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该研究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和人格五因素问卷探讨了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与人格五因素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二学生较初一学生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对正性事件归因更悲观:(2)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于稳定的原因,对负性事件归因更悲观;(3)人格类型不同的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和谐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乐观,内向情绪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悲观。
  关键词:青少年;归因风格;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01-0078一06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在研究习得性无助时最早提出归因风格的概念,认为归因风格是一个“认知人格变量,它反映了人们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负性事件的原因的习惯性方式”。此后,研究者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对正性事件的归因,并区分了乐观归因风格和悲观归因风格。乐观归因风格是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内在、稳定和普遍的原因,将对负性事件归因于外在、不稳定和特殊的原因。悲观的归因风格是指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稳定和普遍的原因,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不稳定和特殊的原因。
  有关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归因风格与抑郁的关系考查上。大量研究表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稳定、普遍的原因以及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不稳定、特殊的原因与青少年的抑郁有关,悲观归因风格的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大;而且,归因训练与学生的抑郁症状缓解有关。由此可见,研究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将为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抑郁率显著增加。Rutter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社会认知方面的年龄发展趋势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的增加。那么,进入青少年期后,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是否变得更加抑郁或悲观呢?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清晰。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并不存在年龄差异;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在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归因风格会变得更抑郁,但在整个青春期男生的抑郁会减少,而女生的归因风格则持续抑郁。
  针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的性别特点,研究者也进行了一些考察,同样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一些研究者报告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归因风格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在归因风格上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其结果仍然混乱不清。如,Seligman等人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对负性事件做内部归因,但在普遍性和稳定性维度上没有差异。而Cole和Turner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对负性事件做出外部、不稳定和特殊的归因,但没有考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
  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对归因风格的操作性定义不同,有些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一个合成的分数,有的研究者则将其分解为归因的几个不同维度。只关注归因风格合成分的研究者可能会忽视在特定归因维度上的年龄或性别差异。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没有分别考察对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归因的不同维度。鉴于此,本研究将同时考察被试对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的归因,并分别考察归因的内外维度、稳定维度和普遍维度上的差异,从而更为全面地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
  
  
  关于影响归因风格形成的因素,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对人格因素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多。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成分,影响着人格的认知功能的发展。研究还指出,人格变量与对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的归因之间的关系不同。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很有限。人格五因素是目前公认对人格特质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不同特质的组合还能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考察人格五因素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具有什么样人格特质的人更易于做出乐观归因,什么样的人更可能做出悲观归因。另外,本研究通过同时考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和负性事件的归因,还将有助于揭示它们与人格特质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同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考察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及其与人格五因素特质之间的关系,将会增加我们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的认识,提供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同时,还能拓展对影响归因风格形成的因素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济南市一所普通中学以班为单位选取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总计432名学生。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138人、154人、140人,男生为203人,女生为229人,年龄12―16岁,三个年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3.0岁、14.2岁、14.2岁。抽样学校位于济南市老城区,是一所就近入学的普通中学,学生大多来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
  
  (二)研究工具
  1.儿童归因风格问卷。翻译并修订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Questionnaire―Revised,CASO―Revised)。该问卷1984年由Seligman等人编制,共48个题目,专门用于测量8―18岁儿童的归因风格;1998年Kaslow等对其进行修订,成为目前使用的版本。修订后的问卷共24个迫选题目,每个题目包含一个情景(如,你交了一个新朋友)和两个可能的归因(如,我很容易接近/我的这个新朋友很容易接近)。其中,一半是正性事件,一半是负性事件。问卷评价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外维度、稳定维度和普遍维度。
  对被试在内在、稳定、普遍答案上的选择记1分,对外在、不稳定和特殊答案的选择记O分。分别将被试在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三个归因维度上的得分相加,计算正性事件合成分(CP)和负性事件合成分(CN),正性事件合成分越高,负性事件合成分越低,归因风格越乐观。用正性事件合成分减去负性事件合成分,计算总合成分(COMP),总合成分越高,归因风格越乐观。CASO―R问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可以预测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间隔6个月的再测信度均在中等水平。在本研究中,该问卷CP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62,CN为,50,COMP为,64。
  2.人格五因素问卷。采用周晖等(1999)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该问卷包括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共计90个题目。问卷采用5级计分,“完全不像我”记作1分,“非常像我”记作5分。本研究中人格五因素问卷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701―0.869之间。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归因风格问卷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的各维度得分以及正性事件合成分、负性事件合成分和总合成分数为因变量,做2(性别)×3(年级)多 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的多元主效应F(6,420)=5.280,p<.001,非常显著;年级的多元主效应显著,F(12,840)=1.896,p<.05。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正性事件稳定性维度上年级效应显著,在正性事件普遍性维度和正性事件合成分上年级效应非常显著。事后平均数比较(Tukey)发现,初一年级比初二和初三年级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初一年级比初二年级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普遍的原因。总的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风格变得更悲观。对性别差异的简单对比检验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原因,且差异非常显著。总的来说,对负性事件的归因男生比女生更悲观(见表1)。
  
