊端众多。面对现状,研究者要以积极的态度作出反省和思考。要想扭转现有的诸如同化的内容,僵化的形式,职化的行为,商化的观念等不良的学术倾向,就要树立缺失的诸如加强时代性生活性社会性等开放的学术观念。只有关怀现实人文,才能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1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