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模式和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广东广州510641;2.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已越来越成为理工科大学的办学共识。由于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其发展必须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引进外部力量的支持。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健全的制度、足够的投入三方面的保证。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1-0076-04
  
  近年来理工科大学中哲学社会科学已有较大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上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已越来越成为理工科大学的办学共识。
  
  一、理工科大学需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进行工业化建设,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建立了一批以理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这些理工科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以“两课”教学为主,学科门类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科性、多科性的理工科大学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越来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20世纪末以来,全国部分高校的合并与重组使得部分单科性、多科性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单科性大学,1998年合并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但对于大多数理工科大学来说,要实现向综合性大学的迈进,就必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与结合越来越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逐渐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改进、拓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观察视角、价值关怀可以为理工科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野和思想。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推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以适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文精神与道德关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有利于实现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合,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在管理学、新闻学、法律、经济与贸易、旅游等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专业中融入工科的技术方法、手段和资源,可以较快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适应我国现代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专业发展的需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模式
  
  由于各理工科大学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模式应根据其自身情况来制定。现有理工科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部属重点院校或与其相当的院校。根据理工科大学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其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较多的学科门类,并承担全校通识教育的任务,除了开设多门类的必修课、选修课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二是一般性理工院校。依据本校的优势与特点有选择地设置一定数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改善学科、专业结构,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以开设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科学研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三是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对于第二、三层次的理工科大学来说,目前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处于通识教育阶段,发展应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要模式。而第一层次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应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发展模式与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模式。
  通识教育指在学生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的教育。[1]12美国理工科大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模式成功的范例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最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本科生全部在文理学院。目前我国大多数理工科大学已具备了实行通识教育模式的师资与基础,并能开设一定数量核心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也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学分才能毕业。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要成为一种精神熏陶与文明的传承,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既是中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高校在21世纪的自觉追求。2005年5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理工科大学文科院长论坛会议上,提出了“新综合性大学”的概念。①参加此次论坛的学校主要以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重点理工科大学为主。这些学校的特征是理工科仍然是其优势与强项,文科方兴未艾,并且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上有自己的特色。新综合性大学凭借教育部与各省的强大支持及雄厚的资金来源,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了多门文科类学科,成立若干文科学院,引进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类学科带头人,使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得到跨越式发展。
  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指不同于现有的文科学科,它交叉于现有的文科之间或文科与理工科之间,涉及现有学科体系的多个学科,并由多个学科组成。在形式上是多学科交叉,却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利用理工科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方法,或者是理工科的研究领域需要传统文科的思维、知识。理工科大学在学科布局上,要敢于打破传统习惯、敢于有所为,尽可能把学科面拓宽,尽可能在学科的交叉、对话、碰撞与交融上下大力气。可以先成立若干学科交叉的研究基地进行摸索,在交叉的学科研究领域明显、研究方法明确、理论储备充足后,再建立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2]
  
  三、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对策
  
  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念、健全的制度、足够的投入三方面的保证。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没有因循的重负,同时也面临着理念的难题。正确的理念才能形成科学的指导方针与发展规划,才能在理工院校形成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氛围,而制度是理念成现实的保证。有了正确的理念作指导,才能有投入;有了健全、科学的制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4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