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现阶段,社会纷繁变化,美术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民间美术,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文章在分析民间美术的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文化;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民间美术代表的是民众,它是民族美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民俗民风、意识形态、审美思维等都在民间美术中得到充分体现。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民间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代的政治变迁和过激运动对民间美术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再加上经济浪潮和外来及流行文化的倾泻更加速了中国民间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诸如此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然而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库淑兰,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1920年出生,她的剪纸作品曾获民间艺术金奖,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德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收藏。1986 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但是这些丝毫也没有改变剪纸艺术继续走向衰亡的命运。以前陕北女人都会剪纸,能出几位剪纸大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把这些剪纸大师请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培养后人,由于环境和人的思维意识的极大差异是难以带出一个真正的继承者的,就好像自小豢养起来的猛兽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独自生存的本领。古人说:“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说同样的种子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结果产生不同的差别,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下才会产生的民间艺术,也只是在其符合它存在、发展的环境中才会有生命力。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大声疾呼――保护本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是一种活态文化,是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世代传承的民族特性。我们在理解民间美术保护时不能把它完全物化,要明白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是该重在继承和发展上,让它有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指出:“民间文化的保护绝不是遗产的保护……我们强调的保护是‘活的文化’的保护,这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二、民间美术的特征
  
  (一)巨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民间美术深藏在社会最底层,极少受到上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干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等的主题表现及一些作品在构成中的互渗意识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纵向传承着原始哲学观念和演绎着原始的思维模式。例如:从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造型纹样与远古文化非常相似,陕北剪纸中鱼的造型可以与六千余年前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图案相印证,民间蛙枕的造型可以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记载中找到根据; 陕西白凤兰的剪纸《牛耕图》与汉画像石的《牛耕图》题目内容无二;贵州台江的苗族刺绣仍保留着“人兽合一”、“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原始神秘气息,因而有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原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人类与自然协调中的精神力量,它表现出对生命最坚定的肯定,而民间美术就是这个哲学观念谱写出的最雄浑壮丽的“生命颂歌”。
  (二)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才智的积累过程。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保留了千百年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遗影,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民间美术的制作总是与一定的民俗活动有着对应关系,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踪迹,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史又正是一个民族内聚力的源泉,这也是民间美术的又一重要价值。
  (三)自成的造型体系
  民间美术自成体系,在原始哲学和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历史地构建起了一个特殊的艺术符号系统;它带有人类初始的思维特点,并形成视觉思维系统,它具有民间的审美意趣与尺度;并有独特的造型系统,包括造型观念和造型规律;具有民间民俗的创作和审美的对应圈。民间视觉思维的原发性、传承性、审美性使得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创造的形象,自然构成一个民间的独立的造型艺术体系。民间美术造型的核心,是以理解的和象征的内视心象,按美的法则造型,其形象图式的特点,是不合逻辑的合逻辑性,是符合民间理念的却又是奇异的、夸张的与变形的。
  (四)独特的美学价值
  中国的民族美术是我国四方百族在全国范围内互相交流汇聚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生存于乡民大众中的艺术,由于它在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与业余性,在技艺方面的质朴性和天真性,在功能方面的自娱性与实用性,以及由劳动群众真诚、憨实的文化气质所决定,体现出质朴无华。民间美术的动人,主要来自它的审美品格,以特有的形式所体现的人格特征,即审美形式的劳动人民的人格特征。我们民族的深沉有力、刚强自信,朴实、勤劳、天真以及它像黄河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的生命力,都直率地在民间美术中得到体现。
  
  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要使民间美术不断持续延伸和发展,首要的措施是要改变它原有的传承方式,即变师徒和家庭制的个人传承方式为全体人民的社会传承。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内容仅占美术教材很小的比例,并随着级别的升高,民间美术的教育几乎处于空白,(除国内个别院校所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系科外)。造成我国美术教育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艺术界长期以来对西方艺术的崇拜,对本民族艺术的漠视所至。在某些人们眼中,传统的民间文化等同于没落和粗俗,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长期以来,民间美术被排除在艺术圈外。所以,在我们现有的美术教育中,积极开拓我国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拓传统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民间美术的有效措施。大力开拓中国民族美术教育资源,把各类民间美术补充到现有以外来艺术为体系的教学内容中,是民间美术得以生存的有效方法。
  具体说来,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里,要大力的增补适合儿童趣味的民间美术种类,如剪纸、拓印、陶瓷、小型泥塑、风筝、玩具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讲明它的造型与色彩,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就深深的爱上民族艺术,熏陶在强烈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氛围里。
  在我国中学教育里,应大量的引入民间美术内容。如年画、彩塑、剪刻、编织、印染、雕刻、瓷器、图案等种类。在教学中,老师可配合民间美术博物馆藏,不仅有实物范例欣赏,而且要以动手为手段的工艺制作活动。有条件的应聘请当地的民间美术艺人,讲学传艺。
  在大学美术教育里,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应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使学子们系统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审美趣味。在学校专门的民间美术工作室里学会多种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方法,使他们在今后成为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者和普及者。在大专院校公共美术欣赏课中,民间美术则应成为主要选修的学习内容,学会如何欣赏祖国传统艺术,珍视祖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此之外,在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中,应积极筹建民间美术为主的博物馆和工作室,热情邀请一些著名的民间美术家走进课堂,让他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技艺传道。
  事实上,无论儿童或青少年都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他们亲眼看到自己捏的泥娃娃,自己亲手剪折大红喜字,自己亲手编织的壁挂,自己设计的风筝,自己绘制脸谱;脸上是何等的骄傲!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公共游乐场所所进行的商业性陶瓷制作工艺活动中,人们都争先恐后去尝试。事实证明,传统的民间美术不是远离人们,而是缺乏引导、介绍和宣传。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在论及民间美术时指出:“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在现代社会,当传统的民间美术走出封闭式个人传承方式的狭隘天地,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相适应,民间美术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就会重新回到生生不息、旺盛的艺术土壤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18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