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文化词语特征与翻译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词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在翻译中的处理会涉及到文化的不同内涵,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化词语内涵的分析与对比,找出差异,提出文化词语在翻译中的处理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词语;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7)04―0063―06
  
  语言是载有各种信息的符号,而翻译是把这种语言信息符号译成另一种信息对等的语言符号,也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文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年)。这种原语信息再现的交流活动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得有渊博的双文化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熟悉某专业的人,只要掌握了基础外语,便可以借助工具书从事本专业的科技翻译。那是因为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规律对世界所有民族来说都是共同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交际双方所涉及的客体内容都是共同所熟知的知识范畴,因此翻译时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译语表达形式。但是,如果语言涉及到异族文化,句式哪怕很简单,即便精通外语,在译文中要准确地再现原语信息,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民族文化共性不一,在语言表象形式上缺乏共同形式,对某种概念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因此理解也就有差异。要实现语言有效转换,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透过表象形式,挖掘深层的涵义,达成共识。
  
  一、英汉文化词语的内涵特征
  
  在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词语,它最积极,最活跃,非常敏感地快速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直接通过词语显示出来,反映了其民族文化的特色。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示意义(denotation),即字面意思,也就是字典的文字意义,另一类是引申意义(connotation),即文字隐含意义,说明词语的文化内涵,亦称文化词汇。每个词语代表着一定的对象或现象,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或现象在语言中会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在同一文化内对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说法或含义。这是由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决定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不同文化的语言对某种概念的表达存在对等和不等的现象。有的字面意义相同,内涵不同,有的字面意义不同,内涵相同。这是由于词语中附带着文化的含义或引申,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达到“切近”、“自然”、再现原语信息,就需对语义中的文化特点深刻了解。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字面的意思是“把珍珠丢在猪前”。“珍珠”与“猪”在英汉词语的指示意义上具有共性,指“珍贵的东西”与“愚蠢的动物”。《美国口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No use trying to explain Shakespeare to those guys,It is just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这说明“把珍珠丢在猪前”,意思就是“对不懂的人讲他们根本听不懂的东西”。对等汉语的成语,它的比喻义相当于“对牛弹琴”。由此可见,两者的比喻义大体相同,但附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喻体却根本不同。两个习语各自出处也不同。一个出自《圣经・新约》同西方宗教有关;另一个出自中国的历史文学作品,南朝・梁・僧佑《弘明集》。下面先从词语的指示意义和引申的角度分析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和它们的翻译表现。
  
  1.英汉词语的表现特性与联想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其语言表达的形式也不同。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人文环境中。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与表象,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这种差异在语言上则表现为汉语的形象性和英语的功能性。汉字从象形文字转变而来,具有象形性。如“曰”,“月”,“田”,“水”等字的外形与物体呈一定的形象;而英语由字母组成,相应的字“sun”,“moon”,“water”等则表意。汉语的组词直观性强,富含联想,鲜明生动,如:“钱包”(wallet),“兽医”(veterinarian/vet),“领带夹”(tie clip),而英语绝大多数只体现功能性,极少具备形象性。另外汉语的比喻多以具体表现抽象,如“势如破竹”(with irresistabl force),“雪中送炭”(provide timely help),“失之交臂”(just miss the person or opportunity)等。
  词语的联想意义通常由事物的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故而引发。“词语不仅能表达某一客体的概念,而且还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引起各种联想。联想作为心理现象是一种取决于先前经验的概念(表象)之间的联系,即由于在意识中出现了一个概念(表象)而引起另一个相似,相关或者对立的概念(表象)的出现。”(冯玉律,1998年)。某个概念的产生往往同人脑中储存着的许多相关信息有关,当受到刺激时会通过联想出现在脑海中。词语联想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说明了语言两方面特性:共性与相对性。词语的共性联想来自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所存在的共性所达成的种种共识。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发展渊源不同,孕育文化土壤也不同,词语的意义在社会文化交流中,染上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色彩,产生了语言的相对性。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感情的牵连,涉及许多联想的意义。”联想可分以下几种。
  
