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之多维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纷繁复杂,但其核心思想仍很突出。作者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的影响;进化论对其教育目的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人性思想;教育目的论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我们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杜威以经验与历程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的概念。他强调个体与知识之间关系的建立,相对于传统的经验论提出不同的见解。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从杜威的观点来说,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我们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这种经验的涵义,乃是因为杜威认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是对环境加以作为;而环境对于个体所加之作为,定会有所反应,此一反应,杜威称之为“施为”。
  他强调经验的交互作用与变动性,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而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方式。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而经验之可贵,在于能够替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历程”也是杜威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历程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延续性的结合。生物自身发展以外,似乎是不应该再给它加上一个外在的目的。因为,由于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动,经验与生长的发展,是不可能预立一个固定目的的。就杜威的观点,传统上一般人说到一个名词,往往误认名词本身是固定的,但是若从一个变动的历程上来看,实际上名词涵盖的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例如:“健康”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名辞,而是具有发展与变动成分的名辞。要健康,就得从事各种的活动:培养健康有关的各种习惯,实践各种健康的活动,摄取营养的食物等等,这些都是活动,是一个历程,不只是一个静止的、认知的健康名词而已。它实际上是串连成一个发展的历程,吾人对健康的认知与理解,实应掌握其动的历程或各种活动,才更能落实而具体。
  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样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角色,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二、杜威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理论深受其人性思想的影响。他的不少教育思想,如“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等都建立在他的人性思想基础之上。
  1.从人性的角度论述“儿童中心”
  “儿童中心”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他认为真正的进步教育正应当把“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由于忽视了儿童天性中那些本能和需要,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从而束缚了儿童的天性,使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偶然的、独断的。他说,今天我们的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学校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让他们正在生长中的身体四肢囚禁在整齐划一的课桌旁,把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生硬地割裂为各门科目,固化为教材,并按时间定量地强制地灌输给儿童。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人性中不变的那些本能,以错误的方法和态度看待儿童的本能和由其引起的冲动,从而造成了教育与儿童身心的隔阂。
  与传统教育相反,真正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进步教育应该从基于儿童天性本能的观念、冲动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的这些冲动,并指导儿童的活动。真正的“儿童中心”是一切遵循儿童本性的法则,因为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他进一步指出了儿童常见的四种本能―――社交本能、制作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他说,这些本能是儿童积极生长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2.以人性思想为基础强调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理性思维的训练而忽视经验作用的现象。杜威从“经验人”的人性假设出发,改造了传统的经验论,系统地探讨了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杜威说:“经验之要素有三:第一是儿童固有之主动倾向――儿童之主动倾向及好动之倾向。第二是受动性――受纳之能力。第三是因主动、受动两方面的关系,因此所生之变化,即儿童受这个变化而将此变化保存。”由此可见,杜威认为儿童天性是经验中的关键因素,更是经验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基础。杜威指出,经验是人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经验与人及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会贻害世界,教育所培养的思维应当是一种“经验中的反思”,而不是书面化固化了的所谓“知识”。他说:“一盎司的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他认为,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获得有意义的经验,从而学会科学地进行思维。在杜威看来,真正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就应当是这样一种让儿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理论探讨的过程。
  3.从人性观出发认识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认为在现存的所谓民主主义社会中远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因为民主主义与人性有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因为真正的民主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信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及其潜能的信任的基础上的。他说:“民主的基础是对人性之能量的信赖,对人的理智,对集中的合作性的经验之力量的信赖。”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人类联合的伟大共同体,在这种社会里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从根本上考虑人性,并且较之其它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更多地给予人性自由的空间,使人性的潜力有更大发挥的可能。
  杜威强调在学校教育中要遵循民主主义的原则。学校教育过程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平等上。杜威指出,民主主义的原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问题,在教育中同样重要,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及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行政人员应当以一种全面的观点和计划来安排工作,将学校本身也当作一个合作的社会。只有使教育行政工作也民主化、人性化,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实用主义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的影响是深入而多方面的。他在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爱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儿童中心”的特色教育理念,贯彻“经验人”的人性假设强调在教育中要重视经验的作用,从人性思想出发论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三、进化论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杜威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终极目的的消除。杜威认为,世界既不是由一个忘怀的绝对精神组成,也不是由常在的实体组成,而是由许多流动的“事件”组成,它的特点就是具有许多历史过程。
  杜威的社会观也深受进化论的影响。在他看来,政治制度亦如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社会进步只能是缓慢地“进化”而不能采取急骤革命的方式。这种通常被称为庸俗进化论的社会观,杜威虽然不是首倡者,但至少是一个赞同推崇者。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它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个人素质和态度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状态,当前的社会状态是习惯上占统治地位的个人素质和态度的表现和扩展,不论明天的世界怎样,它在很大程度上由组成它的成员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这就是杜威把培养个人的“态度”、“习惯”以及提高个人素质等无休止的任务分配给学校和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社会运用教育来传递知识经验,塑造一代新人,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某一时期的年轻一代就是构成未来社会的成员,未来社会的性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对儿童所施加的教育影响。由于杜威把成人看作同儿童一样也处于“生长”或发展之中,把教育看作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认为,成人和社会都不能提供教育目的的标准,教育目的不能从现存社会找到参照之点,生产关系不能直接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所以“教育过程自身之外无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最终根源于他的社会改良主义。他面对着一个已由个人主义的自由竞争过渡到高度垄断的社会,尤其是当时的美国,已经从早期开拓者的个人主义进入“联合化”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因此需要以合作精神来取代可能带来破坏作用的个人主义。如同他在哲学上的调合精神一样,杜威在社会与个人之间也寻求一种调合。为了给社会改良主义提供依据,他强调历史在变化过程中不仅社会本身发生了细节上的变化,而且指导社会的方法也在变化。杜威以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来反对阶级斗争,认为“促使世界目前正在经历的复杂的变化的真正动力,是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的发展,而不是阶级斗争。”杜威还认为,“知识思想精神的生活,是社会的主要基础,”【社会的思想、习惯最富有持续性,最难改变。社会成员的思想习惯如不进步,那么社会虽有“表面形式”的改变,其内部却依然如故。杜威的基本设想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塑造社会的未来成员,未来社会的性质如何也就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成员的发展状况。因此,利用教育手段就可以控制和决定未来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主向,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由此可见,杜威所主张的教育中心是社会,而不是无目的,他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良社会。
  杜威基于自己的哲学观和社会观对教育目的问题的论述,显然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存在许多背离之处,甚至大异其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但是,杜威在他的教育目的理论中力图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强调目的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乃至于为他所夸大了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功能,其中也有值得我们沉思和借鉴之处。尤其是在以往对教育的自主性和社会功能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诸多片面倾向,而如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对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对学术界有关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主张的认识和评价的检讨,就更有其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39,43.
  [2]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8.
  [4]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集[C].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4.
  [5]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
  [8]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9、115.
  [9]M.C.丹皮尔.科学史[M].商务印书馆,1975:412.
  [10]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商务印书馆,1949:49.
  [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英文版)[M].麦克米兰公司,1949:59.
  [12]杜威.明日之学校[M].商务印书馆,1924:157.
  [1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05.
  [14]杜威五大演讲[M].晨报社出版部,1921:112.
  
  
  姓名:杨建蓉
  电子邮箱:tzn751109@126.com
  电话:132088489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3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