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写作过程是审美主体“情”和“意”的抒发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写作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有创造力的作品体现出新的美学特征,读者审美趣味的分野要求写作技法的创新;写作的过程也是写作者积极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其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准确把握写作对象“量的消长”和“质的规定性”。
  关键词 情感流变;情感控制;写作技法;艺术辨证
  
  写作活动是一种最具生命激情和活力的创造性活动,是写作主体情感流变和“明心达志”的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怎样在写作过程中“运气”、“行气”,使感情气势得以“蓄势”和“喷发”,涉及到写作主体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写作的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读者审美趣味的分野要求写作技法的创新和艺术辨证,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写作者积极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
  动力情感流、内容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是写作活动中的三股情感流,它们在写作的不同阶段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流变,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动力情感流是引发和促进写作活动的情感力量。写作活动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一种情感力量,没有情感的驱使,人们就不会去做任何创造性的工作,情感和情绪是人类行为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写作活动需要情感作为内在驱动力。写作者在写作之前首先有一种内在的写作冲动,在它的驱使下,写作活动就出现了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激情。
  我国古代文论家一向特别关注写作活动中的情感活动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动力作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而辞发”、“不平则鸣”、“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等文论主张都是对情感的动力作用的总结和概括。
  西方文论中自古就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尤其是近代以来,主张情感表现的文艺理论家更是认为,没有充沛的情感推动是不能勉强进入创作的,而当写作冲动出现时,情感的狂涛就会将作家推进创作的海洋之中。
  精神分析学家更是强调写作活动的情感动力作用。弗洛伊德把作家的情绪宣泄看作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因。但这种理论把写作活动中的情感动力单纯地归结为写作者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或“情结”。其实,情感的动力并非只是来自个人本能欲望的压抑和宣泄。一切有关社会的愿望和要求遭到阻抑所引起的情感冲动都能构成写作活动的情感动力。而且情感动力也并非只是由于欲求的压抑而生,对各种有吸引力的理想目标(包括个人的、社会的、艺术的理想目标)的急切而热烈的向往和追求都可以激发写作活动的强大的情感动力。所以,写作过程中的动力情感流虽然是一个无法遏止的自然过程,但又不是完全自发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也体现着写作者的自觉追求,受写作者的自觉意图的控制和调节。
  在写作过程中,情感不仅作为动力促使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而且还会作为对象而得到某种表现,从而融入到作品中成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这种作为表现对象和作品内容的情感活动,就是内容情感流。内容情感流既是写作者的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也是对读者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是写作活动中情感流变的核心组成部分。
  内容情感流的形成与运作机制都是极为复杂的,它绝非只是单纯的情感活动,而是以情感为核心,融合着作家的知觉、想象、思维、意志、希望等等流变的一种综合性的情感活动或心理过程。那么,写作者在创作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他的情感的呢?在西方,自19世纪以来,就已经出现了“自然流露说”、“联想说”、“移情说”等等学说,而在中国普遍认同的是传统的“情景交融说”,主张作品中的情感是通过景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
  无论人们对创作中情感表现的理解有怎样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写作中的情感表现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人类普遍情感的形象化和符号化;它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缓解和治疗个人的情感压抑和心理疾患,而是通过情感的抒发和交流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感通、相互同情、相互滋润的精神境界。因此写作中的情感表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艺术情感的象征和传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要设想是在同自己的读者一起选择情感,并要尽可能完美地为这种共同的情感配置最恰当的艺术形象。因而这个过程是综合表现作家知觉、想象、思维、意志等各种思想流变的过程。
