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就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高校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针对问题,高校应该提出解决人才培养中困境的办法和途径,发展新型的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为方向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2-0188-02
  
  一、高等教育机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生学习的目标之间的矛盾
  尽管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高校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的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校本身的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时间不够,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慢,学科的建设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导致目前社会上的人才只具备动脑的能力,动手能力却相当的薄弱,[1]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世界的大熔炉里,想要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竞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其次,高校的教学的方法也存在着缺陷,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的教育基本上在课堂上还是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仅有的课堂时间里,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没有额外的时间进行课堂的讨论和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同时,教学的管理理念也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存在着鸿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刻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发展空间的扩大,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学生本身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被限制了。
  (二) 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进行着多样化的改革,但是受到社会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学科设置和课堂教学等方面与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中,这种矛盾就更加的凸显出来,加上来自于家长的期待,学生在学习中也很注重实际,没有教师的引导,学习的目标单一,功利性较强,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放弃了对公共课程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就业丝毫没有用处,只是单独的学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在实践中更加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的东西的获得,常常思考某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利于其取得某些证书,或者对考研是否由帮助,或者是对于期末的考试是否有影响等等的想法,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其次,高校的专业的设置落后也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学校不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去及时的调节专业的设置,在没有意识到竞争的压力的情况下,更加不能主动的去按照市场的需要来改变专业的缺陷。因此,学校发展的滞后性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深刻的。
  (三) 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之间的矛盾
  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之间的矛盾就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应该培养通才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所谓专才就是在单独的某个专业上有深入的研究,通才则是能够实现多方面的都发展,实现样样精通。但是, 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也不密切,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性不强,比如近几年刚刚开设的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了一年或两年之后,竟然还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所研究的方向由一个深入的了解。这种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主要还是倾向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的是研究性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不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再次,学校在培养学生智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轻生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所以,综合素质不仅应该包括学生智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应该被纳入到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中。[2]目前的人才市场真正倾向于有能力、有技能的大学生毕业生,单纯的专业性的人才是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
  (四) 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专业性的教学,而我国的专业性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高校都是按照专业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不同专业的同学所研究的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理想中学生对每一门专业的学习都要从基础的理论开始学起,首先夯实基础,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实践的教学,而实践教学反过来是促进理论上升为实际内容的过程,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弱点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过渡的重视理论的研究,忽视实践的动手能力,这种培养的方式也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加上高效很多专业的设置是不适合实践的能力,所开设的专业本身就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 高效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设想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的现状,加上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就业率低下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的探讨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3]确定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与市场相一致的人才,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 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理念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高等教育机构,也就是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理念,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价值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和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和生活目标。现代社会的竞争正处在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市场对人才的高要求,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都需要学生能够建立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来指导学生正确和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然包括在就业中遇到的挫折。杨移贻教授认为:“大众化并不是对精英教育的消解,后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不应该放弃而应当加强。以哈佛为代表的常青藤大学,体现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理念、核心质量和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美国且引领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4]
  (二)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一定在人才的培养上有侧重点,其人才的培养要与市场的需求达到一致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如何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它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同样,学生在努力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社会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我们提倡对学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不鼓励只是为了学习而进行研究。家长花费了几乎一生的积蓄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投资,就是要求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性的人才,要求社会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学校和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人不能够偏离了三者的结合而独自的进行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立足于社会,尽量缩小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让家长感受到学有所用。
  (三) 智力培养与心理培养相结合
  面对学习的负担、家庭的期望和就业的压力,学生更应该具备学会调节自己心态的能力,加强心理和思想素质方面的修养。因此新形势下学校应探索大学生思想、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大学生活和学习时期,也是正值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都处于逐步完善和不断成熟的阶段。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更加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高等学校可以借鉴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许多普通高校相比,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显高,原因在于他们面向就业的办学理念。不少高职高专院校,采用了“预就业”、“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尽管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在办学理念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培养模式可为普通高校借鉴和参考。
  所以,高等教育的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为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与企业的融合、提供学生的实习平台,不失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普通高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面向市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邱彦.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现代交际,2010,(1).
  [2]柯佑祥.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理论探讨[J].江苏高教,1991,(3).
  [3]李书正.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7).
  [4]苑初谦.战胜哈佛[J].成才与就业,2001,(7).
  [责任编辑:何晓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71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