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批评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包括了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以及动物权利论等理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被称为“生态学先知”和“作为科学家的小说家”。作为生态整体主义之一的动物观,是对动物连意识都没有的理性主义的有力反驳,也是对长久统治西方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动物不再只是人类的工具和手段,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权。动物也具有美学形象,有它们独特的存在美和价值,对动物的深切同情和动物平等的关注体现了斯坦贝克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本文拟在新的语境中考察斯坦贝克的动物书写,借助生态批评理论重读斯坦贝克的长篇、中篇、短篇及非虚构类小说,挖掘其中众多动物意象的深刻含义,从而对其作品重新评价和定位,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构建蕴含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关注生态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 约翰·斯坦贝克;生态批评;动物观;生态整体观;生态智慧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2022
  一、作家的写作背景
  随着人类的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烈。人对自然无限制的索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对立,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反过来又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现代社会的人性危机和文明危机。为了预防和缓解生态灾难,文学也担负起了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自然责任和社会使命,作家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与其他生命和平相处,从而获得安宁幸福的永恒家园。
  生态批评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空间理论批评[1]及后人文主义、后殖民理论话语[2]的不断丰富为此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2013年出版的《动物与帝国主义》揭示了动物意向的文化内涵:“是国内殖民动物研究的主要著作。”[3]生态批评涵盖了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以及动物权利论,对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予以有力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认为人是一切的目的,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创世记》认为人类在神造万物的顶层,统治和控制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包括动植物;上帝造人后,要让人征服陆地和海洋。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他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食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4]中世纪主流基督教神学传统深受希腊人类中心思想的影响,突出人的特殊地位,认为人与动物是截然二分的,只有人是有灵性的,是具有内在生命价值的道德主体,而其他动物则不具有灵性,不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儿认为,动物连意识都没有,只是和时钟一样的动物机械,没有理性也没有感情。[5]人的语言、意识和灵魂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这种长久支配西方文明的传统使人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把动物当成工具和手段,以满足自己的饮食娱乐实验之用,动物被当作礼物赠送给他人,使其具有“情感意义”,并被赋予“责任感、道德义务”等意义[6],成了“经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祭品”,成为人们获利的商品和奢侈的享受品,因而为生态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产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约翰·斯坦贝克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的萨利纳斯河谷,斯坦贝克的童年是跟着姐姐们长大并在此生活了四十年,所以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风景,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怀有深深的感情。他把这里的山和水都写入作品,对动植物的仔细观察、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斯坦贝克是天生的生态保护主义者,自小贴近大自然使他具有先天的悲悯情怀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斯坦贝克写作的年代生态批评理论还没出现,但他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渗透着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强烈的保护意识。