  审美情感流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在观照和感受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种愉悦或者痛苦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常常表现为作家发自内心的惊叹、狂喜、狂怒、欣慰、忧虑等等审美愉悦的满足。从美学角度看,写作活动就是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同时也就成为他发现和创造的美的第一个欣赏者。因此,写作过程同时也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即一边发现和创造美,体验着发现和创造的艰辛,一边也欣赏美,体验着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当他从生活中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时,他会为这发现惊喜万分;当他在写作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时,他已欣赏到了自己创造的美在一点点诞生、成长、成熟、完美,他会感受到一种一吐为快的欢畅和由衷的欣慰。当他在写作中终于给所要表达的内容找到了最贴切的词语、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时,他仿佛和自己所创造的形象一起产生、成长、成熟、完美。这一切伴随着写作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就构成了写作的审美情感流。
  写作过程中的三股情感流,不仅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们是以流变的运动方式对写作的全过程起调节和控制作用。这个运动过程与写作的积累阶段、构思阶段、写作阶段相对应,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作情感的激发阶段、情感能量的释放阶段和审美愉悦的享受阶段。
  所谓写作情感的激发就是在特定的创作情景的刺激下,写作情感从无到有逐渐积蓄起来,最终形成了足以推动创作活动发生的情感能量。这个阶段伴随着写作过程的积累阶段而展开,它以作家的知觉、想象、情感、思想的积累为基础,是作家经过对生活的长期观察、感受、体验、领悟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情感激发的最终表现是创作冲动的发生。即是说,随着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厚,情感能量终于蓄积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写作者不将这种能量在创作中释放出来他的内心就不得安宁。写作冲动就在这种特定情境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写作冲动主要是动力情感流活动,因为写作冲动本身就是直接推动创作发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但是,写作冲动也不只是动力情感流活动,它以动力情感流为主体,同时也隐含或杂糅着内容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的活动。因为引起写作冲动的情感既是作为内动力的情感又是被表现的情感。也就是说,动力情感和被表现的情感以及审美情感有时可能是同一种情感,当它在创作之初推动创作情感和被表现情感的有机结合时,就会 产生写作的冲动,而随着写作的深入,对生活美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又同审美发现的惊喜和欢愉相伴而生。所以在写作冲动中也有内容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的活动。只不过这两种情感活动的流变都混合在动力情感流之中,补充和促动着动力情感的流变运动。
  写作冲动在引发起创作活动之后,情感运动的过程就从创作情感的激发阶段进入到情感能量的释放阶段。这里说的情感能量释放当然不是日常生活中情感的发泄,而是通过艺术的想象,把情感能量转移投放和外射到想象的艺术情境中去。积蓄起来的情感能量一旦发动起构思的想象活动,同时也就伴随着这种活动将其自身释放出来了。所以,情感能量的释放主要是情感同“想象形象”的契合和交融。
  在情感能量释放阶段情感活动逐渐达到了最高潮,以至于频频出现激情状态。可以说写作过程中所有最兴奋、最热烈、最激动不安的情状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作者进入想象的情景,情感也就随之活跃起来,而情感的活跃又反过来激发着情景的想象,情感和想象之间相互激荡,以至生生不息。这样,情感活动也就不断加强和升级,直至白热化激情状态。
  情感能量释放阶段的情感活动主要是内容情感流的活动,因为情感能量释放也就是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但是情感能量释放时也融汇着动力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从艺术想象所必需的情感动力和情感与形象相交融时所产生的陶醉愉悦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写作过程中的情感运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审美愉悦的享受阶段,这个阶段随着情感能量释放到艺术形象中,情感活动的激情状态也就逐渐平息下来,而代之以较舒缓的审美享受活动。在这时,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成为他的审美欣赏的对象。作者像看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从而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审美享受阶段的情感活动当然是审美情感流的活动,但也含有动力情感流和内容情感流的活动。因为审美愉悦是在情感表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审美愉悦又加强了创作的情感动力,鼓舞起作家更大的创作热情。
