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奥运后武术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尽管中国武术没有以正式比赛项目跻身进入奥运会,但却以“特殊项目”的身份亮相此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亮相,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武术的平台,作为具有浓厚东方文化背景的传统体育项目之瑰宝,承载着更多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对于如何促进奥运后武术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战略目标,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武术的深厚内涵具有很深的探讨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本研究方向进行调查整理。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与普及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主观自身因素、客观外界因素、其他因素。最后,针对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借助社会各界、政府及武术界自身的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奥运后武术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而使中国武术走出国门,风靡世界。
  关键词:奥运后;武术;项目;推广;普及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瑰宝,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为适应世界武术运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国际武联筹备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并于1990年10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武联成立大会。1994年,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会员。1999年,国际武联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临时承认。自1991年起,国际武联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和亚美尼亚举行了6届2年1次的世界锦标赛。截止2001年11月,国际武联已拥有来自各大洲的86个会员协会和一支合格而经验丰富的技术官员队伍。自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开始,亚奥理事会连续3届决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被奥林匹克运动所接受。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历经各相关方的不懈努力及竭力争取,中国武术虽然设有以正式比赛项目跻身进入奥运会,但却以“特殊项目”的身份亮相此届奥运会,奥运会“特设项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此外,武术体系中某些传统拳种(如少林拳、武当武术等)现已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此契机,社会各界、政府及武术界自身都应对奥运后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加以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力度,从而使中国武术走出国门,风靡世界。
  
  2 奥运前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奥运会前影响武术项目推广、普及的主观自身因素
  2.1.1 武术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所产生的分歧:重竞技,轻传统;重西化,轻民族
  随着奥运会在我国的开展,为了让中国武术尽快走向世界,并以正式比赛项目的资格跻身进入奥运会,竞技武术在武术专业队和竞技体校中得到了重点发展,并不断朝着更为专业的“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为获取比赛优胜以及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由此,武术的发展不禁存在着一种用西方体育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我们民族的东西,将民族传统体育加上西方和世界体育的脚注的倾向。例如,竞技套路完全是用西方体操比赛的办法:分规定和自选套路;评分方法也模仿西方体操,从动作规范、技术难度、动作协调和美观印象上打分;技术发展上则提出“高、难、美、新”的口号。这完全是全盘西化的武术路线。在这条路线引导下,今天的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竞技武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些没有技击内涵的肢体动作组合,例如,跳跃动作、旋转动作、劈叉动作等;第二,竞技套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精、气、神内涵;第三,竞技武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传统文化哲理内涵。
  然而,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演变,从而得到传承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及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武术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既包括传统武术,也包括竞技武术,二者并不是个笼统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层次架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照纵横交错、并列重达的相互关系组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格局。竞技武术的演变顺应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但竞技武术不能全盘西化,甚至抛弃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格局。
  2.1.2 武术套路项目中技术演变趋势
  为了使武术运动能与现代体育接轨,更加接近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于是对武术套路进行新的技术创编是毋庸质疑的。因此,竞技武术出现了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但是,盲目、一味地只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这就使得武术不仅失去了许多传统的内涵和攻防技击含意,而且对于一般练习者来说会感到望尘莫及,因为“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必须要求练习者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如专业运动员),然后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难度,以达到更高一层的技术要求。相对而言,这一趋势的改变,对于非专业的练习者来说,武术套路会变得很难学、很难练,从而导致习练武术的群体不断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项目的普及和推广。
