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故事元素在影视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民间故事也日益受到导演、编剧喜爱,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本文从民间故事与影视结合形式、民间故事元素在影视中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影视如何借用民间故事以及借用、融合所带来的弊益。
  关键词:民间故事元素;影视剧;母题;类型;主题;人物角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06-02
  
  《剑蝶》是一部青春偶像片,它的背景以我国经典故事《梁祝》的浪漫爱情为大纲,加上中国武术的剑道精神,以古装的形式来阐述“爱因侠而浪漫,侠为爱而永恒”的爱情故事。观赏《剑蝶》有读民间故事的感觉,影片的开头、结局甚至故事情节与经典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如出一辙。
  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多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七仙女》等都被广泛的运用到影视中。影视编剧通过直接翻拍、整体改编、吸收主体等方式,将民间故事母题、类型、主题、人物模式全面地应用到影视创作中。民间故事融入影视作品不但丰富了影视剧题材,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对增强影视剧情的曲折性和趣味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民间故事与影视剧结合形式
  民间故事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影视作品针对的受众不同,编剧所采取的方式也各异。主要有民间故事集、以民间故事为引子、故事翻拍、故事整体改编等方式。
  1.民间故事集
  民间故事集相当于影像版的民间故事选,主要采取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形式,通过声音给读者讲述民间故事,并配以画面,辅助理解。这类作品的主要受众是儿童,所突出的是故事的趣味性和幻想性,所配画面一般都是动画形式,主要作用是启发儿童的心智、发散思维,因此选取的民间故事都通俗易懂而且趣味性强,并且在讲述过程中将民间故事简单化。上海录像公司出品的《儿童民间故事》就是此类型的代表;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幼儿故事大全》则是针对幼儿的民间故事影像作品。
  2.民间故事做铺垫
  以民间故事为引子扩展深发,是民间故事与影视结合的第二种方式。这类影片中,民间故事没有实质性关联,只是作为引子,其目的是为了引出整个故事。故事大都只出现在片头,所用时间非常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编剧和导演通常会选取被受众所熟知的民间故事。影片《唐伯虎点秋香2》就是此类影片。该作品标榜是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前传,除了人物的设计与唐伯虎故事类似外,整个影片与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没有太多的联系。《大话西游》等也是这类影片的代表。
  3.翻拍民间故事
  整体翻拍是民间故事与影视结合的第三种形式。这类影片以某个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为蓝本,将原本的故事整理、编辑成剧本,翻拍成影视作品。由于是直接翻拍,所以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场景等在这些影视剧中均保留比较完整;服饰、器具、场景大都接近民间故事;在展现故事的同时,往往会给我们展现一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电影《阿诗玛》就是采用整体改编、翻拍的方式,将彝族的民间故事《阿诗玛》搬上大荧幕。影片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纯洁而坚贞的爱情,并围绕《阿诗玛》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人民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刘三姐》等都属于这类电影。
  4.故事整体改编
  故事情节及模式的整体改编是民间故事与影视作品结合最深入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影视作品,故事的背景、地域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动,但是仍保留着民间故事的主题、情节模式、叙述元素和文化内蕴。影片《花好月圆》讲述古代皇帝有十多位皇子,终于皇后生下一位公主,可公主天生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无人愿意接近,最后,终于有位男士出现,想法设法治好公主并成为驸马的故事。这部电影除了故事的地域、时代因素外,整个故事内容和情节与傣族民间故事《香发姑娘》十分相似,就像一部改编自《香发姑娘》的影视作品。
  民间故事与影视结合的方式除了上述四种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在影视表现形式上,导演除了运用民间故事外也会吸收一些民间故事的元素。
  二、民间故事因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民间故事深受导演和编剧喜爱,通过翻拍、整体改编等方式广泛的运用到影视创作中。而民间故事的一些因素,如母题、故事类型、人物、主题等也被充分挖掘,在剧集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故事母题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母题是民间故事中最小的单元,许多故事的母题趣味性强、具有奇异性。这些趣味性、奇异性强的民间故事母题,很多被编剧挖掘,用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曲折性。
  电视剧《花姑子》中,人参花姑子变换成人形;《人鱼传说》中,小莲是由一条鲤鱼修炼千年而成的……类似由动物或植物变换成人的情节在影视剧中不计其数,而由动物变换成人并成就婚姻是民间故事最经典的母题。神奇婚姻故事中,有大量异类变换成人的情节。《田螺姑娘》中,美丽的姑娘由田螺变换而来;《蛇女》中,为报恩蛇变换成人;《青蛙姑娘》的故事中,勤劳的女主人是青蛙变的等等。
  除了动植物变人等经典情节外,经常出现在民间故事中又被导演运用到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还有很多,如仙人指示、点石成金、葫芦出人、动物救主等。