  上述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是内在地联结着的,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没有情感激发阶段的情感能量的积蓄,就不会有情感释放阶段的激情爆发,而且这种激情爆发的力量也是由情感能量积蓄的多少而决定的。同样,没有情感释放阶段的激情爆发,也就没有审美享受阶段的审美愉悦。并且审美愉悦的强度是由情感能量释放的程度来决定的。
  情感表达是文章作品的生命活力的潜在要素,但情感控制是写作者艺术表达的重要技法,关系到文章作品的审美效果和生命力。情感作为人精神世界中感知、注意、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决定的产物,表达机制主要表现在写作者与文章作品中的人物之间、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移情”与“共鸣”上。写作者为了实现有效的传递采取了情感控制手段,情感表达不是夸张式的情感释放,而是指有限制的情感传递,写作者的情感表达应有一定的控制尺度。
  情感控制的“有限制”是指写作者在文章作品中避免因无节制地宣泄、赤裸裸地表白而造成的情感主题简单一览无余、单一平淡无奇。情感主题的单一是“删除”多义性的情感而“突出”某一种情感,这种忽略其他情感,突出情感单一性的技巧本身就是“夸张”的一种技巧。
  情感控制显然与情感传递中情感的强弱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一些文章作品中,增强某种情感的传递技巧最简单的就是“夸张”或者“突出”这种情感,使这种情感放大、单一。这种技巧的表现效果凸显“教化”之嫌,越来越遭到读者的潜意识抵触。卡西尔强调:审美的自由并不是不要情感,不是斯多葛式的漠然,而是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所谓“改变了形式”,就是情感控制的表现。一方面指文章作品中的情感以形象和意象来表现,情感在向意象转换过程中,使情感保持或改变某种程度的控制;另一方面指情感动作在流动过程中的强弱、徐缓等节奏的有序。情感的节奏构成了形象动作的形式美。
  作者要实现情感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文章作品中的情感主题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或心理距离。西方有位学者曾介绍这么一种情感控制方法:“心理堵塞法则”。这个法则与文章作品中的叙事张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自然发展中,如果受到遏制、障碍、隔断,那么心理运动便被堵塞起来,停滞不前;并且在堵塞之处,提高了它的强度,成为等待着补充或完成、注意力停留和集中的地方,不断干扰着你,对你具有一种超越了原先体验的心理重量和心理容积。这在文章作品中,常常用于发展段落的高潮描写,在人物动作时也往往会使用这样的叙事技巧。
  文章作品中情感的流动与阻遏相辅相成,情感的流动是绝对的,情感控制的阻遏则是相对的,阻遏是一种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写作法,从而产生情感动作的一波三折。流动与阻遏的结合使用可以使情感动作发展、提升,贯穿首尾,而不是毫无章法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因此写作者在创作时也要学会运用“心理堵塞法则”,在时间上拉开距离,以实现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控制。同时,在心理上拉开距离,以便对自身情感进行审视、反思。有助于写作者进行艺术反思,使情感提升到新的境界。写作过程中情感传递动作链条的一种形式上的反思,其目的在于使文章作品的情感传递手段符合写作技法艺术辨证的要求。情感本身不仅仅是文章作品中形象的情感传递,而且还反映出写作者的情感控制,写作者的情感控制有助于文章作品中人物情感动作的流动与阻遏,并最终使情感传递得以强化和深化。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情感活动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始终,正是情感的流变把创作中的全部心理活动聚结成一个内在的精神力量,并给这个力量注入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从而使整个写作过程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创造力。而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活动虽然表现为三股不同的情感流,但它们是一个相互激荡的整体,相辅相成地共同维系和控制着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三股情感流是以流变的运动方式存在和作用于创作过程的始终,我们很难截然分辨出哪些是动力情感流,哪些是内容情感流和审美情感流。它们总是相随相伴地交织为一体相互作用,任何一股情感流都不能单独构成作品产生和存在的依据。
  与此同时,写作技法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写作技法的作用其一是写作技技法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其二是写作技法也是构成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作品的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作品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完美情感内容则依靠写作技法去创造。掌握写作技法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法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从宏观上审视写作活动,写作主体的意图和所表现的对象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整个写作过程。为了能有效地把握写作活动的趋势和程序,写作者应在艺术表现和技法的运用上进行恰到好处的控制,写作的过程是作者积极主动的情感表现自我调节的过程,写作技法运用的过程也是艺术表达的辨证过程,其艺术辨证的基本原则表现为:如何进行有组织、有控制的自我调节,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客观对象“量的消长”和“质的规定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27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