  2.1.3 从“纸上谈兵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映射出: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二者相脱节,实际结合度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资料统计表明,自1986年3月召开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总结会上,展示出了编写的武术拳械录共有651万字;录像资料394.5 h;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已查明白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再加上木兰拳和少林拳,目前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自成体系的拳种共有131种。此外,中国武术自筹备“申奥”期间,又加强了对武术项目理论和武术文化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批理论人才,使得武术项目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武术实践演练却没有被充分地重视起来,武术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没有合理地结合,致使二者之间联系不紧密、相脱节。
  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对武术专业的人员评判标准,重点转向为其理论研究成果上,例如:是否发表过学术论文、是否有相关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其自身实际具备的技术水平。这种趋势导致了不少武术专业人员由“重实践”转变为“重理论”的纸上谈兵的倾向,打消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积极性。2)从事武术项目的专业运动员(如专业队),由于接受了长期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其实践演练水平相对较高,而理论方面却明显不足,以至于在从事教学时,只能练不会讲;相反,有不少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武术训练,实际演练水平比较差,但理论水平相对要高,因此在从事教学时,出现了只能说不会练的嘴把式。
  2.1.4 武术市场化发展进程停滞不前
  中国武协制定的《2001~2010武术发展规划》指出,要按照市场规律,加快武术的市场化建设。毫无疑问,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产业化的合理开发以及合理有 效运用,是武术运动迈向世界、走向奥运的有效手段之一。武术运动产业化发展模式是促使武术项目自身视野开阔、对外合作、武术项目的开发、被社会大众以及相关行业认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等等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武术走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作为中国武术体系分支之一的太极拳运动,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被认可最高程度的武术运动形式,现在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多习练者运动项目之最。然而,太极拳运动的传播也仅仅是以大众传习、海外教学的单一形式开展的,太极拳运动这一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无形资产,其产业属性没有被开发、产业价值没有受到重视、产业化模式也没有发展起来。2)与武术项目相关的媒体、媒介的干预相对较少。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地获取有利信息是各行各业抢先考虑的问题,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占有主动权。毫无疑问,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媒体、媒介的干预是息息相关的。正如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瑜伽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反思武术项目,由于没有有效地利用与媒体的合作效应,虽然近年来各地方电视台开始转播有关武术项目的节目(如河南省电视台播出的“武林风”节目),但总体来说传媒运用率还是欠缺。3)有关武术项目的俱乐部、培训班在市场中没有一席之地。随着韩国跆拳道运动的风靡,跆拳道俱乐部、培训班快速抢占市场,几乎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里都有相关跆拳道项目的培训机构,而武术俱乐部、培训班却日渐萎缩,几乎退出了市场。4)武术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例如,武术运动器材、武术服装等。
  2.2 奥运前影响武术项目推广、普及的客观外界因素
  2.2.1 武术项目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进程并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武术项目的不断发展,武术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及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得以传承。而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1978年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均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必修内容。2005年4月2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新学期开始,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但是,武术项目在学校中的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包括:1)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武术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定位。我国是应试教育体制,升学率是学校最为重视的,因此文化学科的学习理当为首选,而武术项目作为体育运动理所应当地求其次。2)武术课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在学校里开展的武术课内容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方法死板、老套,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学生们喜欢武术但不喜欢练,渐成趋势。由于受到影视作品、武打明星的影响,很多学生普遍喜欢武术,然而这时的武术多是受到现代高科技及夸张想象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武术艺术,因此,当学生们实际练习武术时,会产生失望感,从而失去兴趣。4)学校武术课中武术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自身缺乏对武术项目的技术、理论的掌握。
  2.2.2 武术项目在地方武术馆(校)开展的进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
