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普及,不良的网络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因此,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1 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随之产生,并开始浸润整个社会。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大众性、补偿性、极端性等诸多特征。
  1.1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互联网是个信息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金融、艺术等方面。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能共存于互联网并同时传播。
  1.2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网络是个开放和平等的领域,由于网络传输的快捷,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实现资源的共享,成为一种开放的虚拟世界,从而使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成为可能。
  1.3 网络文化的补偿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1.4 网络文化的极端性 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通过在BBS上浏览,处处可见网民争相发言之激烈,话语权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走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端。
  2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人际关系冷漠,责任意识淡化 在网络传播的空间中,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绝对的自由和民主,没有了监督和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空间里很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想什么就讲什么,无所顾忌,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及网络公共道德,责任意识淡化。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交流空间,但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之中,常常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不是通过积极的实际解决而是选择回避,采用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这样一来很容易错误地判断社会、他人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导致心理封闭,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带来在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麻木和冷漠,造成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2.2 颓废色彩浓厚 由于具有双向交流性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网络游戏特别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占网络游戏总玩家,居各种职业之首。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和游戏之中不能自拔,颓废色彩浓厚。由于学校的校园网络限制,很多痴迷于网游的学生就跑到校外的网吧里疯玩而没有节制,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一旦上瘾之后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作用,容易导致孤独症,错失了在实际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
  3 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络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络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网络的开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1 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文化作为载体始终在有效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抓紧国内重点新闻和教育网站的建设,是网络思想教育建设的关键任务。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要多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要多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重视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开设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3.2 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三观” 网络道德的遵守是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络垃圾无处不在,使许多大学生成为这些内容的牺牲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地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个人行为,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高校应该结合网络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等,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3 重视校园BBS的舆论引导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上面往往粘贴一些学生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或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对此,除了加强对BBS的监管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为此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及时性原则。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BBS的焦点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则。对提问者,坚持言之有据、评之有理的要求,即有问题可以提,但表达要适度,言辞要恳切,归根结底足要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第三,柔和性原则。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使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风细雨式”的方法却常常能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让工作事半功倍。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相信在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应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新问题,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刘涛,李爱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纵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52.
  [2]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
  [3]檀江林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03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