  2.词语的联想特点
  (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也相同
  英汉文化的共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体现在词语上会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语义。如,指象征和平的鸽子(dove of peace);指脱离社会实践的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小天地:象牙塔(the ivory tower),像狐狸一样狡猾(cunning as a fox);像蜜蜂般忙碌(busy as bees)等。另外,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意义和形象上也可能有语义的相似性。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源自于公元前49年,恺撒大帝率军渡过卢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愿死的决心;当年项羽渡河攻打秦军时,让部下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之粮,也是志在必胜。英汉两个习语都用来表达同一含义,即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代价,争取胜利。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凯瑟琳女皇曾经在卢浮宫的房间墙内安置了一种特殊材料,偷听到很多机密的情报;中国古人言:“墙有耳,伏寇在侧。”英汉两种语言都用墙长了耳朵这个比喻形容秘密商量的事情被人偷听去了。它们都出于各自的典故。
  (2)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同样,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的差异,反映同一客体的词语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如,“狗”在英汉语中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国家里,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词语中用“狗”表示具有褒义联想的含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 (最重要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对狗的喜爱。但中国人对狗并非像西方人那样情有独钟。虽然现在人们已把狗当作宠物来养,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还是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词语的联想具有贬义色彩,如:狗腿子(1ackey);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desperate)。中国人一看到“moon”常常联想到“中秋佳节倍思亲”及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文学名句。而美国人看到"moon"时的联想往往是太空人、宇宙飞船等。又如:“This was the last straw”(《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四单元)。受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学生会联想到可能是救命稻草,但实际是借用《伊索寓言》中有关骆驼不能再负重的典故,说明再也无法忍受。
  (3)指示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
  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表达某同一意义时会使用指示意义不同的词,如:勇士(lionheart),英语中狮子是百兽之王,最威武,最勇猛,用lionheart非常形象确切;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lead a dog's life),在中国农村牛马都是重要的耕地和负重的牲口,所以牛马通常用来形容吃苦而生活环境又艰苦的人;又如: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在中国,珍珠是一种珍贵的物品,用珍珠形容一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眼里的重要性最合适不过了。而在《圣经》里,受上帝宠爱的人会被视为是上帝眼中的眼珠(apple),再则眼珠是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比喻珍爱一个人如同珍爱自己的眼珠,虽然指示意义不同而联想意义却是相同的。
  (4)指示意义相同,文化价值观不同
  每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反映在对词语或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上会有不同的观念。如,individualism,汉语通常翻译成“个人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它是对自私自利,视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思想概括,与之相对的是注重合作和谐调发展的“集体主义”。而在美国,individualism是指主张个人的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义。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是移民时期手持长枪骑马奔驰的西部牛仔和拿着斧头在牧场劳作的拓荒者。aggressive一词的指示意为“有攻击性的”,在汉语里人们往往理解为好斗蛮横的人。而在英语里,尤其在美国,这一词表示有进取心,勇于开拓的,勇敢尝试的,含有积极的意思。还有ambitious一词,字面意思是“野性勃勃的”,在汉语里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图谋不轨,采取非道德的手段达到目的的人。而在英语中,它用来形容任何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想要取得成功或拥有财富的人。
  (5)指示意义相同,政治内涵不同
  每一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这些不同于其它国家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词语在本民族政治、文化限定的影响下决定了某些词在各自社会制度中的特定内涵。如freedom(自由),democracy(民主),politics(政治),human rights(人权),capitalism(资本主义),justice(正义),human―ism(人道),dictatorship(专制)等等。虽然它们的指示意义相同,但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内涵却有很大差异,可引起理解不同。国际上的许多争端也往往与这些词所赋予的政治含义理解不同有关。
  3.文化词语缺项与词语借用
  文化词语缺项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而反映这种事物概念的词语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其等值的形式。词语缺项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话寓言,生活方式等对语言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是民族独创的词。如,英语中的hippie,yippie,punk,cowboy等;汉语中的“气功”,“风水”,“老天爷”,“红白喜事”等。俗语谚语中的更数不胜数,民族渊源不同,相似甚少。
  由于语言的发展,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不断深化,一个民族独有的事物及概念有一部分会逐渐地被另一民族所了解和接近,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也会渐渐融合于另一语言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之中。因此便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借用现象。借用词被另一语言接受并使用,成为某一语言的一部分。如汉语中有:“色拉”,“咖啡”,“迪斯科”,“干部”,“牛仔裤”,“雷达”,“上帝”等等。
  然而,借用词的构成能进入某一语言的基本词汇,这要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需要,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说明仅对词语缺项的翻译就可形成。
  