  (二)归因风格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
  将归因风格的总分、JE'陛事件合成分、负性事件合成分以及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与人格的五个维度进行相关检验,结果发现(见表2),归因风格总分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非常显著,具体说来,归因风格与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情绪性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另外,对正性事件和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与人格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具体说来,对正性事件的归因与人格的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主要与人格的情绪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宜人性、谨慎性有显著的负相关。
  
  (三)人格类型不同的初中生归因风格的比较
  人格五因素特质在不同的人中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的。根据被试在人格五因素上的得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人格类型。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法(K―Means Cluster Analysis),参考聚合系数,比较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最终将青少年划分为5种人格类型――和谐型、内向情绪性、中间型、谨慎宜人型和保守型。各类别的聚类中心和类别间F检验,以及各类别在人格五因素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Tukey)结果和人数见表3。
  以归因风格的总分、正性事件合成分、负性事件合成分以及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以人格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人格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4,1386)=4.55,p<0.01。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显示,不同人格类型在归因风格除内在维度以外的其它维度及归因总分上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事后平均数比较(Tukey)显示,和谐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总分及正性事件合成分要显著高于其他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其负性事件合成分要低于其他人格类型的青少年;而内向情绪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总分及正性事件合成分要显著低于其他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其负性事件合成分则高于其他人格类型的青少年。也就是说,在五种人格类型的青少年中,和谐型人格的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是最乐观的,而内向情绪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悲观。具体到归因的各维度上,和谐型青少年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而内向情绪型青少年恰恰相反,他们更容易将正性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原因。但是在归因的内在维度上,各人格类型的青少年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得分可以看出,无论何种人格类型的青少年都倾向于对正性和负性事件做出内在归因(内在维度的得分均高于2分)。
  
  四、讨论
  
  归因风格是青少年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是比较乐观的,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原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但是青少年同时也表现出倾向于对事件(无论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做出内在归因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在青春期对自我的高度关注有关。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会更多地将思想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因此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更容易从自身找原因,做出内在归因。
  对归因风格的年级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归因风格变得更加悲观。以往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人们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比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更具稳定性。在进入青春期以后,抑郁的增加已经是普遍被证实的现象,更多的青少年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方式,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或其他积极的事件结果是他们所力不能及的,一旦出现也是由于某些特殊的、不稳定的原因造成的。
  对归因风格性别差异的分析表明,青少年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更悲观,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于稳定的原因,这与Cole等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然而,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的归因风格更悲观。这种不一致的产生可能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各研究涉及的被试年龄不同。一般来说,在青春期以前,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郁,其归因风格可能更悲观,但在青春期时出现了转换,女孩通常变得比男孩更悲观,这与青春期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心理社会影响有关。但在本研究,被试大多为处在青春早期的初中生,这种性别差异的转换可能还没有出现,因此男生的归因风格比女生更悲观。第二,女孩更容易抑郁的现象可能仅局限于工业化国家。Culbertson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抑郁的发生率在男性和女性中是相似的,偶尔男性会高一些。这提示我们,除生理因素外,个体在发展中所经历的压力事件可能与他们出现悲观的归因风格有关。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背景下,女孩通常比男孩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喜爱和表扬,因此她们可能比男孩表现出更积极的归因风格。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归因风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认知特质,它与人格的五因素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分析表明,个体在人格的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上得分越高,归因风格就越乐观,而情绪性得分越高,归因风格则越悲观,而且情绪性主要与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有关。人格五因素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本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归因风格是不同的,和谐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乐观,内向情绪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悲观。和谐型人格的青少年具备更高的谨慎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以及更低的情绪性,他们聪明、自信,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做事谨慎,责任心很强,性格开朗合群,善于为他人考虑,因此他们往往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归因风格是乐观的。而内向情绪型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情绪化、冲动、对自己没有把握、无助、焦虑、担心、容易自责、较低的自我评价以及冷淡、不合群等特点,因此他们更容易对发生的事件做出悲观的归因。
  有关归因风格的大量研究表明,具有悲观归因风格尤其是对负性事件的归因较悲观的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大,而再归因训练可以缓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此外,本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事件的归因,情绪性个体容易对负性事件做出消极归因。因此,在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归因倾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以通过再归因训练,消除归因偏差,改变消极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归因风格。
  本研究在被试取样、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方面仍需改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进行更广泛的取样,抽样时考虑到被试的学校、家庭环境等因素。本研究使用的归因风格问卷为翻译国外问卷修订而成,信度仅达到中等水平,仍需进一步在大范围施测检验其信效度。
  
  五、结论
  
  其一,初二学生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于不稳定的、特殊的原因,对正性事件归因更悲观。
  其二,男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于稳定的原因,对负性事件归因更悲观。
  其三,人格类型不同的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和谐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乐观,内向情绪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最悲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4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