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综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五四”时期汉语书面语发生了深刻变革,五四白话文运动瓦解了文言对汉语书面表达的长期统治,将白话确立为新文学乃至所有现代汉语书面语书面表达领域的语言形式。本文在梳理汉语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五四前后汉语自身及与英语等印欧语的有关语法现象,对五四以来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描述了五四以来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产生的确切含义、产生背景及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从而为解决汉语语法自身出现的一些理论矛盾开拓新的视角。
  关键词:欧化语法现象;产生背景;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11-02
  
  一、欧化语法现象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欧化语法现象
  “欧化语法现象”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在英语的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欧化语法现象”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罕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2.产生背景
  “五四”是一个思想文化全面解放、全面更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汉语书面语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首要任务是要在文言白话之争中,瓦解文言对汉语书面表达的长期统治,将白话确立为新文学乃至所有现代汉语书面语书面表达领域的语言形式。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应该怎样去写白话文,这在现代汉语和白话文的规范尚未建立、人们只习惯用文言写作的当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疑惑。
  白话文不同于文言文,它是以现实口语为基础的活的语言形式,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到身边的口语中去找寻白话文的摹本。但写作和说话毕竟不能等同,且五四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汉语口语方言分歧严重,以各地方言的口语作为全社会通行的书面语的基础,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后,人们又把眼光转向历史上的白话文作品,希望从中获得可供仿效的榜样。与西方语言相比,历史上的白话文作品也不足以作为现代白话文的范本,“五四”之前白话文的使用只限于极其狭窄的领域即通俗文学一隅。旧白话的语法不精密、不完备,不足以表现丰富多样的思想和情感。旧白话语体单一,长于叙事,但不足以抒情和说理。它既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和思想的表达需要也难以满足因文言被驱逐而对白话提出的语体多样化要求。
   “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普遍持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加之当时对旧白话的种种责难都是比较着西方语言而发的,西方语言自然就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典范,“欧化”便顺理成章地被当做改造白话的利器和重要途径。至于欧化的有效途径,当时的人们也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现法”。因此当时的很多翻译者都采用“不妄改原文字句”的直译法来翻译西方著作和作品,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外语原文的语言形式。这样以“欧化”来改造白话文,以直译来“输入新的表现法”的大量翻译,以及“新体白话”作品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都使得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文在“五四”前后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迅速地完成了从旧体白话向新体白话的转变,而欧化现象的大量出现和融入则是这一转变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标志。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在五四到40年代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便已基本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语书面语是五四以来汉语剧烈变革的产物,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二、欧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1.由重意会向重形式标志的转变
  “五四”以来,汉语受到重形式标志的印欧语影响,原有重意会的传统逐渐发生变化,外部形式标志的使用有了显著的增长,许多依汉语传统只需意会而不必使用形式标志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都以使用形式标志为常。这些欧化语法现象包括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一+量词”的名词标记用法的兴起和发展、新兴介词和介词结构的产生、介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连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的用法发展、“地”使用范围扩大、“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们”使用范围的扩大、“被”字句使用频率的增长、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等,这些虽然只是书写形式上的分化,但突出地反映了五四以来人们希望汉语发展外部形态标志以求表达更加精密化的主观倾向和努力。
  2.对词类功能和格局的影响
  “五四”以来,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汉语一些词类的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甚至会对汉语的词类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在汉语书面语中得到复苏和发展,这反映出在印欧语行为名词用法的影响下,人们在书面上常常按照名词的模式来使用汉语的动词,使它们经常出现在一些名词的典型句法位置上,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动词开始向名词飘移,动词和名词这两个基本词类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传统动――名二分格局已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词的功能特征。又如:汉语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基本式从类的功能上看,原本并不具有作状语的功能,在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影响下,结构助词“地”扩大了使用范围,可以经常出现在双音节形容词基本式之后,使这些形容词可以出现在状语位置上,从而使大量性质形容词获得了作状语的功能。再如:汉语量词增加了新的次类,即复合量词;区别词也由于大量吸收英语的不可分等级形容词和一些前缀而在数量上迅速扩张,从而为其独立成类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这些牵涉整类词以及整类词的功能的变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要比孤立句法格式的引入来得更为深刻。
  3.语法形式的语体分化的扩大
  “五四”以前的汉语书面语,除去文言而仅就白话而言,语体分化是极不完善的。由于旧白话通常只用于通俗文学这一正式程度较低的语体,因而这种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别不大,二者的语法形式基本上是共享的,因此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除去文言成分,汉语的语法形式不存在明显的语体分化。“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系统中产生了许多模仿印欧语语法的成分和现象,这些成分和现象大都带有较显著的书面语或曰正式语体的色彩,与保留汉语传统的口语语法成分有着明显的距离,于是汉语的语法形式开始出现明显的语体分化。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语法的欧化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强化作用,欧化造成了一批基本上只能由书面语或曰正式语体独自占有的语法形式和语法习惯,这些语法形式和语法习惯的产生使语体分化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的重要事实。
  三、结语
  针对中国语法的渊源语言学界历来各持己见,大体说来一是主张汉语语法来源于古汉语自身,一是主张汉语语法发轫于西方语法理论。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语法理所当然汲营养于古汉语本身,但是五四时期以来汉语语法受到印欧语的欧化影响以及带来的汉语语法的新变化,也是不容小觑的。通过综观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现象,有益于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汉语语法的发展及形成脉络,从而为解决当今现代汉语语法自身出现的一些理论矛盾提供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崔山佳.近代汉语语法历史考察[M].武汉:崇文书局,2004.
  [4]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1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