  二、文化词语的翻译处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的文化共性与个性表现在词语的指示意义上可产生种种词语的语义联想。文化差异和词语不等值现象给翻译增添了难度,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语言问题更主要还要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那么,在涉及文化的翻译中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鲁迅先生曾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所谓“异国情调”不是指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指尽可能保留原语中的表达方式,使译语保持“洋气”,蕴涵异域文化特色,让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介入译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况且,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忠实地译介外域世界。“任何译文都应忠实于原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形式……”(国际译联,《翻译工作者宪章》,1963)。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应体现“文化传真”。
  下面从几个方面用技术性的翻译方法对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处理,尽可能达到“文化传真”不走样,实现文化的等效再现。
  
  1.直译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许多对自然界认识的共同知识,积累了许多共同经验,因此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有许多惊人的共同之处。这就是语言中的文化共性。对于文化共性的词语翻译,可采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组,来表现原语的“形”、“意”、“神”。这种方法简便,效果显著。因为它们的词语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也相同。例如:象牙塔――the ivory tower;十之八九――nine out of ten;一只耳朵进,一耳朵出――one ear in and the other out;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泪如泉涌――astream of tears;像蜜蜂般忙碌――busy as bees;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等等。
  
  2.喻义等值意译
  语言的词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指示意义不同,但联想的信息功能意义相同。这是因为语言中含有文化的共性,只是它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风情,在表达 相同的某个语用概念时会用不同的喻体反映喻义。这些喻体涵义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与民族智慧,生动地透露出原文浓浓的文化气息。因此,在翻译这种词语时不能对应直译,可采用转换喻体,寻找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等值喻体来反映本体的喻义,达到“意似”、“形似”、“神似,’之效果。例如:like a cat on a hot girdle――像热锅上的蚂蚁;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害群之马;a lion in theway――拦路虎;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he leopard can not charge his spots――狗改不了吃屎;He cries wine but sells vinegar――他挂羊头卖狗肉。再看在句子中的处理,如:“这小厮哪里害什么病!想是瞿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吴敬梓:《儒林外史》)译成:“How can thefellow be ill?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 Z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 like a donkev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e partn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狐假虎威”英语不能对应直译,需改变喻体,译成“a donkey in a lion's hide”反映了本体的喻义。
  另外,如果二种语言的词语在形式上不能匹配时,达不到“意似”、“形似”、“神似”的要求,应牺牲其形似,保全意似与神似。这正如奈达所说的“要保留原作内容就必须在语法到词汇改变原作的结构形式。”例如:“小的扣紧,大的放松,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夏衍《考验》)。译成“Fussy about trifles。careless about big things,Penny wise,pound foolish.”(Ying Yu译)。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对异语族来说,他们并非了解中国的地理,以为是一般的湖。如果译成“To catch fish in a pool and tofree fish in Taihu Lake”就很难让异语族的人理解语义中一小一大强烈对比之间的真正含义。这样虽保住了形似,但却丢失了部分意似。译成“Penny wise,pound foolish”虽然指示意义喻体的形发生了变化,但却达到了联想意义相同的意似效果。
  还有,有些特殊的词语表达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类似用法,翻译中可放弃其表达形式,取其核心喻义'留住意似。如:Our stocking must able to take all the physical stress that cornes from continuallybeing walked on,trom being placed between Scylla of the foot and the Charybdis of the shoe.词语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是源自希腊神话的故事,其喻义为“腹背受敌”。在译成汉语时我们无法引用出自汉语典故喻义相同的表达法,因此只好忍痛割爱,去形留意,把它译成:“我们的袜子必须承受因为走路以及被夹在脚和鞋之间所产生的所有身体压力。”这样的译法可保全喻义相似,但却丢失了生动的形象比喻。这就是文化差异,实属无奈。
  此外,在喻义意译中还要尽量避免“文化错位”,防止在译文中出现过浓的地方或民族色彩用语。如:(a region)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圣经》。牛奶和蜂蜜是西方人常用的食品。这一短语如译成“鱼米之乡”,虽然意思相近,但显得太“本情调”,有些不伦不类,译成“物产富饶之地”比较合适。
  
