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陈垣;家庭教育;治学
  摘 要:陈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诸多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家庭教育方面亦有独到见解。陈垣非常重视读书教育,认为读书可以移情、消忧遣闷。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治学方法上的指导,认为做学问入门最要紧,文章写作要注意选题的窍门,史料搜集要竭泽而渔。在品格教育方面,他主张做人贵在忠厚、谦让、心术要正。在教书育人方面,他认为鼓励是使学生进步的最有效方法等。陈垣虽已作古,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可供现代家庭借鉴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6-0074-04
  陈垣(1880—1971),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学术造诣可谓博大精深,被学术界誉为“民国以来史学开山大师”。陈垣先生还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七十四年,教过私塾和小学,也教过中学和大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在家庭教育方面亦有独到见解。然目前学界多关注陈垣先生在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成就,对其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尚显不足。2009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陈垣全集》第二十三册共收录了1927年至1966年陈垣写给三子陈约(217封)、长子陈乐素(103封)及诸甥侄等人(52封)的372封书信。笔者试以此为依据,对陈垣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1 传授读书经验
  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陈垣先生常说,开卷有益,自己更是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曾自言:“我是脑力劳动者,除几部破书外,毫无积蓄。吾未尝一日废书,书案堆书如山,竟至不能伸纸写信。”其在六十九岁那年还曾这样说:“我明年七十岁了,更觉得所见太少,所知太少,这并非自馁,也非自卑。今年我又把《十三经》涉猎了一次。”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子女的。
  1.1 读书可以移情
  在陈垣看来,读书可以移情。“诵诗读书,亦足移情。余近日暇即读《孟子》,青灯有味似儿时也。”在此,陈垣借用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的名句,表达了自己对于读书无限神往的心境。他认为读书还是消忧遣闷的良药,“前者我亦曾废书一月,后因废亦无补,不如不废,因此数月来读书较多,可以消忧,可以遣闷,杜绝应酬,独居无事,唯日与古人晤对,不啻遯世之人也。似尚较胜于当空咄咄”。国难当头时,陈垣仍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在他看来,救国之道甚多,并不见得真要人人当兵打仗才是爱国。“各有各人的本份,人人能尽其本份,斯国可以不亡矣。”对于国事极悲愤的陈垣也不愿意看报,“仍唯读我书,读到头目昏花,则作为大醉躺卧而已”。基于此,陈垣一再告诫晚辈一定要多读书。“荒乱之时,最好读书。一可习静,一可忘忧。徒自惊扰无益。人必有一死,只争迟早。当求可以必传,则死亦无恨。”1938年,正是日军侵华之时,陈约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谈到,此非读书之时,陈垣即回复道:“此次来信说日本事,云读书非其时。然则我辈舍读书外,尚有何可做?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正是吾人向学要诀。”
  1.2 读何书
