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统一战线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阐述了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对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围绕如何提高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效果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统一战线;途径;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6-0180-03
  
  统一战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长远性和复杂性,又由于统一战线力量构成的广泛性、多元性和差别性,我们有必要对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为组织统一战线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在内的多领域、宽范围的综合性建设。由于政治的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较之于经济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影响力更加独特、更加重要,统一战线的不少成员已经把政治参与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的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在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之后,已经开始把视角转向农村的民主政治领域。他们有些直接参与村委会领导人的竞选,并获得成功;有些通过特定的手段影响村委会领导人的选举结果[1]。当前,统一战线人士通过政治参与的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二)建言献策的途径
  所谓建言献策的途径,是指统一战线中的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方面的长远规划、项目投资、技术选择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建言献策的途径是知识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这种途径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比具体的物质支持或资金支持发挥的作用更大[1]。
  (三)技术支持的途径
  统一战线内聚集着一大批能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专家学者,他们有些工作在科研院所,有些工作在高等院校及其他部门,这些专家学者中的很多人或是统一组织,或是自发行动,已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深受农民欢迎。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的组织,让这些学者专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
  (四)资金支持的途径
  修建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全部的需要。在当前情况下,动员社会资金支持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统一战线在动员社会资金支持农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统一战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等人士在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出资帮助修建学校、修桥铺路、打井修渠、支持贫困学生及其他农村贫困人员等,成效非常明显[3]。我们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资金优势,鼓励、表扬、支持统一战线成员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五)物资支持的途径
  在广大农村,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逢年过节之时,一些统一战线成员会给生活困难的农民送去一些大米、白面、食油等物品;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一些统一战线成员会给遭灾的农民送去帐篷、衣物、床上用品、纯净水、方便面等物品;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一些统一战线成员会给家境困难的学生送去书包、文具,或给学校送去桌椅板凳等物品;甚至在有些村庄修路的时候,一些统一战线成员会给这些村庄的农民送去沙子、水泥、钢材等物资。出现上述这些情况,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统一战线成员在通过物资支持的途径来帮助农村,帮助农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这种物资支持,有时如雪中送炭,非常实用,非常受欢迎。我们要鼓励统一战线成员对农民的这种物资支持,使统一战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更加多样化。
  (六)就业安置的途径
  随着耕地的减少、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均拥有的劳动资源量逐年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有事做,有活干,有钱挣,生活好,已成为当前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涌现了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有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故在安置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出于对当地乡亲的关怀,当然也出于对低廉劳动力的需求,很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就地转移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我们应该看到,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在安置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很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同时,也想方设法通过安置剩余农村劳动力的途径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
  (七)培训农民的途径
  现代社会是对就业者的技术素质要求很高的社会。对一个农民来说,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家乡自己创业,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已经成为其必然的要求。由于一些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以及长期生活劳动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他们的现代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所以,对这些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已经成为他们劳动就业、发家致富的重要前提[5]。当前,不少农村已经出现了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在内的统一战线成员出资聘请专家培训农民的情况。这些统一战线成员出于对乡亲们的一种亲情,不计回报地出资请专家对本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非常明显。我们要认识到统一战线成员出资培训农民这样一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途径的重要性,鼓励这些人士,支持这些人士,表扬这些人士,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动员不够充分的问题
  统一战线中的很多人士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具有深刻且独到认识的,并已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只要我们把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方法途径向统一战线成员宣传到位,他们就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作出重要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在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不甚理想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我们宣传发动、组织动员工作做得不好。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些地区对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动员、组织发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改进工作。
  (二)重经济参与,轻文化、政治、社会参与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给以大力的支持,但当前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当然,经济方面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起基础决定作用的,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毕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除了经济建设之外,还包括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虽然不少统一战线成员也捐钱捐物资助当地学校的发展,但应该看到,给农民捐图书,或送电影、送戏下乡,或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等方面的活动还比较少。另外,统一战线成员在参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么热情不高,要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社会建设方面讲,统一战线也是很有优势的,统一战线成员完全可以利用其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在调解民族、宗教纠纷等问题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但有些地方并没有把统一战线成员的这些社会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影响到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这是应该改进的地方。
  (三)重资金物资有形服务,轻技术知识无形服务的问题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最多的途径是捐钱捐物,这样做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捐的钱物对农村建设来说是最实用的、最现实的,也是很受欢迎的。但问题是,农民脱贫致富归根到底是要依靠自身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才能解决的问题。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农民从根本上富裕起来,最长远、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农民进行高水平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现代市场观念意识的培养。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做得还比较少。我们应该动员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无形的文化技术方面的支持。
  (四)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之间互惠双赢的问题
  很多统一战线成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讲求经济回报,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不以接受服务者的经济回报为前提条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动员统一战线成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时候可以不考虑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去思考如何实现提供服务一方与接受服务一方的互惠双赢问题。在不少地方,要求统一战线成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多,为提供服务的统一战线人士利益考虑得少。事实上,我们是能够为那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做出很多经济上互利互惠的事情的,但一些地方没有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让那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奉献的企业在它们奉献社会的同时也从经济上得到相应的回报[4]。
  (五)效果考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很多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之中,成绩非常明显。但我们必须看到,如何评价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目前尚无统一的、可操作的、权威的评价体系,很难把握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的效果。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故难以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企业和人士做出的成绩大小进行科学考评,也难以对那些无动于衷、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作出相应的批评教育,甚或惩罚[5]。如果不能把统一战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愿性、自觉性与责任性、义务性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能对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就很难建立起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这是当前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六)一些地方存在工作方法简单、变相强制的问题
