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粉丝”及其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和流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行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心理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 心理
  
  2005年夏天,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粉丝”一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流行于各大媒体,并开始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话语之中。该词音译自英文单词“fan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fans”的解释为:某人,某事物的热情崇拜者或拥护者。“粉丝”一词与英文中的“fans”意思基本接近,即对于某人、某事有喜爱感情的人都可称为该人或事的“粉丝”。该词更是被一些网站和报纸列为2005年度十大流行语之首(《新民晚报》2005年12月31日),并且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着。流行语是某一时期被某一范围的人们普遍而频繁使用的,具有时效性与阶段性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本文透过“粉丝”一词,谈一谈新时期流行语在产生和使用中所体现的人们的心理特点。
  
  一、“微言大义”的概括性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倍增的社会。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这种状态反映在言语交际上就体现为人们要求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周密的思想,这样一来,一些“微言大义”的词语应运而生。
  要说明“粉丝”一词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其与含义类似的两个词语“追星族”和“发烧友”作对比。从词语所针对的对象来看,“追星族”一般针对的是人,即这一“族群”所“追”的是名人,更具体地说是影视明星或歌星。而“发烧友”一般针对事或物,如“电影发烧友”“古玩发烧友”等。“粉丝”没有明确的限制,即针对人、事、物均可。例如:
  (1)羽・泉的“粉丝”们在网上表示,希望他们不要履行“诺言”,无论能不能卖到50万张,都要一直唱下去。(《城市快报》2006年12月18日)
  (2)这种更加人性的、更加符合消费心理的服务模式,触动了玩具爱好者、游戏玩家和影视主题作品粉丝群的情感纽带,从而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消费支持。(《理财周刊》2006年12月22日)
  从词语所涵盖的意义范围来看,无论“追星族”还是“发烧友”,都应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有过比较异于常人的行动才可得到此“头衔”。例如“古玩发烧友”必须是具备大量专业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收藏;而“追星族”则更为复杂,想必只有达到小品《追星族》(郭达、蔡明、赵丽蓉表演)当中那位喜欢歌星的中学生所处的“境界”才“无愧于”追星族这一称谓。相形之下,“粉丝”所包含的人群较追星族或发烧友都大得多。
  当今很多流行语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下岗”指“职工因企业破产,重组,或人员裁减的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郁闷”一词几乎可以涵盖“悲伤,压抑,愤怒”等等一切的负面情绪。而有的词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却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流行于本世纪初并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论的词语“酷”就是其中一例。几乎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用“酷”来形容;而所有有关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及与其相关的概念都可以概括为“酷”。例如用“酷”一词来形容人,特别是形容男子时,是指此人具有“潇洒、深沉、冷傲”等相关气质。这类人表面上冷漠,实质上富有理性,傲岸之中带一点冷峻。
  其实这样的概念古已有之,如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柳湘莲可算得上这一类人的典型了。《红楼梦》中称柳湘莲为“冷郎君”,对其评价是“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这24个字的评语完全可用一个“酷”字来概括。
  
  二、“幽默闲适”的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凸显,人们开始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另一方面,21世纪可以说是“草根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语言表达,而是倾向于选择创造一些新鲜、有趣的表达方式。单从“粉丝”一词来看,这种“幽默闲适”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侃的音译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使得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而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基本方法之一。
  传统的音译可以分为单纯音译法和寓意音译法两类。单纯音译法就是完全根据发音进行翻译的方法,如将 “International”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其最大的特点是转译词的语音与原词只是在语音上基本相同,而转译词本身没有意义。寓意音译法就是既可以确切地传达原词的全部信息,又使人们有利于理解词义,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如将“shampoo”译为“香波”,就突出了此类物品“气味芬芳且为液体”的特点。这种翻译方法使用的不仅是单纯表音的符号,往往还有表意的功能。
  现在,以“粉丝”为代表的音译法与以上两种方法都有所区别。这类词并不是完全根据发音进行翻译。如“粉丝”一词如果用单纯音译法,则应译成“饭丝”更为接近英文“fans”的发音。另外,它也不是能算作标准的寓意音译。因为在现代汉语中,“粉丝”有其自身的含义,即一种用淀粉做成的食品。这与其要表达的“某人,某事物的热情崇拜者或拥护者”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可以说,以“粉丝”为代表的一系列词的音译是有别于以往传统的翻译方法的。这类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源语词语翻译成目的语时,直接选择那些目的语中与源语发音相同的既有词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英文单词“modern”开始译作“调制解调器”。但因其专业性太强并且字数太多而最终被“猫”取代,等等。
  (二)“草根文化”的渗透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可以说,每一特定社会的语言均能折射出不同品位的文化。这样看来,“草根文化”必然在语言上打上烙印。“草根”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它始于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时期。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今天我们所说的“草根文化”主要指的是第二层意思。而“粉丝”的广泛传播则说明了这一点,因其来源正是草根文化的标志之一――“超级女声”比赛。
  除了超女比赛,产生于其它一些“草根”的文化现象的词语也迅速流行开来,如“忽悠”“小样”等东北方言词;“美眉”“灌水”等网络语言。新时期流行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创造者的平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和广泛性。只要够新鲜、够创意,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词语创造的权力空前地民主化。
  
  三、传统文化的欠缺
  
  “流行语”的流行与现今人们缺少传统文化底蕴也不无关系。当今社会传媒方式多种多样,娱乐生活极为丰富,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现代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新闻周刊》于2004年对北大、清华和人大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一项主题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当被问到对十大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时,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底蕴的不足,导致人们语言表达过程中心气浮躁,忽视语言规范。“粉丝”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当有思想感情需要表达时,人们的语言水平有时候并不能完美精确地体现自己的思想,于是有些人就求助于一些现成的表达方式,如以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为蓝本的“X并Y着”等等。人们思维的惰性使得此类流行语广泛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是传统文化缺失,语言表达“力不从心”的无奈之举。
  从另一方面说,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与那些“板着脸孔说话”的旧词语相比,很多流行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这些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形式,增添了生活情趣。流行语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真实的心态在语言中的反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粉丝”一词折射出人们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流行语总会映射出时代特色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因此,在看待流行语产生与传播的问题上,人们的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 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丰鸿平,杜斐然.当代青年如何看传统?[N].北京:新闻周刊,2004,(5).
  [5]刘维一.音译词与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S1).
  [6]郭小寒.“馒头”短剧体现的草根文化[J].东南传播,2006,(5).
  [7]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王 丽,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08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