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相伯与徐汇中学、复旦大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相伯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国天主教爱国爱教的典范。他是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人。并曾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是上海天主教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第一任华籍校长,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是一位深受各界人士尊重的爱国老人。
  马相伯(1840―1939)名良,原名建常,江苏丹阳县人,宋丞相马廷的后裔,家奉天主教。1849年,天主教耶稣会会士自横塘修道院迁往徐家汇会院后,徐家汇的教务有了较大的发展。邻近的天主教友和一些教外人家,因无力抚养他们的男孩,要求神父们帮助抚养。1850有12个孩子被收养,由一位老教友带领,并教他们读书识字,这就是徐汇公学的开端。第一任校长为意大利籍神父晁德 (Ange Zotto Li 1826―――1903),这是中国第一所中学。2000年该校曾举行过建校150周年纪念,来自国内外的许多新老校友共聚一堂,并在马相伯铜像前摄影留念。
  1852年马相伯进入上海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学习。依纳爵公学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学校,1853年就在罗马注册,学校的文化传统是人文主义,极其重视人格的培养与陶成。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里他学了4年中文,2年拉丁文,1年人文课,1年神哲学。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攻近上海时,马相伯年21岁仍在徐汇公学,一面读书,一面教书。忠王李秀成的军队在徐家汇驻扎了一天,马相伯曾亲眼目睹李秀成穿了龙袍清晨在徐家汇天主堂望弥撒。他日后追忆:“予读书徐家汇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驻军徐家汇,一宿即去。人尚和蔼,教堂及地方人民,亦无惊扰,忠王龙袍红巾,指示用印长尺余,予等年少,争出往观清早祈祷,惊为奇事。”(详见张若谷著作:《马相伯学习生活》一书)1870年马相伯晋铎为天主教神父。1873年,马相伯出任徐汇公学校长。
  1881年马相伯出任驻日使馆参赞,后改任神父领事。1883年赴朝鲜任国王新政顾问。1886年赴台湾,任巡抚刘铭传幕僚。1903年,马相伯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天主教会的第一所大学―――震旦学院(即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前身)。
  震旦学院的西文名字是“An?鄄rora Academy”,震旦的中文含义很丰富,“震旦”是梵文对中国的古称,在《易经》中,东方曰“震”,日出之地。这样“震旦”就包含着20世纪中古老中国焕发青春的寓意。学院设在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的天文台(现为上海市气象局)。震旦开始时主要是一个为翻译事业培养人才的外语学院。1908年迁入法租界新址上课(今重庆南路227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32年改名“震旦大学”,设法科、文科、理工科、医科四个学院,另设女子文理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徐汇公学及各地天主教会学校的毕业生。1949年后,各院系分别归并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震旦学生后来著名的人物有张天济、邵力子、于右任、叶仲裕、马君武、张若谷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和复旦中学),即恢复震旦之意。古诗《卿云》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也是复旦的文化内涵。其间马相伯游说自己的好友张謇、严复等人捐款支持,聘请李登辉为教务长,而校政则由叶仲裕、于右任、邵力子分任,马相伯亲任校长。1911年,马相伯前往北京协助英敛之创办了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辅仁大学。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曾一度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1920年冬隐居上海徐家汇土山湾,译著天主教书。
  1935年他在上海响应北平学生的抗日运动,领头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1月又与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等人组织“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冬天蒋介石逮捕了爱国人士沈钧儒、沙千里、邹韬奋、王造时、史良、李公朴、章乃器等“七君子”。马相伯闻讯后写信给冯玉祥竭力营救。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获释,8月3日到南京看望马老先生,并合影留念。由沈钧儒题“唯公马首是瞻”六字刊登在《文汇报》上。1938年11月马相伯转赴昆明,途中因病留居谅山。1939年4月6日中共中央电贺先生百龄大庆,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11月4日病逝后,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发出唁电,表示深切哀悼。他逝世之前不止一次对来访者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100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见张若谷《苦斗了一百年的马相伯先生》)一位爱国老人的情怀,于此表露无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26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