对动植物的悲悯情怀是他从很小的时候在屋子旁边种的一棵松树开始的。杰克逊·本森在他為斯坦贝克撰写的传记《作为作家的约翰·斯坦贝克的真实探险》里,描述了斯坦贝克作为自然爱好者,因热爱所有的生物而有着天然的灵感。1987年,本森称斯坦贝克为“作为科学家的小说家”[7],这一称谓无疑十分贴切。如果说萨利纳斯河谷给斯坦贝克的生态观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和海洋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建立的终生深厚友谊也让他的作品蒙上生态散文格调,传达出作家的生态情怀。在新的语境中考察斯坦贝克的动物书写、海洋书写,借助生态批评理论重读斯坦贝克的作品,对挖掘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从而对其作品重新评价和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作品中的动物意象
  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借助某种动物来表达某种情感或者象征某种意象。动物相对于人来说是“他者”,而人通过“他者”来认识自己。[8]人类具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能将人自身置于他者的立场并从他者立场看待世界,考虑他者与自己相似和不同的需要和体验。他者不仅指其他人,也可以指其他物种甚至指整个地球。因为有了这种同情,人就能“扩大自我,超越自身的地位和利益”[9]。在对动物及其他物种产生的同情中,动物权利论也应运而生。1973年,澳大利亚伦理学家彼得·辛格在《纽约书评》上首次提出了“动物解放”一词,并于两年后出版了《动物解放》一书,在西方掀起了动物权利运动。虽然实现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任重道远,但这本书成为40多年来动物权利运动最响亮的口号。动物权利论者认为,人类应当把道德应用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动物,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因为一切生命都有平等的权利,所有事物和自然系统都拥有自己的目的或目标,因而都拥有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10]动物也值得尊重,人类不应把动物仅仅当作一种能促进自身福利的工具,而应尊重它们身上的天赋价值。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改造要以生态系统能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为条件;而这一条件符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也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斯坦贝克是写各种动物的大师,他笔下的动物有狗、龟、兔、蛇、鼠等小动物,猛禽的动物形象比比皆是,大量的动物意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斯坦贝克意识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即人是動物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反过来,动物也有人性的一面,动物的命运也象征着人物的命运,这也正是斯坦贝克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动物意象和描写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的深层原因。[11]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整整用了一章细致地描写了一只陆龟的艰难西行之路:“拖着它那隆起的甲壳在草上走着。它那粗硬的腿和长着黄爪的脚吃力地从草丛中缓缓穿过……两只后脚使劲把甲壳往前拱,甲壳便蹭着草,蹭着石子向前推进……甲壳渐渐溜上了路坎,最后有一道低墙挡住了它的去路……把甲壳拱上了那道墙。……两条后腿像大象的腿一般使劲往上顶,甲壳便倾斜到一个角度……后腿把甲壳拱得愈来愈高,终于到了平衡的中心,前半截向下一扑,两条前腿抓住了路面,于是大功告成。”[12]23-24用了“蹭”“拱”“顶”“扑”几个动词,展现了一个怀着执着信念的顽强生命。这只普通陆龟的艰难旅程正映射了西行人们的种种艰难困苦,但他们像这个普通的动物一样顽强执着地寻找生存之路。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与鼠》也描写了很多动物,有鼠、狗、水蛇、兔子、苍鹭、蜥蜴等,其中兔子、水蛇和老鼠是三个重要的意象。 “一到黄昏,兔子便从丛树林走出来,坐在沙上。……兔子坐在沙滩上,那样宁静,好像几座银灰色的小石雕。不一会,公路那边传来了脚步踩在干脆的械树叶上的声响。兔子悄悄地躲了起来。”[12]198“一条水蛇平滑地溜过潭面,不住地左右扭摆着它那潜望镜般的头;它游到潭边,来到一只一动不动的鹭的脚边,这只鹭是站在浅滩上的。一截不声不响的头嘴突然戳下来,朝着蛇头一嘴攫去,把它叼出水面。那嘴甲就开始吞噬那小蛇,蛇尾巴发狂地摆动着。” [12]280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在作家冷峻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坐在沙滩上兔子的宁静是建立在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只有在不受威胁的条件下才有安全感。毛茸茸又柔软的兔子是李奈最喜欢的动物,兔子在这篇小说里代表的意象是希望和梦想。而水蛇的命运则象征着在农场干活的佐治和李奈等人的命运,受人摆布,完全没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在极力挣扎后还是避免不了被毁灭的命运。断了一只手的农场工人甘德如那条又老又病又臭还半瞎的狗,象征了他悲惨的命运。