  读何书,是个关键问题。陈垣认为:“《史记》《韩》《老》《庄》,皆必读之书。笺启书类最要,应先熟读。”他认为字典类的书籍亦应常看常检,“《字学举隅》常看,《康熙字典》常检,至紧至紧”。而对于那些不相干的文学作品、时人浅薄之作,他认为根本不必看。“时下不相干之文学作品甚多,阅之徒费目力。中有胡怀琛其人者,最鄙陋可哂。时人浅薄之作不必看,费时候,费钱。”值得注意的是,陈垣还非常重视阅读目录学书籍。在他看来,“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事实上,陈垣治学,就是从目录学入手走上成功之路的。既得益于此,他当然希望晚辈也能多读目录学书籍。“《书目答问》一书不可不备,卷末有清朝著作家姓名,尤须熟看,至紧至紧。”1934年,陈约信中提及“博兄教儿造目录工夫”一语,陈垣不仅在“目录”两字旁打钟点号,还在信旁批复曰:“真是要紧。假如一个人熟读《四库提要》,并無他能,亦可以吓倒人。”其长子陈乐素所发表的论著,如《略论直斋书录解题》《四库提要与宋史艺文志之关系》《袁本与衢本郡斋读书志》等,均关乎目录学,显然是受到了陈垣的影响。
  1.3 读书要落到实处
  陈垣还多次在家书中强调指出,读书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如果要做读书人,应言读书事,但不可误会只言‘读书’二字,而不言读书之内容。真读书则读书矣,不必将‘读书’二字日日挂在口头也。犹如今人好言科学方法,而所做出东西,并不合科学方法。又有人口不谈‘科学方法’四字,而所作皆合科学方法。”陈垣时常给诸子侄邮寄各种书籍,然陈约在家书中却鲜有提及各书籍内容,对此,陈垣颇为失望,批评道:“汝前问予著作,曾以数种付归,只见收到,未见对于各种著作有何提及,可知汝并未检阅也。如此则要我寄归何用?”又曰:“所有寄汝书物,除收到外,绝无一句复述,及阅后何如,有何所见,每以轻心掉之,殊不注意。如寄汝《学校管理法》,何尝见你有一句提及其中如何,如此尚望再寄书物乎?”他认为把“读书”二字落到实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读书方法。“遇有可以涉猎泛览时,则以博观为是,遇无可博观时,则专读一书,亦能有益处也。如果家藏书籍丰富的,则宜于博览;如果家中书籍少的,则宜于专精。”家中藏书甚少,在无力多购又无图书馆可利用的情况下,“唯一方法是先专精一二种,以备将来之博览。不能因未有书遂停止不学,等有多书乃学也”。
  由此不难看出,陈垣先生不仅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还会为诸子侄开列必读书单,并教给他们具体的读书方法。
  2 注重对子女进行治学门径上的指导
  陈垣一生,在诸多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得到了中外学者的一致认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就认为,只有陈垣与王国维才能称得上“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的美誉。陈垣不仅自己学问做得好,还非常注重对子女进行治学门径上的指导。   2.1 做学问,入门最要紧
  “入门要紧,不可走错门路。不懂犹如白纸,尚可写字,入错门路,则犹如已写花之纸,要洗干净,难矣。”1932年,陈垣在家书中谈及陈约的书法学习问题,感慨道:“凡事最怕不得其门而入,又怕误入迷途。所謂误入迷途者,即起坏头是也。入门不慎,走入歧途,回头不易。故恶劣之字帖,万不可学,一学便走入魔道,想出来不容易。故凡事须慎于始。”做学问,还应因时、因境遇制宜。在陈垣看来,“一个人最要紧系能够善用自己环境,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管在甚么境遇中,要尽行利用自己境遇,如遇陆则走马,遇水则行舟,不必对于目前时时不满也”。陈垣还以自身经历教导其子曰:“余近日思想剧变,颇觉从前枉用心力。从前宥于环境,所有环境以外之书不观,所得消息,都是耳食,而非目击。直至新局面来临,得阅各种书报,始恍然觉悟前者之被蒙蔽。愿中年人毋蹈予覆辙(港得书似较易),及早觉悟,急起直追。毋坐井观天,以为天只是如此,则大上当也。”做学问,亦贵在坚持。“二十年来余立意每年至少为文(专题)一篇,若能著比较有分量之书,则一书作两年或三年成绩,二十年来未尝间断也。每年必要有一二稍有分量之文发表,积之数年,必有可观。”所以,他以为最好是乘精壮之年,多著几部书。1945年,陈乐素欲离开浙江大学而东行,陈垣在复信中告诫其子曰:“年一过往,何可攀援,乘精壮之年,养好身体,多著几部书,最有意思,幸留意也。”