  虽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当前统一战线的一项光荣的事业,但是,无论是我国的法律,还是我国的相关政策都没有硬性规定统一战线成员必须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捐赠多少钱物,或必须提供多少其他方面的支持,所以,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质上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至于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以及这种贡献的大小等,都是属于统一战线成员的权利和意愿,动员组织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党政部门应该尊重统一战线成员的这种权利和意愿,而不能以简单行政命令的手段去强迫他们必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奉献。道理虽如此简单,但一些地方往往工作方法简单,不是依靠认真的宣传动员、用真情去赢得统一战线成员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用简单的手段去强迫统一战线成员按照政府部门下达的指标去违心地完成任务。这样做挫伤了统一战线成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热情,不利于更长远地动员统一战线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三、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进一步宣传动员,组织更多的统一战线力量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之中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已成为当前很多统一战线成员的共识。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绩,统一战线力量的积极参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统一战线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人员的广泛性,还是参与途径的多样性,以及捐钱捐物的规模性等都还有巨大的潜力。我们要认识到,绝大部分的统一战线成员是非常愿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尤其是对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己的企业又建在农村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而言,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家乡作贡献,加快家乡的发展,是他们的热切愿望。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些统一战线成员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加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之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不到家[6]。我们应加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以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统一战线成员做朋友,努力在为统一战线成员服务的同时动员他们积极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真情与统一战线成员相处,加上更加有效的宣传动员,一定会有更多的统一战线成员加入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行列之中[1]。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当前,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员是广泛的,热情是高涨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轰轰烈烈的景象之中还存在有自发的、临时的、无序的状态[7]。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对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法律,还是我国的政策都没有相应的制度性、长效性规定,统一战线人士是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参与的途径,参与的力度和对统一战线成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劣情况的评价奖惩等都缺少相应的法律政策层面的规定[8]。这就势必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动员的力度大了,一些统一战线成员参与的热情就高;反之,就没有热情,或参与的力度下降。我们应该对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法律政策层面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建立一套有法律政策依据的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力量,围绕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更加广泛的调研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已经产生了诸多统一战线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问题。随着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必将继续涌现。我们应该组织更多的力量,深入农村第一线,围绕统一战线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要对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制度问题、规划问题、生产生活问题、成本效益问题及效果评价问题等进行多学科、多领域、深层次的调查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来[9]。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正在进行的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国内外是没有经验可照搬的,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很独特的。尤其对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各个地方生态类型多样、生产生活条件不同、经济社会条件各异的大国来讲,统一战线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方面的问题必然是既多种多样,又错综复杂的。我们应围绕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目标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7]。
  (四)想方设法,创新统一战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法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其一,经济建设服务方面。我们应在继续动员统一战线成员在义务捐钱捐物的同时,探索试验提供服务一方与接受服务一方建立股份制、合作制等类型的联合经济体,同时,从运行的手段上采取市场调节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途径让服务的授受双方从经济上实现互惠,以改变以往统一战线成员单纯提供服务的状况。
  其二,文化建设服务方面。从当前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捐资助学或捐物助学的途径,这样做效果很好。但问题是,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发展中小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服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戏剧下乡等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对今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7]。
  其三,政治建设服务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工程,其中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领域[7]。但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展开的工作来看,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是非常薄弱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农村政治建设重大问题决策的影响,还是参与村民委员会干部的选举等,统一战线人士的影响力都极其有限。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法律政策所规定的与统一战线成员权利义务相适应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让统一战线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四,社会建设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无论是领域层面还是方式方法都还比较欠缺,我们应该从统一战线如何参与协调农村不同阶层的利益、不同民族的利益、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利益以及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利益等方面去进行研究,让统一战线在协调农村社会矛盾中更有作为,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因地制宜,选好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一方面,不同的生态条件、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造成了不同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极大差别[10]。另一方面,统一战线的不同成员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党派、不同的行业等,他们很多人的政治信仰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文化背景各方面不同[11]。这么多的差异和不同,构成了广大农村需要支持帮助的类型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同样道理,统一战线人士能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的帮助也应该是因企业、因个人而宜的。我们不能要求不同的统一战线成员给农村提供同样内容、同样数量、同样价值的帮助。这就要求统一战线成员在给广大农村提供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农民制宜,选准服务的切入点,需物给物、需钱给钱、需技给技、需文化给文化、需精神给精神,使需求帮助的一方与提供帮助的一方找到科学的接合点、交汇点、互惠点和双赢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要知难而进,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效益性。
  (六)共同努力,把对农民个人的服务与对村集体的服务结合起来
  一方面,一个村的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水平对这个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一个村的集体经济实力同样对这个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要推动一个村子的发展,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是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当前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统一战线更多的是对农民个人提供帮助,或对村子的公益设施进行投资,而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帮助,以及对村集体经济的帮助则做得较少。鉴于此,今后在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的时候,可以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村集体经济或对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帮助[3]。这方面应做的工作是:其一,出资送村干部到党校或高校进行政治理论或行政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帮扶支持形式,我们应该思考分析这种帮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二,对村集体经济进行投资帮助。对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子来说,统一战线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所在行业技术特点,或投资帮助村集体新办企业,或对已有的村集体企业进行扩大投资或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彭京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周伯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求是,2003,(3):2―3.
  [3]白选杰.新农村 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孔玉芳.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读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2006.
  [7]张伯齐.浅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村经济问题,2001,(1):58―59.
  [8]蒋和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9]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村经济问题,2008,(1):46―49.
  [10]周宏大.农村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预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29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