  斯坦贝克写的小动物最典型的要数《珍珠》里的蚂蚁:“在地面上忙活,有浑身亮晶晶的大黑蚂蚁,也有灰溜溜的跑得很快的小蚂蚁。一只灰溜溜的蚂蚁正拼命地想要逃过一只蚁狮给它挖下的沙子的陷阱……” [12]290奇诺一家在拾到一枚大珍珠后,各种人都开始觊觎这颗珍珠,生活中没有幸福安宁,只有受人欺凌而怪异的生活,就像小蚂蚁一样终究避免不了被蚁狮吃掉的命运,弱肉强食,在食物链上为生存而挣扎。小说《致一位无名的神》中主人公韦恩携家带口来到西部一个山谷小镇谋求生存,他骑马穿过草地时,听到痛苦的尖叫声,他瞧见一头长着弯曲獠牙和黄色眼睛、蓬松杂乱粗红毛的巨大野猪 “正撕咬着一头仍在尖叫的小猪的后腿;不远处,一头母猪和另五头小猪在恐怖的尖叫声中跳跃着逃走了”[13]。韦恩看到的大野猪在吃小猪,而母猪却救不了自己的孩子,正象征着他拖家带口从东部来西部艰难生存的无奈和无助。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他们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住、穿,努力挣扎着,这也是人在生物层面为求生存的本能反应。斯坦贝克笔下的这些动物毫无美感,甚至是丑陋的,但这些动物意象无不象征着穷苦人受人摆布的苦难命运,而美感对在生存底线上挣扎的人来说无从谈起。
  三、对动物的关怀
  人类应当怀着一种生态良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对动物的关怀也会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感更普遍和深入。 孟子曾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14] 见其死和食其肉的不忍,就是古人对动物的关怀,也是东方素食主义的呈现。相比而言,西方对动物的依赖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中世纪的文明没有牛和马作为交通工具简直难以想象。在西方人看来,牛肉最适合人的体质,最能给人体提供充分的营养。要人类克服对动物的衣食住行的强烈依赖,只能靠自觉的意识。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在其代表作《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过:“生命对他来说是神圣的。他不扯树叶,也不采花朵,并且尽力不压死昆虫。”[15]他认为,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那么人类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道德可以让人自身的品格得以完善,可以给动物以平等物种对待,从而使动物的生命形式得以尊重。这也正如纳什强调的:“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节制。”[16]
  在美洲印第安文明里,没有“动物”这个概念,因为他们认为,人与动物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印第安人的每一场狩猎都是“一个冥想的过程,每一个参加的人都要事先祈祷,以净化心灵,并请求动物的帮助与原谅”[17],这是狩猎者与动物之间庄严的约定。他们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各种飞禽走兽。自然法则非常简单,但任何群体都改变不了自然法则。阿尔多·利奥波德认为,和人类一样,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都是有机整体。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大声呼吁:“人在这个生命的社会中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生命在其最低级的形式和最高级的形式中都具有同样的宗教尊严。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部处在同一层次上。”[18]这对笛卡儿强调人类的理性,认为“人凭其思考而独立于世界和上帝之外”这一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一个有力的回击。[19]人是自然的看护者,不是自然的主人,地球不只是人类的母亲,而是所有生物的母亲。
  人能善待动物,善于体察动物的喜怒哀乐,通过人与动物沟通感应,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约翰·斯坦贝克对动植物有着天然的敏感,特别表现在他把动物当作生命主体看待的伦理态度上。斯坦贝克关注陆地上的动物,也关注海洋里的生物。他说:“太平洋是我的海洋家乡……在它的海边长大,在它的沿岸收集海洋动物。”[20]186斯坦贝克被称作“生态学先知”,是“预示生态学时代到来的第一个美国作家”[21]。斯坦贝克在其非虚构作品科学游记《科特兹海》里对海洋生物进行了细致描述。“有长着尖尖牙齿的,有胆小怯懦的,有凶猛残忍的,有聪明机灵的,也有身上带毒的。”[22]“无论什么时候往海里望去,总是能看到漂亮的、活蹦乱跳的小生命,这些生命带给人一种充实和丰裕的感情……令人兴奋不已。”[19]46海洋里的生物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但正是这种竞争保证了海洋整体的持久稳定和旺盛生命力。他警告人们,如果不切实地保护海洋生物,若干年后许多物种会消失。2001年海洋生物学退休教授巴克斯特沿着斯坦贝克曾经走过的航线,用两个来月的时间观察了这条狭长海湾60多年来的变化,发现海洋中物种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斯坦贝克当年所描写的有着数不胜数生物的海域如今几乎“荒芜”。小说中斯坦贝克对人类肆意破坏海洋的道德谴责表现了其独特的生态良知,他的警告也表明了他非凡的生态远见。   最能体现斯坦贝克对动物关怀的是他晚年创作的非虚构作品《横越美国》。小说中忠实陪伴他整个旅途的是一只纯种的法国鬈毛狗,看它骄傲霸气的名字——查理就知道主人对它喜爱的程度,整部小说作家提到查理都是就“he” (他)而不是“it” (它)。小说一开始就隆重介绍:“他是一只非常大的鬈毛狗,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贵族气质……查理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官……他是个好朋友,也是个旅游的好同伴……如果他在这部纪录中占了很大的篇幅,那也是因为他对这趟旅程贡献良多。” [20]9查理也喜欢旅游,是个旅行的好同伴,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他喜欢早起,他也喜欢我早起……他开发了好几种……方式叫我起床……最让人生气的一招是安静地坐在床边,脸上挂着甜美而宽容的表情……几乎总是他赢得最后的胜利”[20]34。