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综述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农民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研究综述;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3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与农民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因此,要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农民。本文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大方面来看理论界的观点和看法。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城乡差别小,农村教育与农业及其它教育融为一体,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大,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生产与生活并举,通过立法并规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予以保证,使得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应增建农业院校,扩大招生人数,让更多的人接受农业教育与培训。
  (一)发达国家的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城乡差别不大,对于农村发展,农民的教育,政府和社会给予很大的支持。总的来说,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整体来说农民素质比较高。
  美国:大多写的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途径,美国学者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积极主张政府向农民投资的必要性,还指出,向农民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提高健康水平以及人力迁移。其中,教育更加重要,也就是说,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周建华的《美国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中,美国十分重视农民的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短期培训班、巡回讲习班、函授教育,以及要求对农村的在校学生及校外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对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等,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
  法国: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提出,在法国农村社会变化中,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农民本身的状态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强调农村建设重在改造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陆茹英的《荷兰和法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中,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巨额的投资,这就使得法国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水平。
  德国: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国提高农民素质采取的措施,在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中,德国提高农民素质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培训,比如说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培养高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而且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体系,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新田的《论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启示》中,提出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尤其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全面更新农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
  (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现状
  发展中国家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投资能力也有限,农民素质水平不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的任务非常艰巨。
  印度:印度主要研究的是农民素质的现状和提高的措施。在冯胜的《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非农产业工作。在张颖梅、程绍仁、贾冬艳的《印度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印度农业和农村的落后,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印度农民的落后。印度非常重视农村农民的素质教育,在全国农村建立示范点,政府发放津贴,鼓励教师去农村学校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
  埃及:埃及是个农业大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政府首先选择农业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例如,课程设置了与现代农业科技相关和交叉的学科,农业科技领域不断拓宽;专业设置则根据市场、社会需要,改造传统专业,强调实际能力培养,重视基础知识与理论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步伐;改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向和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发达国家对农民素质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普遍较低,正在普及义务教育,不能与发达国家在高层次上盲目攀比,而应结合实际降低教育重心,大力发展农业初级职业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虽然国外学者与我国在价值观上不同,但是他们在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中不少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加以利用,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农民的素质问题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许多研究论著,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
  (一)关于现阶段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重大意义的研究。许多学者都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意义重大,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申锦莲在《试论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2009)中指出,提升农民素质是保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同时,农民素质对加速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靠型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刘朝臣、鲍步云、陈学法在《"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素质问题》(2006)中,认为农民素质越高,农业生产率越高,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影响着农村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而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在农民素质中又起到了重要或者说主导的作用,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越快。吴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呼唤农民素质的提高》(2005),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身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二)关于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在梁红卫的《农民教育探析》(2007)中提出,当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比如农民的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低,科技素养较差,经营管理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等。戴田的《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2007),提出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有提高,但整体水平仍偏低;生产技能素质有转变,但适应社会需要有差距;思想道德素质有好转,但落后观念仍较严重;经营管理素质有提升,但应变市场的能力不足;社会心理素质有升华,但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杨霞飞的《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2006),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农村教育相当落后,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重点表现在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等。
  (三)关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高我国农民素质途径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朱光明、刘美玲、张大方的《农民素质与经济状况调查分析》(2009),提出要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来缩小区域投入差距;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素质。贾孔会、殷仁胜的《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法律素质培养》(2007),认为依法治国时代下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农村法律素质的培养。培养农民法律素质的途径表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重视良法的制定,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教育,维护法律权威;创新普法工作,重视法治精神的塑造等。刘永梅等的《论培养新型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006),总结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农村的现实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引导农民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为重点,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看"思想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王海滨的《提高农民经济素质的现实思考》(2006),认为提高农民经济素质,必须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要给农民以完全的国民待遇;扶持农业,补贴农民;扬弃和改造乡土文化,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化思想观念;要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张日新等的《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2005),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途径是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和巩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基础文化素质;构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改革科技服务方式,促进农民科技紊质提高。袁金辉的《村民自治与农民政治素质提高》(2004),认为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要对农民进行了民主的训练,塑造了新型的政治人;要培养了和正在培养一批农村政治能人等。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以上学者都对怎样更好的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就某个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都是就某个角度来分析研究,缺少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上的联系研究。而且对于农民素质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来研究,而没有关注微观层面。对于农民素质的现状研究基本上是从理论层面入手,在实践方面还给留了空间,需要我们再深入研究。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搞好农村工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也在农村,解决这些问题的瓶颈就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我国,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农村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公民之间的国民素质的差距呈拉大之势。农民素质的相对偏低越来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国家的经济安全就随时会受到威胁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就不能有质的改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力量,如果农民素质得不到全面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07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