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高光效栽培示范总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大区对比法研究水稻不同插秧行向和行间距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旨在通过改变行向增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光和效率,增加分蘖,提高结实率等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试验表明行向南偏西23.5度插向增加了平方米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栽培研究示范
  
  0 引言
  为了提高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水平,满足广大种植户对产量要求增加的迫切愿望,将水稻栽植行向由南北插(30×10cm)改为南偏西23.5度(30×10cm)和南北插(40-20)×10cm(宽窄行),目的是通过改变插秧角度和插秧行间距使太阳光的利用率更加充分,减少水稻植株间阴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合理利用光照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高产效果,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1 试验基本情况
  1.1 试验地
  试验地设在八五九农场水稻高新科技示范园,土壤类型:草甸白浆土,质地:粘重,有机质:4.7g/kg,pH:6.0,养份含量:中等。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900m2,调查取样每处理5点,每点1平方米。
  水稻品种:空育131 主茎叶数11片。
  本试验共设计3个处理
  处理1:行向南北插,插秧规格30×10cm;
  处理2:行向南北插,插秧规格(40-20)×10cm(宽窄行);
  处理3:行向南偏西23.5度,插秧规格30×10cm;
  1.3 技术措施
  试验按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一管”栽培技术进行栽培管理。播种量每盘播芽种137.5g,插秧规格30cm×10cm,施肥用量: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6公斤,硫酸钾(33%K2SO4)12公斤,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3:3:1:3,除草:12%农思它230ml/亩封闭灭草,速克毙防虫,叶面肥3遍。第一次防病多菌灵80g/亩+甲基托布津100g/亩;第二次防病氯溴异氰尿酸50 ml/亩+农用链霉素40g/亩;第三次防病稻艳110ml/亩+加收米90ml/亩+使百克100ml/亩。播种、插秧均在一天内完成。
  1.4 试验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设3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为1m2调查株高和单株分蘖动态,观察水稻田间长势长相,注意观察晚生分蘖和后期是否有贪青现象,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比例情况。秋季收获时每个小区取5个点,每个点1m2,进行考种测产。
  1.5 气候条件
  2010年无霜期为140天,活动积温2695.8℃,今年的气候因素见表2,3-4月份的气温较低,5月份下旬气候为14.1℃,适合机械播种,但是5月份降雨较大,利于水稻插秧,6-7月份的温度迅速回升,7月份的降雨量较大,水稻正处于抽穗期,8月份温度也处于20℃以上,降雨量达到全年中最大量,达到159mm,9月份温度逐渐下降,降雨量也急速降低,利于水稻的后期成熟。
  2 调查与分析
  表2数据显示:前期生育进程一致;抽穗期、成熟期等南偏西23.5度插向较南北插向提前1天。
  通过室内考种调查得出:在株高方面,处理二和处理三较高,分别高出对照2cm和1cm;在穗长方面处理三表现最高,高于对照0.9cm;穴株数处理三最多,每穴高于对照1株;空瘪率处理二表现最高,对照(常规栽培9*3寸)表现最低;千粒重对照表现最高;亩产处理三理论产量最高,高于对照4.9个百分点。
  3 结论
  从今年高光效试验各处理产量因素构成因子分析,由于改变了插秧方向使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在穗长上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水稻减数分裂期的光照强度对于穗分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处理三穗长表现最高。在水稻返青期到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期间,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向根部运输为根部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可消耗物质,理论上起到了壮根促蘖的作用,使得处理三的穴株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处理三的亩产明显高于其他对照表明在管好后四叶保穗重的过程中,在各处理后四片叶均无明显病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大的水稻处理穗重的表现也要重,理论亩产表现也为最高。试验证明改变插秧方向,改变阴影产生的角度,能够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增加水稻的分蘖、穗重和亩产。
  4 建议
  4.1 高光效试验的试验田面积应该进一步扩大,通过直收测产产量差异能更直观真实,同时更有效的消除随机误差。
  4.2 高光效试验在我们农场是第二年进行,受今年特殊的环境气候影响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有待于以后几年的进一步观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03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