  我国地方武术馆校云集,可谓声势浩大。例如,中外闻名的河南少林寺,此外山东省、河北省、北京等也是武校云集之地。目前这些武校虽然生源不错,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1)武校教学管理不平衡,出现重武轻文的倾向。根据调查表明,目前这些武术(馆)校每天武术训练时间约为文化课教学所用时间的3倍,其中部分武术(馆)校没有开设文化课,学生学习文化课多为借读的形式。2)随着我国推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行,我国大部分武术馆校的生源将可能遭受重大影响,进而有可能使一些武术馆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局面,地方的学生们选择上学的比例普遍高于进入武术(馆)校习武的比例,此外武术(馆)校的学生流失率也在不断增加。3)武术(馆)校毕业生的归属问题没有定向。武术(馆)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自身能力较差,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形式严峻,如何安排毕业生的归属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武术(馆)校不可回避的难题。
  2.2.3 武术项目在普通大众中开展所遇到的问题
  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武术运动人数虽多,但质量不高。武术作为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是大众普通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参加武术锻炼的人群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1)目前在社会大众范围内参加武术锻炼的群体严重失衡。拥有人群多为老年人,其动机就是强身健体祛病;而年轻人更喜欢球类等娱乐性强的项目,以及跆拳道、瑜伽等时尚体育项目。2)全民健身活动中社会武术指导员师资力量缺乏,且自身技术、理论不完备。3)全民健身活动中武术项目开展场所设备不齐全。
  
  3 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主观自身因素的建议
  1)加强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武术界应提高武术的整体化发展意识,在划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时,要注重二者的相互贯通、相互吸收、相互传承,不能简单地完全割裂二者。
  要注重传统套路的整理与研究,传统套路风格繁多、套路多样,在整理过程中要着重挖掘能达到防身、健身和娱乐目的的套路加以编排;竞技武术可朝着符合竞技体育所规定的“安全、精彩、公正”的基本要求发展,以体现国际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宗旨,但不能完全西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要使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从而防止重竞技、轻传统,重西化、轻民族的倾向出现。
  2)加强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武术套路中新的技术创编问题至关重要。首先,武术套路的编排要根据不同习练人群的练习水平、因人而异,创编出难易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种武术演练套路。其次,武术套路的创编要防止全盘西化,不能盲目、一味地只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要继承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第三,武术套路的创编要突出武术的项目特点,一味地追求难度,而忽略了技术特点是不可取的。
  3)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二者应紧密相结合,武术理论研究固然重要,可是技术实践才是展示武术运动的实质。因此,应将二者并重,贯穿于武术演练的始终。
  主要体现在:1)应对武术专业的人员评判标准作出适度的调整。在强调其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强其自身实际具备的技术水平。例如,在职称评比中要求必须达到武术几段或运动等级几级等硬性指标。2)对于从事武术项目的专业运动员(如专业队)来说,应不断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把武术理论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对于体育院校武术专业 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要着重加强其技术演练水平,使技术演练与理论研究均衡发展。
  4)加快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走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从而使武术的普及推广和市场化的产业发展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主要体现在:1)重视对太极拳运动这一具备巨大开发潜力的无形资产的有效开发,挖掘太极拳的产业属性、产业价值,发展其产业化模式,使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快速、良性地发展。2)着重加强与武术项目相关的媒体、媒介的干预。首先,政府和体育界要重视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央视以及地方电视台应增加并转播有关武术项目的节目(河南省电视台播出的“武林风”节目),例如:举办周末散打王比赛、中美武术对抗赛、中欧武术对抗赛以及中国武术与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对抗赛等提升商业性赛事,进一步扩大武术的影响,提升吸引观众的欣赏程度及认知度。3)对武术项目的俱乐部、培训班在市场中的开发,要学习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成功之处,借鉴其合理运行模式,但不能照抄照搬,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市场模式。4)加强武术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产品的合理有效开发。例如,武术运动器材、武术服装等,整合市场化,创造特有的武术品牌。
  3.2 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客观外界因素的建议
  3.2.1 加强武术项目在学校中的开展,不仅要求武术项目自身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使武术课在学校能快速推广、普及起来
  主要体现在:1)提高武术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定位。把武术作为必修课的一种,符合应试教育体制,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之一,通过政策法规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长远规划,在教学大纲及全国体育锻炼标准中增设武术内容,并培养武术师资,使武术运动得以在大、中、小学蓬勃发展。2)改善武术课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武术课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武术内容的选择要趋向于现代学生的需求。3)在武术课教学中可以引用影视作品、武打明星的效用,使学生了解现实武术与通过现代高科技及夸张想象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武术艺术的区别,减少学生们对练习武术时的失望感,增加对武术的学习兴趣。4)加强学校武术课中武术师资力量。调动一些具备较高技术、理论的武术教师进入学校进行教学。
  3.2.2 加强武术项目在地方武术馆(校)的开展,政府要支持社会上的武术馆(校)
  主要体现在:1)武术馆(校)的教学管理要加以改善,解决重武轻文的倾向。使学生不仅能获得武术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文化的灌输,使学生向全方位范围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2)国家政府应加大对武术馆(校)的支持力度,下设相应的附属机关,使武术馆(校)得到基本保证。3)政府以及社会应加强对武术(馆)校毕业生归属问题的定向。使武术(馆)校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从而使武术馆(校)得以良性循环发展。
  3.2.3 加大武术运动在全民运动中的活动范围
