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零售体系空间集聚与分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城市零售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城市零售体系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趋势和业态结构的多样化与多层次性现象日益明显;新旧零售业态的激烈竞争,加剧了社会商业资源浪费和商业空间布局的结构性失衡,引发空间外部性负面效应,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和规制来实现城市零售业空间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零售体系;空间集聚与分化;空间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6-0034-04
  
  零售业的发展趋势通常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的走向,因此常把零售业看作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变化最快、市场开放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城市作为零售商业活动的重要空间,与零售商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零售业的发展水平。
  
  一、城市零售,2k发展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基本成熟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城市零售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零售业态加速整合与重构,业态边界日益模糊化
  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多元化、层次性所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结构逐渐出现高龄化、单身人口比例和女性就业增加的现象,特别是零售业在世界范围掀起绿色潮流,引发消费者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被打破,消费升级引发业态类别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分层消费和主题商业模式成为发展重点。购买力从商品消费开始向休闲、娱乐、旅游、教育和投资等分流,消费者有选择地进入能满足其特定需要的业态场所,过于单一和小规模的零售业态越来越不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追求购物体验”的消费需求,零售业态整合加速。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便利购物的要求,努力获得更大份额的消费者支出,各种业态都增加了经营的产品种类,商品品类交叉重叠,所采取的价格、服务策略互相模仿,而所选定的目标顾客也互相渗透,业态之间边界日益模糊①。
  2、新旧零售业态竞争加剧,城市零售空间布局重心发生变化,出现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兴零售业态长期共生共荣格局
  一方面,新兴零售业态的过量涌入加剧了社会商业资源浪费和商家恶性竞争,对传统的零售商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中小零售商往往面临倒闭的危险;另一方面,加剧了商业空间布局的结构性失衡,引发空间外部性负面效应,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的重组,城市自核心区向外围不同方向、不同圈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速度和力度不同,新老零售业态在城市不同的区位出现的规模和功能存在差别。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发达国家城市零售体系空间布局重心普遍出现从市中心区向郊区、再向市中心区的转移现象。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区域仍然是零售体系空间布局的重心,但空间布局分散化趋势已比较明显。
  在城市不同的区位,新老业态在追求各自主营业务和经营特色的同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实现流通创新等来保持和增强竞争力,新老业态呈现共生共荣状态。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兴零售业态在竞争的过程中,新零售业态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零售业态,两者共生的过程也就是传统业态不断创新,新业态不断更迭,向更适应市场的方向转换的过程②。
  3、新零售业态不断出现,传统零售业态所占市场比重呈下降趋势,零售业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零售业发展看,虽然百货店和一般超市等传统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在零售总额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都呈下降趋势,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而无店铺销售如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则发展迅速。
  零售主导业态生命周期迅速缩。据测算,世界零售生命周期由过去的100年缩短到30~4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缩短到10~15年。新兴业态销售额占据社会零售总额的份额逐渐扩大,传统百货公司份额相对下降,传统百货业巨头纷纷进行多业态经营。
  4、零售商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零售业从零售商主导模式向与消费者互动模式转化
  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消费者变得日益成熟,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得到更多信息,对零售商及其提供的商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愈益成为复杂、难对付的购物者。据调查,在美国约有40%的人在去商店购买诸如汽车、电器等大宗商品前上网搜集信息。这种情况下,零售商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准确做出自己的业态定位,各种业态围绕客户的争夺变得日益激烈,锁定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成为零售商的首要选择,消费者决定着零售商的生存和发展③。
  5、零售业态的集中化、组织化、国际化趋势加强,各国保护本土零售业的呼声日益高涨
  零售业的规模进一步两极分化,一是零售业中的市场集中度提高,少数巨头控制整个零售业的大量份额;二是小型零售企业走向专业化。零售呈连锁和集团化发展趋势,少数零售业巨头利用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等加大门店扩张速度,提升销售额,同时加大并购力度,实现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加大在全球并购和扩张,实行先区域后全国的扩张性策略,逐步实现全球化的采购、本地化管理。现在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欧美国家在60%以上(其中美国达80%,食品连锁更占90%);而我国企业规模偏小,连锁程度低,2004年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15%。2006年,我国零售业百强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沃尔玛等跨国零售业巨头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扩张,日益受到被扩张国民众的关注,要求政府制定规制来保护本土零售业发展、以防止对其民族零售业和本国经济安全形成威胁的呼声越来越高。
  6、新技术在零售业获得广泛应用,成为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考察零售业态的每次重大变革,都能找到技术力量推动的影子。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是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影响流通发展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的进步与发展密不可分的。以往的流通革命主要表现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层面,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掀起了流通领域的技术革命,进而推动了流通组织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使流通产业从被动从属地位逐步取得了对生产者(供应商)的支配地位④。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业态的经营管理中,通过与供应商、消费者等共享信息,协同合作,将上游与下游、生产和销售诸环节上的各种利益主体捆绑在一起,建立起稳固的工商合作、商商合作、商民合作,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的大环境,从而实现双赢、多赢。
  7、政府通过立法或规制来规划、引导城市零售业的合理布局,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鉴于零售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形象提升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或立法来支持、规制零售业的运行与发展。如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大规模零售店铺选址法》、《新城市规划法》等对大型商业设施进行规制;法国政府则要求各省以省为主体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并通过立法对商业网点的设立实 行行政许可制;我国也出台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求合理布局零售业态,保护中小零售企业。
  
