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中国软实力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明显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应从改善国家形象、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提高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等方面加强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软实力;综合国力
  [作者简介]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2-0085-0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部署。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生产要素、商品服务与人才资源可以相对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以便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获得最高经济效率。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当前中国应把软实力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软实力(soft power)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就能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软实力资源包括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用国际机制的能力三个方面。约瑟夫・S・奈认为:“当前,实力正在变得转换力更少。强制性更少,有形性更少。现代政治问题的趋势和变化正极大地影响着实力的性质和产生实力的资源。”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国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他还认为,在全球信息时代,可能获得软实力的国家需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其主流文化和观念更接近普遍的全球规则(它目前强调自由主义、多元主义、自治);二是它最具有多渠道的交流,因而对于各种问题的定性也最具有影响;三是它的国内和国际表现能够增强其信誉。
  软实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一般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至于国家软实力的来源,一国的传统文化、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和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在传统国际政治背景下,强权即是真理,硬实力扮演着主要角色。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军事手段的作用和范围受到了较多的限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国利益彼此交互融合,加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软实力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军事力量增强等硬实力方面,也必然体现在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用国际机制的能力等软实力方面。
  对于中国来说,在建设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提升国家软实力尤显重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中国软实力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不少学者指出,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建设不协调的问题十分严重。应该说,在中国经济实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中国软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年来,中国对外广交朋友,深化合作,既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也积极寻求与各国的共同利益,为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不仅增强了自身综合国力,同时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大市场,并有力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努力。中国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解争端,在解决热点问题、促进世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国际社会总体上积极看待中国。欢迎中国的发展、主张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这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当承认,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相比十分落后。
  增强软实力可以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开放型经济可以从两种含义上理解。从形态上看,开放型经济是指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经济,现代的开放型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从体制上看,开放型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那些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政府较少干预对外经济联系活动的经济体即为开放型经济。当前,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有序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要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利互补的关系;要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
  
  二、中国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限制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前,中国相当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推介、传播、运作文化产业的经验和能力,文化产品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更多地采用政府投入等行政方式,距离打入国际市场和进入主流国际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文化企业多数是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相当一批单位还处在转制过程中,既缺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意识和经验,又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营销手段,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相比,它们的实力还不强,“走出去”的水平还很低。中国许多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没有成为产品,更没有成为受国际市场广泛欢迎的商品。我国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从目前文化贸易状况看,我国文化产 品在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我国文化产业界长期以来只有文化事业概念,文化产品观念淡薄;只有文化交流概念,缺乏文化贸易和市场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这成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优势,但要把这种优势真正转化为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胜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样一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扩展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是十分可惜的。
  第二。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与国家交往的经验。但是相对缺乏与国际组织交往的经验,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相对欠缺。应当说,近年来在外交领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伴随我国硬实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一步发展走向感到疑虑的时刻,中国政府及时提出和平发展战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中国积极与其他大国合作,推动全球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如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取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认同,中国承担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中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赞赏;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坚持互不干涉内政,积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降低关税、减免债务、扩大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与欢迎。但是,中国相对缺乏与国际组织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发挥比较显著的作用,在国际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方面,中国的作用显得不够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第三,中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中显得相当薄弱,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统治阶级指导、动员、调控、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思想工具。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上升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总是在力图降低意识形态因素,特别强调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要跨越“社会制度”的障碍。西方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居于首位的,但意识形态的色彩也比较浓厚,特别是当他们与价值观念或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打交道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通过对敌对意识形态、另类文明和对传统主权观念的诋毁,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非法性、落后性、失败性甚至邪恶性,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合法性和普世性,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为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辩护。当前,冷战结束之初兴起的一些极端意识形态化思潮,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其荒诞的一面显露出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民主和平论”、“新帝国主义论”、“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由于披上了所谓推动自由民主事业的外衣,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迷惑性。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歪曲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第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硬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有形的国际要素,可以量化和测量;软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难以量化和测量,但仍然是可以感知和体验到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精神内涵,是硬实力的延伸。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硬实力作为基础的,在硬实力已经有一定提高的情况下,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化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当前,中国硬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转变为中国软实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承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说,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软实力也有所上升,但在短时期内尚难形成真正具有强大影响的中国软实力;要较大幅度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恐怕还需要漫长的摸索过程。当前,中国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加强软实力,提高国际社会的沟通力和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与合作,为和平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取得成功,并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通过这些努力。提高中国为国际社会的接纳程度,从而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三、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尽量树立低调温和、不搞对抗的外交姿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改变中国“非民主国家”的不良形象,树立开放民主的国家形象。中国要进一步丰富和平、和谐、共赢思想,尽量树立低调温和、不搞对抗的外交姿态。中国不谋霸、不争霸,内政外交的核心就是维护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和平发展。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形形色色的防范、遏制、疑虑和偏见,中国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建设、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主张,作为加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旗帜,向世界广泛推广,扩大中国思想的国际感召力,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在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中赢得主动。
  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需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这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新世纪新阶段培育开放新优势,就是要通过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促进国内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公平竞争,持续降低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使开放在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通过逐步民主化的改革,吸收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中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变中国“非民主国家”的不良形象,树立开放民主的国家形象,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第二,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中国文化传播途径,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一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 的其他动物。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建立顺畅的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扩大民族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为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很重要,要多出精品,加强文化精品工程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要具备“十年磨一戏”和“一戏磨十年”的精益求精的严肃、严谨的创作态度。要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把握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加快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要大力推进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扩大文化传播途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发掘中国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与沟通。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独特资源。中国文化具有独有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同西方天与人、灵与肉相分离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国思想传统讲求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内在的统一。中国文化具有重礼治、轻法治的政治传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属于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对人伦的追求贯彻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支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尊重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因此之故,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下太平、强调仁爱为本,反战、反掠夺、反竞争的民族心理惯性。这些特点都使中国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第三,积极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正确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种制度的关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不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许多国家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来,这就使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冲突会不断发生,但两种制度国家之间冲突的形式与解决冲突的手段会发生变化,冲突的烈度可望得到一定的控制;两种制度由势不两立的对抗关系可能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互相借鉴有了更大可能。也应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种制度国家之间关系可能由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更多地寻求共识和同一,并且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会逐步减弱。所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定要处理好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使中国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不搞对抗、和平发展道路上继续迈出坚实步伐,积极借鉴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这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应该看到,相当多的西方国家不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而是不愿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壮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短期内不会解决的情况下,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就会长期存在。为此,中国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把握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在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进程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只有用和平发展的成功实践走出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模式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才能切实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才能有效回应“中国威胁论”,化解外部挑战和风险,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取信于世界。
  第四,主动参与国际机制建设。在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建设中发挥作用,增强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现有全球性国际机制主要包括: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构成的国际经济机制;由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联合国维和机制、国际裁军机制等构成的国际安全与政治机制。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国际机制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各种领域发挥的作用更为凸现。为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注重对国际机制的主导作用。就中国而言,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过程,促使国际机制更为合理、合法、民主、兼顾效率与公平;参与新的国际组织的建设和新的国际机制的制定,积极促进国际机制的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决策过程,适时承担一个主导国的角色,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挥推动世界民主化、多极化进程的应有作用。当然,这类作用的发挥和发展,实际上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软实力在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反应和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影响日益扩大,处理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至为重要。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按照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积极全面参与国际机制这一外交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创造和平、民主的国际环境,服务于中国发展的总体谋划,促进中国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之中。随着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地位的增强和中国塑造国际机制能力的提高,中国软实力必然得到应有的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42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