  2.2 学术研究要注意选题的窍门,在材料搜集上则要“竭泽而渔”
  在陈垣看来,“读书而不作文章,犹如蚕不吐丝,蜂不釀蜜。不论长短,数百字或数千字,均比不作好”。文章写作,选题是第一步。好的选题既要有价值,又要有创新。他说:“凡论文必须有新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又曰:“论文之难,在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若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若人人不知,则又太偏僻太专门,人看之无味也。前者之失在显,后者之失在隐,必须隐而显或显而隐乃成佳作。”所谓“新发见”“新解释”“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说的都是创新性问题。1941年,陈垣曾为陈乐素拟定《南宋初河北新兴三教》一题,原因就是“三教祖均宋之遗民,人多注意宋入元之遗民,北宋入金之遗民,甚少人注意”。
  在史料的搜集上,陈垣主张“竭泽而渔”。《元西域人华化考》依据220种典籍而作,《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稿本足有三尺多厚。1940年,陈垣在与陈乐素的书信中谈及为文的三个步骤,“第一搜集材料,第二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连缀成文”。其中,第二步“须有十分三时间”,第三步“十分二时间可矣”,第一步搜集材料则占到了一半的时间,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对史料做到“竭泽而渔”。
  2.3 文章写成后,不能急于发表,要反复推敲
  “文章写成后,要多置时日。文章须三四次易稿。我作文章至少七八次易稿。”自己觉得满意后,还要请人把把关。“多练习,多发表,是有益的。在发表前,应请人看看,听取人家意见。只要找出个标点错,就好;有字抄错,小好;有引文错了,那是大好。”尤其要有诤友指摘之。1940年,陈垣在写给陈乐素的信中这样说道:“文成必须有不客气之诤友指摘之,惜胡、陈、伦诸先生均离平(按:指胡适、陈寅恪、伦明),吾文逐无可请教之人矣。非无人也,无不客气之人也。”1939年1月14日,陈垣在家书中谈及《汤若望与木陈忞》一文,说道:“前者文成必先就正于伦、胡、陈(按:指伦明、胡适、陈寅恪)诸公,今诸公散处四方,无由请教,至为遗憾。但此稿亦曾经十人参阅,凡有钩抹,大抵皆赖人指摘者也。”此外,文章发表之前,他认为还应注意所投报纸或期刊的类型,“凡发文要注意所投之报及杂志如何?同是一文,因所投之报及杂志不同,所生影响遂不一”。1946年,陈垣得知陈乐素《〈直斋书录解题〉作者陈振孙》一文将刊载于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第六期,即在复信中慨曰:“此文在日报发表颇可惜。”
  陈垣的这些谆谆教诲,对陈乐素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此,陈乐素曾这样说道:“就学历史而言,我的家庭条件比较有利。我父亲陈垣还在我幼年时代,他就通过讲论和实践教育我,启发我对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和搜集史料的重视。”
  3 注重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亦是陈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陈垣先生曾多次强调做人贵在忠厚、谦让、心术要正。“胸襟要广阔,眼光要高,踏脚要稳。凡事贵能谦让,未有谦让而不和睦者也。”三子陈约曾入法律系学习,陈垣认为律师品流杂,心术未必皆正,故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品格不可因此堕落”,如嫖赌饮吹酬应种种。二是“心术不可因此败坏”,如只知谋利不顾良心等。三是“尤须慎防自己犯罪”。陈垣还指出,人最大的弊病就是大言不切实,好高骛远。“人之大患在大言不切实。最怕念头高,不能吃苦。”故时常告诫晚辈,一定“要绝去浮气,潜心做人,凡事谨慎,不焦急,作为‘游历想’可也”。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老实忠厚,不可贪不义之财。“年轻人最紧要‘老实’,不荒唐,不大砲,不贪不义之财,不欺负人。存心要忠厚,做事要勤慎,对人要谦和。不可贪不义之财,不可为犯法之事。要想长远,不可徒顾目前。要顾名誉,不可徒想富贵。”基于此,陈垣尤其反对兄弟争利。1937年,陈约曾在家书中提及“振文被振德挤出象伯写字楼,振德以势佔胜”一事,陈垣即在信旁批复道:“贱格!兄弟争利,争到手,贻子孙,子孙又有兄弟,代代争,如何得了。此不读书之过也。只可谓之贱格。”“贱格”为广东方言,意为下贱无耻之徒,这一批评足见陈垣对于晚辈品格教育的重视。