  3.直译加注
  为了保全句子的原汁原味,对有些引喻、典故或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包括词语缺项,在翻译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1)在译文中直接嵌入解释性文字
  例如:I'm Peter Darwin.Everyone asks,so I may as well say at once that no,I'm not related toCharles.(from“Comeback”,by Dick Francis)译成:“我叫彼得・达尔文,谁都会对我的名字打个问号,我不妨当下作个说明:我与进化论创始人查理没有血缘关系。”译文中“进化论创始人”是对查理的说明。这样可让读者一看便知道这是指查理・达尔文。这样释意处理可避免做脚注,影响阅读乐趣,因为查理・达尔文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2)直译加旁注。这种注释通常放在括号内,内容不宜过长
  例1:中国在唐朝很繁荣昌盛。译成:In the Tang Dynasty(公元618―907年)China was veryprosperous.
  例2:1990该省共批准“三资企业”99家。译成:In 1990 the province approved 99 Three Forms of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 funded enterprises).
  通过旁注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使读者马上理解其内涵。
  (3)略去文化信息词,直译内涵
  例如: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四有新人”。译成:We must bring fortha new generation of well―educated and self disciplined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and moral integrity,asit is necessary for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四有”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国读者对其内涵比较了解,但外国读者则不然。因此,翻译时可直接把这信息传达出来。“三资企业”已成专用名词,而“四有新人”则为特殊名词,使用频率较低,故直译内涵更妥当。
  (4)音译或意译加注释
  有些原文引喻中的人或物,目的语读者不理解,可将原词按读音译出,然后注释。可用旁注也可用脚注,视注释内容长短而定。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词语缺项。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as rich as aJew,as wise as Solomon.译成:“像玛士撒拉那样长寿,像犹太人那么富有,像所罗门那样聪慧。”
  读者对Methuselah,Jew,Solomon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可在这三个词上打星号,用脚注解释:玛士撒拉(Methuselah)源于《圣经》是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犹太人(Jew)此指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所罗门王(Solomon)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
  意译加注释。即,先在该词上打星号作注(通常以脚注为妥),然后译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这句可先对creation打星号加脚注,然后根据句子内容意译。脚注中指出该词源于《圣经》,讲上帝如何用泥土造人的故事等。这个句子可译成“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了泥人开始呼吸,产生生命”。这种文化信息注释能让中国读者了解该词的文化含义,更好地帮助理解整个句子。
  另外,还有直译加注释。通常用于直译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语。如:“21l工程”(Project 211),因为外国人对这词的含义不了解,因此必须加注释,以脚注为妥,因内容较长。
  
  三、结 语
  
  语言涉及面很广,含义非常丰富。每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色。以上本文只是粗浅地论述词语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这些文化词语在翻译中的一些处理方法。词语是语言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它的内涵意义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或各个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如果我们仅限于语言同文化关系的研究,那还是不够的,尤其是翻译,因为它是原语的再现。因此,翻译中除了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再现关系外,我们还要掌握其它的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得体地再现原语的语用信息。
  
  (责任编辑:周淑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3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