这只高贵又热爱旅游的鬈毛狗在作家诙谐幽默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作家平等对待并十分尊重查理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为了查理,我必须经常停车。他愈来愈难把膀胱里的东西排光……他拥有某种高贵的气质和风采……但这种问题……伤了他的感情。他需要很长时间。”[20]173为了避免查理排尿花费很长时间引起的尴尬,作家假装在检测植物或小河道。在斯坦贝克眼里,查理完全不是笛卡儿所说的动物机械,而是和他一样有尊严、有感情的生命体,他把查理称为“天生就诚实的动物”[20]182。斯坦贝克说那些所谓的爱狗人士用儿语把自己的一大堆挫折强加在狗身上,直到这条狗成为另一个自己,这种行为“否定动物所有天生的欲望与成就,直到……屈服在他们的行为之下,成为一团长着毛、有气喘的神经病”[20]185。每次陌生人试图用儿语和查理说话,他总是回避,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一流的狗……一点也不想当个次等人类”[20]185。对于查理的前列腺炎,第一个兽医年老体迈,把查理的病当作普通感冒来治疗,认为老狗身上的痛很正常,这也是许多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但引起了作家极大的反感,他认为不喜欢动物的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而要选择一个外在标的物来讨厌;直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兽医准确诊断病情并把查理的病治好。斯坦贝克是个很优秀的来福枪射手,但他面对两匹郊狼却并没有开枪,“我的训练”和“我的年纪”交替在他内心对话,最后是“我的年纪”获胜,甚至开了两罐狗食给他们。总之,这部纪实小说以亲切感人的话语充分地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其他生命个体的道德關怀,具有超前动物观和生态整体观,“改变动物是资源的价值观,改变使动物遭受虐待和不必要痛苦……将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人的本性拓展到动物身上”[11]。
  四、动物观的生态意义
  恩格斯和马克思都认为,人类统治自然界,不能站在自然界以外,因为我们的肉、血和头颅都是存在并属于自然界,人的本质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方面,即人与动物都要依赖自然生活。“人们对动物关注的理论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二十世纪中后期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塞尔特的动物权利思想、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论、辛格的动物解放论、雷根的动物权利论、泰勒的生物中心论等。”[23]这些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人类伦理视角,也使得人类的动物观有了更成熟的理论指导。
  生态环境之美在于高度发达的生命多样性和复杂的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越发达,生态环境就越美。理想的生态环境就是多种物种共同繁荣、多种生命体共同发展并能长久持续。生命间互相支持、互惠共生,与环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文学是唤醒人们意识的重要形式,那么生态文学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注重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意识的作用也十分重要。[24]“和谐”是生态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为了生存生物之间进行着竞争,但这种竞争以广泛合作为背景,以竞争求得平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是指最强者而是指最适应变化者。这种适应变化所产生的竞争不会导致物种的灭绝,相反,会呈现物种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从而造就自然生态的和谐美。
  斯坦贝克写作的时代还没有完整的动物观和生态观理念指导,他从生态整体去描写动物、关爱生命,他对动物的深切同情和平等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超前的动物观和生态整体观。他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和自然景物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合一,这既反映了斯坦贝克的人与动物亲近的价值观,又反映了斯坦贝克试图构建的人与动物建立和谐关系的生态蓝图。因为动物也有情感功能和意义建构的能力,所以动物不但可以参与主体意识和身份的建构,而且可以作为“价值标记”行使相应的功能。[25]尼采曾说地球患上的皮肤病名字叫做“人”,病因来自长久统治人类意识的人类中心主义,斯坦贝克试图用他的笔和他的思想唤醒人们的意识,把这种病转变成药,因为只有人类自己才是治愈地球的良药。众多动物意象的细致描述和对动物的深切关怀使约翰·斯坦贝克成为真正的“生态学先知”,对于人类有义务仁慈地对待动物,他具有前瞻性。解救地球的生态困境,就必须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精神救治开始,而修补地球“精神圈”是作家的使命。生命建立在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所以生态美是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物种的多样化和共同繁荣,才能营造自然生态的和谐美。
  参考文献:
  [1] 王涛. 《在我皮肤的城堡中》的权利与空间演绎[J]. 海外英语,2019(02):206-213.