  武术运动投资少、场地小、老少皆宜,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体育运动。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应力推武术运动。首先,要增加武术社会指导员,为普通大众提供便利的学习途径;其次,要选择合理的适合社会大众的武术教材,简便易通还要具备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最后,要增加武术设备及器材、场地的建设,满足更多的人群学习武术,使社会武术更加正规化。
  3.3 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3.3.1 武术的名号究竟是什么
  事实证明,至今中国武术似乎并未过多地赢得西方人的青睐。从国外对武术的了解及武术占有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武术还没有真正被世界所认识。西方人将“武术”等同于“功夫”,将武术课称为“国术”,再加上李小龙、成龙等主演的港台功夫片深入人心,很多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功夫”、“国术”,而不知有“武术”。甚者,至今一些外国人还困惑于“武术是不是武打片中的飞檐走壁”、“习练武术的中国人是不是如影片中的刀枪不入”等。这些片面、错误的认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武术国际化推广的难度。所以,如何改变西方人对武术的这种错误认识已迫在眉睫,如何提高竞技武术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应是当务之急。因此,如何将武术的名号统一化?统一为什么?是武术界权威人士以及其他各界的朋友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3.2 武术套路的抉择――是筒从繁,还是繁化简
  在西方体育文化主宰奥林匹克运动的今天,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期望加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让奥运会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消除现代竞技体育所面临的人文危机。中国武术内容既生动有趣,又突出了人文性,对外国人而言是足够新鲜的。但问题是教外国人武术让人无从下手,用来教国人都困难重重,教外国人难度就更大了。那么如何变通呢?一个原则就是化繁为简。当初到京城将太极拳首次传播开来的杨露禅,如果一开始就教人原版的陈式太极拳,又是螺旋缠绕,又是缠丝画圆,太极拳是不会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开的。正因为杨露禅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樊篱,将繁琐的、繁文缛节的原式太极拳,化为简明的杨式太极拳,才使太极拳声名远播,从而达到繁简共荣。简化太极拳50多年的成功传播经验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事实上,太过繁难,不但阻碍了外国人来学习武术,就连国内的青少年也都不胜其烦而改学跆拳道、空手道等外国武技,致使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
  3.3.3 如何正确看待竞技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套路的关系
  中国武术内容繁多,项目之间差别很大,基于将武术推向奥运会的考虑,应借鉴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集中一切精力、人力、财力发展东部地区,使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达到共同繁荣。因此,应让武术项目中部分项目优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其他项目发展,最后达到广泛推广的目的。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竞技武术要先行一步。竞技武术的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符合中国的国情。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之源,是武术发展的根基。竞技武术若能进入奥运会,也只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未来还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传统武术。只有改变对峙,确立竞技武术的核心地位,以竞技武术为主体,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在武术进军奥运会的征途上,才不会造成力量分散与失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2008年奥运,中国武术项目以特殊身份亮相。借此契机,社会各界、政府及武术界自身,都应对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重视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武术的普及与推广,以使中华武术走向世界,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主观自身方面的因素,包括:①武术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所产生的分歧:重竞技、轻传统,重西化、轻民族。②武术套路项目中新的技术创编问题。③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相脱节,实际结合度存在很大差距。④武术产业化发展进程停滞不前。
  3)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外界方面的因素,包括:①武术项目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进程并不乐观。②武术项目在地方武术馆(校)开展的进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③武术项目在普通大众中开展遇到很多问题。
  4.2 建议
  1)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主观自身因素的建议:①强化整体意识。要注重传统套路的整理与研究,竞技武术可朝着符合竞技体育所规定的“安全、精彩、公正”的基本要求发展,以体现国际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宗旨,但不能完全西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就得不偿失了。②武术套路的编排要因人而异;要防止全盘西化,不能盲目地、一味地只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要继承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要突出项目特点。③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二者并重,应紧密相结合,贯穿于武术演练始终。④加快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走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2)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客观外界因素的建议:①加强武术项目在学校中的开展,不仅要求武术项目自身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使武术课在学校能快速推广普及起来。②加强武术项目在地方武术馆(校)的开展,政府要支持社会上的武术馆(校)。③加大武术运动在全民运动中的活动范围,如增加武术社会指导员、选择合理的适合社会大众的武术教材、设备等。
  3)对奥运后武术项目在推广、普及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①统一武术名号;②简化武术套路;③确立竞技武术套路的主体地位,兼顾传统武术套路的协调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