  在社会交往方面,陈垣主张一定要识人,识人的标准是“学问、道德、能力”。“交友要紧,不交友则孤陋寡闻。但要识人。谁为益友,谁为损友,别择甚难。学问、道德、能力,三者最要。每交一友,必自审曰:此人学问能益我否?此人道德能益我否?此人能力能助我否?能则大善矣。反是则问此人能累我否?害我否?能则大害矣。此择交不可不慎也。”他强调要多结交直谅多闻之友,“直谅多闻之友不易得,当以诚意求之”。而对于那些不甚长进之人、好摆架子之官僚及唯利是图的小人,陈垣则认为“似不与来往为宜”“可以少见”“万不可密。能渐渐疏到不往来尤佳,能敬而远之最佳”。陈垣还时常告诫晚辈,对上要实在,不要只知巴结,对下尤应客气,“对上应该实在,不要只知巴结。对下尤应客气,不要欺负人”。尤其不要到处信托人情,“尤不可去信托人情,令人讨厌。古人所谓介介,所谓有守者此也”。   恒心及坚忍心也是陈垣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人要有恒心,不然,到处不能容也。”“学怕无恒,凡学一事,必要到家。或作或辍,永无成功之可言也。”1937年,陈约在信中提及“篆书之学习,无意中停止数日”一事,陈垣即在信旁批复曰:“自以为足耶?恒心要緊。”1939年,陈垣得知三子陈约欲弃学从商一事,表示大为失望,并在写给长子陈乐素的家书中指出:“谋馆事诚不易,然要有恒心及坚忍心。不能忽商忽士,忽士忽商,如此则两无所成,人亦不能名之为商,亦不能名之为士,欲再谋馆,则难矣。所谓非有坚忍之心不可也。”
  此外,陈垣还时常写信教导诸子侄一定要尊敬长辈。如写信给尊辈,要用敬语,且不能用草书。“一句谢语均无,好似应份进贡的,实属可诧。所谓心肝当狗肺也,为之一叹!”“写信尊辈不可用草书,最好用行书。”这是因为“写出来盼望人家认得。草字虽然好,虽然是一种美术,但是人不尽识的字,不宜太草,免人误会而厌恶也。注意注意”。陈垣对于晚辈的谆谆教诲由此可见一斑。
  4 如何教书育人
  关于如何教书育人的问题,陈垣在信中亦有提及。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陈垣始终认为鼓励是使学生进步的最有效方法。其“现存的许多成绩登记单、作业批语等,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之语”。陈垣亦教导其子多多运用此法。“教书对学生要夸他,夸他就高兴。他有进步,固然要夸他,他无进步,亦要夸他。等他高兴,自然用心,自然进步。一个学生最怕你说他不行。你说他不行,他就自暴自弃了。总要鼓励他,奖掖他,此是教学最好方法。”如批改作业,提倡改不必多,“凡学生文可以不改即不改,改以少为好,令其易记为要。多改满改,徒费心力,学生不高兴,亦不易领受也。切切”。但“圈不妨多”,“凡与学生改文,应加圈,将其佳句圈以旁圈,俾其高兴。改不必多,圈不妨多,平常句亦须用单圈圈之。因见有改文只改而不圈者,殊不合,故告汝”。所圈皆为佳句,实际上即是在鼓励学生。在陈垣看来,只有多鼓励,学生才能“有精神,生趣味”。“对学生宜和蔼亲切,多奖勉,令其有兴趣。”“初教书,先要站得稳,无问题,乃安心。认真(即尽心之谓)多奖励,要学生有精神,生趣味为要。凡说学生懒学生闹者,必教者不得法之过也。”
  4.1 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
  就教师而言,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陈垣时常告诫诸子,“凡事豫则立”。“无事则易,有事时则不易矣。故无事时要常常预备有事则何如,且有何等事乎。不可不预先有此筹度、有此防备也。所谓凡事豫则立者此也。”1939年,陈垣在家书中谈及教书之法,说道:“前已说过要充分预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备也。”除了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时还要讲明白。“上课时,总要学生明白,宁慢莫快,总要他听得懂,听得有味。他在堂上闹,不用心,不能尽怪学生,先要反省自己讲得清楚否?明白否?他听得有味,自然不闹了。”教学态度则要诚恳、稳重。“大约教书以诚恳为主,无论宽严,总要用心,使学生得益。