  [2] 王涛. 后殖民语境下成长的烦恼——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J]. 名作欣赏,2016(8):39-44.
  [3] 韩启群,陈洁.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趋势与理论反思——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二期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2-116.
  [4] 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7.
  [5] 陈红梅. 现代性与西方文学研究转型:1880—1930[J]. 当代文坛,2015(3):38-42.
  [6] 韩启群. “物的文学生命”:重读福克纳笔下的生意人弗莱姆·斯诺普斯[J]. 外国语文, 2019(1):41-47.   [7] Benson Jackson J. John Steinbeck:novelist as scientist[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103-123.
  [8] 袁家丽. 论《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男性气质问题[J]. 国外文学,2017 (1):89-96.
  [9] Weston Anthony.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75-77.
  [10] 张锋. 自然的权利[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8-19.
  [11] 黄雯怡,王国聘.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困境和展望[J]. 南京社会科学,2016 (6):56-62.
  [12] 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作品精粹[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13] John Steinbeck. To a god unknown[M].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1935:6.
  [14]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208.
  [15] Schweitzer Albert.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M]. New York: Holt,1996:28.
  [16] R F 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M].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449.
  [17] Brown Joseph Epes.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American Indian[M]. New York: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82:73.
  [18] 卡西尔. 人论[M]. 甘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04-105.
  [19] 陈红梅.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欧美小说理论与实践[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7:65.
  [20] 约翰·斯坦贝克. 横越美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86.
  [21] Tamm Eric Enno. Beyond the outer shores: the untold odyssey of Ed ricketts, the pioneering ecologist who inspired John Steinbeck and Joseph Campbell[M].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2004:40.
  [22] Steinbeck John, Edward F Ricketts. Sea of cortez[M]. New York: Paul P. Appel Publisher,1941:241.
  [23] 黃雯怡. 加拿大写实动物小说中的伦理思想探析[J]. 外语研究,2018 (1):94-97.
  [24] 刘畅, 韩启群. 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 安徽文学, 2018 (12):111-113.
  [25] 韩启群. 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J]. 外国文学,2017  (6): 88-99.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bstract: Eco?criticism, since its birth in 1970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 research hotspot including biocentrism, ecological holism and animal rights theory. John Steinbeck, the Nobel Prize laureate and the American modern writer , is also known as “ an ecological seer” and “a novelist as a scientist”. Animal rights theory refutes the thought that animals have no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e belief of rationalism and  anthropocentrism which had governed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history. In fact, animals are not the tools and means of human beings, but the equal beings as humans, having the rights of existence. Animals, as other species on the earth, have their own aesthetical value. Steinbeck’s deep concern and awareness of living things reflect his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research on some works of Steinbeck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deep meaning of various animal images and re?valuate his works from a fresh angle so that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an be built up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n be constructed to promote the new Humanism.
  Key words: John Steinbeck; eco?criticism; animal rights theory; ecological holism; eco?wisd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13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