  二、城市零售体系的空间集聚与分化
  
  1、不同城市间零售体系的层级性
  城市的本质是它的空间聚集性,城市是由经济要素聚集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人口的集聚,作为市场经济连接点和集结点的城市,也不断分化为集中大量商品和服务的大城市、只能集中少量商品和服务的小城市,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中等城市,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城市体系。不同类型城市的零售体系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大城市能够提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和技术服务,拥有较发达的交通系统及大规模的消费品流通市场,流动性人口多,居民消费理念新颖且消费能力强、需求量大,更有利于大型零售商和新型零售业态的产生,具有零售经营方式变革的动力。因此,大城市零售体系往往比较发达,零售业态种类齐全,市场繁荣。相应地,中小城市往往以小型零售商业为主,零售业态较为简单。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必然带来城市零售体系的层级性。
  2、城市内部零售体系的空间集聚
  就城市零售体系而言,每一个零售店铺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服务范围――商圈,因而零售业本质上是以城市空间为依托进行布局和集聚,并在店铺和集聚地之间展开多层次的竞争。当零售商向特定区域集聚时,就会在该区域形成零售交易中心地,即形成商业中心区,零售交易活动便以此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形成零售市场空间,如商业街与购物中心的形成。集中在商业中心区的零售商将围绕该市场空间内的消费者展开竞争,即相互争夺零售市场空间。其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市场空间。当然,零售商业空间集聚会存在着量与质的差别,不同的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具有一定联系的区域性零售市场,并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化不同阶段的零售体系空间集聚特征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业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城市化不同阶段,城市零售体系的空间结构是不同的⑤。根据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零售业格局变迁规律分析,在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零售布局以向心集聚为特征,即人口、就业岗位和零售业向城市中心部集中,形成城市商业中心区;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30%-70%),零售业布局将以离心分散为特征,即人口、就业岗位和零售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即离心扩散过程,将会形成区域商业中心,出现城市中心部“商业空洞化”现象;在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率70%以上),零售业布局将以离心集结为特征,即人口、就业岗位和零售业向郊区卫星城镇集结,城市中心部的零售商业有所复兴,但仅限于部分业态(具有观光与文化功能的商业街、具有交流与休闲功能的小型专业店等等),一些大型的零售商业设施仍然在郊外布局。发达国家在70年代就已开始步入城市化高级阶段,零售业开始由中心城市向卫星城镇和郊区迁移。
  4、城市零售体系的空间分化
  零售商业集聚的变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中心部的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汽车普及、郊外人口及大型店铺的增加是导致零售商业集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市批发系统的发展壮大,不仅加强了城市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也通过促使城市内部市场规模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来推动城市内部市场的空间分化。其重要表现就是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中与向郊区分散的交替进行,从而引起了城市零售商业在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竞争。从日、美等发达国家城市零售业发展来看,在各种零售商业集聚之间的竞争中,具有传统优势的城市中心部以及毗邻居民区的零售商业集聚与郊外新的商业聚集区之间的竞争,以及高速公路周边的新兴零售商业集聚之间的竞争最为明显和激烈。竞争的结果是,那些具有顾客吸引力优势的城市中心部商业集聚区,由于百货店及一般超市特别是中心商业街的低迷其优势不断下降;而与居民生活密切的近邻型商业集聚区也因汽车的普及、消费者购买空间的扩大处于停滞与衰退状态,零售商业集聚呈现不断分散的趋势⑥。受我国城市居民传统向心购物习惯影响和城市化水平较低(2008年城市化率为44.9%)等因素限制,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体系中传统的商业集中区仍然是最重要的零售商业集聚,但零售商业集聚已呈现明显的分散化趋势。
  城市零售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层级分化与业态分化的趋势,从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零售业在空间上的分化。大规模的城市市政建设与新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原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形态的变化使城市零售商业的格局随之发生变化。一是出现了区域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各个区域的层次、功能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不同功能特色的区域性商业;二是出现了商住区域的分离化。大量居民的动迁,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居民小区,并出现了同中心商业区分离的现象,对居住区商业(小区商业)的系统规划显得十分重要;三是出现了交通枢纽的集约化。地铁、高架等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已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交通枢纽,从而为这些交通枢纽地区的商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城市形态的变化已使区域性商业、小区性商业以及枢纽性商业成为城市零售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可见,城市零售业的空间分化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各种零售商业集聚的商圈范围不同,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零售体系的层级分化与空间分化。
  5、城市零售体系业态结构的多样化与多层次性
  在过去几十年中,零售业的规模发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中等规模的零售商逐渐被大型连锁店和小型专卖店淘汰出局。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动态变化性和可诱导性等特点,决定了现代城市零售业态必然朝着业态多样化、多层次性、相互交融的竞争格局发展。国外零售业态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经济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水准和消费需求会有明显的差异,而消费行为的变化恰恰引发了店铺营业形态的变化。城市零售业态不可能是某种业态独占的单一市场格局,只要是能够不断适应并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变化的业态,就必然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各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也是目前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区分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零售商业的层级分化与业态分化还进一步促进了零售商业的业种分化,即出现了便利品、选购品、专用品等经营商品上的专业化。以经营选购品和专用品为主的零售店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部,而以经营便利品为主的零售店则主要集中于人口居住区。
  
  三、城市零售体系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零售布局与城市规划是密切相联的,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零售业集聚区位有所不同。只要城市流通体系的空间分化是由市场竞争机制所决定的,那么城市流通体系的分化就不一定是稳定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这样,不论是在城市内部还是城市之间,就可能出现商业集聚的过密或过疏问题,这就是市场机制在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38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