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雁声远过潇湘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井上靖作为日本战后历史小说第一人,其创作的历史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文章尝试探讨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与历史必然性,关注作者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战后初期创作的历史小说的总体特点。
  关键词:井上靖;历史小说;战后文学;西域
  中图分类号:I3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1-0171-02
  
  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文学界由战时文学转入战后文学阶段。在战争期间实行的法西斯文化专制被解除,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文学思潮复兴,文学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井上靖作为战后初登文坛的新人,面对老作家的复出和众多流派、新锐的登场,其创作道路充满挑战,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新闻业的兴盛。新闻业在战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报纸上刊载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触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主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从20世纪40年代末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个报纸小说的热潮。井上靖从1936年起便一直在日本每日新闻社工作,对此无疑有更敏锐地感知,趁着这股热潮,他创作的几部小说在报纸上一经发表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很快确立了其报纸小说作家的地位。日本评论家福田宏年在《井上靖评传》中提到:“井上靖登上文坛不久,还完全是个新手,但却写出几部报纸小说,并获得了报纸小说代表作家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打破文坛常规的。当然,这是由于井上靖具有非凡的个人才能;但又不仅是这一点,当时社会和文坛形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中间小说还是历史小说,都是先在报纸上连载,然后结集出版。因此,可以说井上靖在战后文坛的起步与对其作品产生巨大推力的报纸小说的兴盛密不可分。
  井上靖在创作中间小说的同时,于20世纪50代初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井上靖是日本战后第一个写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作家,这也使得战前中岛敦、武田泰淳等作家开创的中国题材的传统在战后得以延续。可以说井上靖是战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开拓者,对后来的历史小说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方面,可以说其战争经历(1937年9月入伍,1938年1月因病遣返)是重要诱因,井上靖曾经在诗歌《元氏》中对短暂的从军经历进行了回忆性描述与反思。对于自小便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井上靖来说,以士兵的身份来到中国并亲历战争的残酷,这种震撼无疑是巨大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能够从他的诗歌中看到穿越战火与死亡的那双冷漠的眼睛:“那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静静降临的暮色,初冬下那一片静穆的村庄,掠过地平线向南飞去的雁群,遥远的西部山脚下滚滚升起的烽烟”(井上靖《元氏》);“在看到中国北部永定河上那跳跃的白色的波光,除了一下子体味到漠视生命的战争之外,对于所有的事情,我都是懈怠的,并且常常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井上靖《眼睛》)。
  在短暂的战争经历后,井上靖又回到每日新闻社,并被指定负责宗教栏目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内,他读完了《般若心经》、《华严经》、《净土三部经》、《碧严录》、《瑞严录》等内外佛典,而在次年开始的进行美术评论的工作过程中,他又特地在京都大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美术史、美学及美术批评等方面的学习。后来井上靖在《我的自我形成史》中写道:“如果那时候井上吉次郎不是部长的话,我现在对于宗教和美术应该还是一无所知的吧。就像那时候没有负责音乐现在对音乐毫不了解一样,如果没有宗教和美术方面的知识,在那方面进行小说的取材应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吧”。由此可以看出,这段报社的工作经历对于井上靖此后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僧行贺的眼泪》、《天平之甍》等佛教题材小说、《漆胡樽》、《楼兰》、《敦煌》等唯美作品的创作具有强力的支撑作用,另外佛教的“无常观”、“宿命论”思想对其创作理念的影响也可以从《异域的人》、《淀君日记》、《楼兰》、《杨贵妃传》等作品中清晰地看出。
  井上靖在战后担任了学艺部的副部长,一直负责美术栏目的美术评论,1946年4月他去正仓院日本文物展取材时,看到了来自西域的文物漆胡樽,受到很大的震撼,与来自中国的远古文物的无意邂逅激起了他一直以来潜伏心中的西域梦想。由此题材创作的诗歌《漆胡樽》后来发表在次年的《文学杂志》上,而1950年4月同名小说《漆胡樽》正式发表于《新潮》。井上靖在随笔集中曾这样写道:“西域这个词,含义原本就非常模糊。这是中国史书上用的一个词,最初用来概括中国的西部边陲异民族所居住的地带,过去印度和波斯都被纳入这个称呼中。总之在中国人看来,在本国的西方由那些未知的外民族建立国家并定居的地带,统称为西域。因此在西域这个词里面充满了未知、梦、谜和冒险”。可以说,《漆胡樽》的发表标志着井上靖开始放飞自己的西域梦想,成为其西域小说的启发性作品。
  井上靖在创作历史小说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中间小说,历史小说写作与中间小说写作的并存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仔细想来,意味深长。在中间小说中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路,而在历史小说中挥洒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这一切在井上靖是可以自由进出的,我们在感叹作家高超的文笔驾驭功力的同时,亦对其游走于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灵魂表达深深的钦敬。
  井上靖战后初期创作的历史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漆胡樽》、《玉碗记》、《异域的人》、《僧行贺的眼泪》等作品,同时期的日本题材历史小说也有几部,但是在思想性和影响力方面则远远比不上这几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小说《漆胡樽》和《玉碗记》算得上是姊妹篇,前者取材于正仓院收藏的文物漆胡樽,后者取材于同样收藏在正仓院的西域文物玉碗,分别讲述了漆胡樽和玉碗如何穿越西域到达日本的历程,表达了井上靖对西域人文风土、历史文化的憧憬之情。《僧行贺的眼泪》讲述的是关于天平胜宝四年(七五二年)乘坐第十次遣唐船赴唐留学的日本留学僧行贺与仙云的故事。仙云为中国的自然胜境和历史文化所吸引,四处云游,最后决定经由丝绸之路远赴天竺;而行贺则埋头抄写佛经,但在归国后面对众僧的质询时,却感慨于时光流变、佛法虚然,终一言不发,泪流满面。可以说,这部小说亦是井上靖西域梦想的延伸,同时其历史小说的描写对象亦由物的载体转为人的载体,由最初的文物考证转向人本文化的探求。《异域的人》主要描写了中国汉代人物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30年间对保卫国家疆土、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西域稳定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在班超乞老回朝后不到五年,西域沦落。班超的生涯同时也是井上靖探寻西域未知的迷与梦想的冒险之旅,作者在感慨世事无常的同时,对班超的不懈努力也给予了肯定。《异域的人》是第一篇近距离摹写西域的历史小说,也是此后西域小说创作的先导。
  总的来说,井上靖战后初期创作的历史小说,虽然总体来说容量较小,但是从创作理念来看,他已经从《漆胡樽》、《玉碗记》在现实主义框架下的高度虚构,发展到《异域的人》、《僧行贺的眼泪》开始依据史料进行文学构思,这标志着井上靖史观的初步定型;另外,在叙事手法、审美基调、作品风格方面业已形成较为独立的特色,而且在整部作品中诗歌的意蕴较好地融贯其中,形成一种淡淡的哀而不伤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4――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1).
  [4]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审美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5]井上靖.我的自我形成史[M].新潮社,2007.
  [6]井上靖.我的文学轨迹[M].中公文库,1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8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