见学生有作弊(指考试偷看等)或不及格等等,总要用哀矜而勿喜态度,不可过于苛刻,又不必乱打八九十分讨学生欢喜。总不外诚恳二字为要。”又曰:“讲书态度,要稳重安详。最好有时自照镜一观,即知检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亦学也,学教人亦学也。勉之勉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教学相长,必大有益。”而对于那些只知批评学生、自显其能,却不懂教法的教师,陈垣批评道:“中学教员有批评学生不用心,或讲话,或睡觉(因教)者,分明系教者之不能引起兴趣,或不得法。又大学教员有上堂只批评人,说人人都不成,以自显其能,学生反问他,则又不能满答。凡此种种,皆不适宜。”
  4.2 传授教学实践经验
  陈垣时常还会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其子。陈垣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史源学实习》课程,并写信建议陈乐素也开设这门课程。“关于汝所担任功课,我想《鮚埼亭集》可以开,不管用甚么名目,但以此书为一底本,加以研诵及讲授,于教者学者均有裨益。我已试验两年,课名是《史源学实习》,即以此书为实习。”具体做法如下:“每期选出文四页,长者一篇,短者二篇,预先告学者端楷钞之,虽自有书亦须钞,亦一种练习。且应先预备同样格纸百页,以便一年之用。钞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等,如是则可以知谢山文组织之方法及其美恶。”对于经书之讲授,陈垣认为字音最要紧。“教经书字音要紧,最低限度,要照《康熙字典》为主,不可忽略。吾见教书因读错字闹笑语而失馆者多矣,尤其在今之世,幸注意也。”且不能照本宣科。“《左传》《四书》教法,应注重文章,不能照经书讲,总要说出使人明白而有趣为主。”最好“令学生读之烂熟,涵泳玩索(每一二句),习惯自然,则出口成文,可免翻译之苦。熟读入流,不啻若自其口出,则出笔自易”。1933年,陈垣还曾写信告诫在广州圣心中学教国文的陈约,教国文最重要的就是教授方法。“国文所要者系教授法,如何得学生明白有兴趣,能执笔达心所欲言,用虚字不误,不论白话文言。白话必要干净流利,闲字少,的字、呢吗等字越少越好。文言至要句法,讲文时必要注意造句及用字,改文时必要顺作者意思,为之改正其错用之虚字,及不达之意,与乎所写错之字。非万不得已时,不可改其意思。”为了帮助陈约更好地教授国文,陈垣还特地给陈约邮寄一册《字学举隅》,并嘱托道,该书中“有辨似辨异等字,读法写法,均相差无几,容易闹笑话。自己读书尚可,教人则要另用一番工夫也”。
  5 结语
  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陈垣先生不只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慈父。陈垣先生虽已作古,但他的这些育人理念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陈智超.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2:130.
  [2] 陈智超.陈垣全集(第二十三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567-906.
  [3] 许静.从家书中看陈垣教子[J].紫禁城,2012(5):121-125.
  [4] 常绍温.陈乐素同志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情况述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336.
  [5] 陈智超.陈垣与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80(2):19-22.
  [6] 牛润珍.陈垣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06.
  [7] 张荣芳.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读陈垣致陈乐素书信[J].学术研究,2005(2):121-125.
  (编校:孙新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13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