  2.故事类型在影视中的运用
  中国以拥有丰富多彩民间故事著称,民间故事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呆女婿、巧媳妇、灰姑娘、狗耕田等都是民众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也被很多编剧所喜爱,通过改编、引用等方式运用到影视创作中。
  《灰姑娘》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少数民族中关于灰姑娘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如白族的《达架的故事》、傣族的《金鲤鱼》、苗族的《谷瑙谷婷》、彝族的《阿茨姑娘》、佤族的《两姊妹》等。影视中有直接根据灰姑娘的故事改编的电视剧,还有很多灰姑娘类型的偶像剧,如《嫁给百万富翁》《玻璃鞋》《人鱼公主》《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等,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出身贫寒,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遇到“王子”并得到真爱。连民国剧《大丫鬟》的主人公都有灰姑娘的影子。
  除灰姑娘故事外,呆女婿、巧媳妇、笨驸马、动物报恩、龙女等故事类型都深受导演欢迎,经常出现在荧幕故事中。丰富的民间故事类型,为导演和编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人物设置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不管是民间故事还是影视剧,人物角色都是重点。在民间故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恶头人、恶婆婆、呆女婿等等,这些人物设置方式,也被广泛的运用到影视剧中。
  很多民间故事中都会有一类角色,就是刁难媳妇的婆婆或是母亲,我们称之为“恶婆婆”。在故事中,这类婆婆往往形象野蛮、行为刁钻,对媳妇百般阻挠,出难题考验,等等。民间故事《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类似的恶婆婆形象在民间故事《金板凳》《娥并与桑洛》中也有出现。“恶婆婆”形象已经被导演充分运用到影视剧情中,她们大都是恶人,百般刁难和考验,最后被媳妇或是儿子的行为打动。电视剧《我的野蛮婆婆》中的婆婆烁兰就为人挑剔、野蛮、性格霸道、得势不饶人;《双面胶》中的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对媳妇处处刁难。此外电视剧《无盐女》《加油,金三顺》《芸娘》中都有恶婆婆形象的出现。
  民间故事中,除了恶婆婆外,其他人物类型也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如坏心姐姐好心妹、狠心哥嫂善良弟弟、呆女婿、恶头人、巧媳妇、傻驸马等。
  4.故事主题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我国民间故事主题也非常丰富而且极具特色,有寻宝主题、英雄主题、武侠主题、爱情主题等等。除了母题、故事类型、人物角色等要素被导演、编剧运用,民间故事的很多趣味性主题也被吸收到影视作品中。
  诗歌、辞赋、小说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是歌颂爱情的,民间故事也是如此。四大传说《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而民族民间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数量众多,如彝族《阿诗玛》、藏族《茶和盐的故事》、白族的《望夫云》、傈僳族《阿波的故事》等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这类与爱情有关的民间故事,除了被编剧导演直接翻拍外,还有很多被整体改编。《泡沫之夏》《仙剑奇侠传》《欢喜来斗阵》……爱情已经成为电视剧表现的最重要主题,几乎所有的电视剧剧情中都会有关于爱情的故事。
  除爱情主题外,荧幕上出现的英雄和寻宝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是不计其数,《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精武英雄》是英雄主题电影的代表;而《古墓丽影》《天脉传奇》《神话》《夺宝奇谋》则是典型的寻宝主题电影。
  民间故事与影视艺术是不同形式的文艺,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类文艺形式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影视与民间故事也在彼此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相互借用、不断融合。
  三、民间故事在影视中的作用
  民间故事元素融入到影视中,不仅能丰富作品的题材,而且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还能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品位。而民间故事,通过影视作品的不断表现,被很好的记录下来,不仅扩大了影响,对其传承和扩布也有积极作用。但在运用过程中,由于方式或是理念的偏差,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影视艺术主要目的是娱乐,民间故事在影视的表现过程中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某些民间故事本质变得模糊。而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过多的借用和表现民间故事会淡化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故事和主题。
  民间故事和影视艺术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影视艺术要充分运用民间故事的优势;民间故事则要保证其本身的文化内涵,防止泛娱乐化。通过恰当的借用和表现,两种艺术才能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凤兰.中国民俗影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守华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贾芝,孙剑冰等.中国民间故事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4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