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著书唯剩颂红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惠龙

  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画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吴宓,5位国学大师“人”字形站在清华校园里。这当属当代油画精品,人物挑选很严、很准,寓意自不待言。
  陈寅恪,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学大师。他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36岁时,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清华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爆得中国文化的托命人之称,旷世罕有其俦。毛泽东碰到难解的历史问题,也书信向陈寅恪讨教。坊间说,当年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还专门问起陈寅恪,英国女王也曾来电询问其健康。
  1948年12月,战火逼近北京,放下手中《水经注》研究的胡适,急找陈寅恪一家,南京派飞机来接人,要陈家和他一起离开。12月15日上午,胡、陈两家人在南苑机场登机。傍晚时分,飞机降落在南京明故宫机场停机坪。
  陈寅恪与夫人唐篔,膝下有三千金: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流求指琉球,小彭指澎湖,可见陈寅恪的台湾情结,可他到南京后,没有和胡适、傅斯年去台,选择广州岭南大学寄身。
  一介书生,所求无非一张安静的书桌。早在宣统三年,陈寅恪就已经读了马克思《资本论》原文,可他信奉人格学术上的独立、自由。陈寅恪看重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优容雅量,留下一段风骨绝唱。从此,他“既不跨海入台,亦不过岭南一步”。
  怎么估量陈寅恪的国学成就,都不为过,尤其在南北史和隋唐史方面。陈寅恪上课,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陈寅恪的价值不在于著作等身,不在于学术本相,而在于他的为学之魂。他无心英雄伟人,无心俗世声名,却如火之凤凰——遍体生辉。
  当然,当今,除专业人士,恐怕极少有人去读他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唐柳堂记梦》……这些著作自然要慎加珍惜,可它们专业性太强,思想还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还近乎湘乡(曾国藩)南皮(张之洞)之间,内容、行文均现迂腐乃至陈腐之气,这就把大量读者拒之门外。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凝胭脂而成二十世纪国学经典高峰,不免引起惊异。他晚年竟然花10年时间写下训诂式的《柳如是别传》。这时,他已失明、膑足,孤诣血凝,封己白发之顶。有人心生疑窦:中国有多少高智商的人在干这些本来应该交给高阳们干的事情?他们去关心那些看不见的男男女女的分分合合对对错错,世界上有比这更惨的悲剧吗?也有人说,陈寅恪所处的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兴亡倾述感慨的环境,他只能寄情于故往。还有人认为,陈寅恪花费如此心血为一名妓作传,除了彰显独立精神,不也表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平等意识么?众说纷纭。
  柳如是何许人也?
  柳如是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她与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被称为“秦淮八艳”。
  南京秦淮河流淌千年,包容了无数朝代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风流才子、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带着落寞、羁绊,在迷离的夜色里,紫茵萦绕,花影移动,听江南小调,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绵绵荡荡,迷醉缠绵,短暂消解浮名、跌宕。“秦淮八艳”正是抚平他人愁怨的最底层的妇女。
  陈寅恪认定,柳如是无非是一个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当年为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被轻薄者所厚诬。
  她,如何引发了这位国学大师研究、书写“红妆”之身世,为300年前名妓作传?陈寅恪可是国内外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人称三百年来史学第一人,一直耕耘于佛经翻译、校勘、解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课题。
  《柳如是别传》洋洋70余万言,由他口述,助手黄萱记录。黄萱最后也感慨:“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据陈寅恪说,《柳如是别传》的缘起,起因于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在昆明购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因有笺译钱柳因缘之意,二十年后,始克属草。正是:晚年重萌相思,诚韩退之所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
  煌煌青楼泪,谁解其中味?
  柳如是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自号“影怜”,取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文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妙龄时坠入章台,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书法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流落青楼,才气称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女子生而愿有家,柳如是也不例外。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钱柳校史图刊,诗酒酬唱,煮沉水,斗旗枪,写青山,临墨妙,琴瑟和谐。
  当崇祯自缢煤山,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下水一试,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给人救起。后来,柳如是退让一步,说:“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钱谦益唯唯。柳如是百般劝说无济于事,钱谦益最终剃了发,腼颜降清去了北京,成为31名投降清军大臣之一。柳如是爱憎分明,拒绝随行,独留南方,临行前夕,正逢中秋佳节,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钱谦益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闲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去信,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等联系。柳如是尽全力资助抗清义军,数次亲身海上慰劳。甲申之变,城头变幻大王旗,钱被逐回乡,削籍而归,1664年郁郁而死,享年83岁。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国破君亡,柳如是吮血立下遗嘱,投缳自尽,得年四十又六,一代才女,香消玉殒,结束了她飘蓬的一生。   《柳如是别传》写道:“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馀,往往窥见其阪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这一段文字,唱叹之妙,亦为研究陈寅恪的学者们常常引用,陈寅恪偏偏在他的文化世界中“著书唯剩颂红妆”。
  《柳如是别传》讲到柳如是的“三死”:
  乙酉五月之变,君劝宗伯死,宗伯谢不能。君奋身欲沉池水中,持之不得入……
  是秋宗伯北行,君留白下,宗伯寻谢病归。丁亥三月捕宗伯亟,君挚一囊,从刀头剑中,牧圉惟谨。事解,宗伯和苏子瞻御史台寄妻韵,赋诗以美之。
  宗伯薨,族子钱曾等为君求金,于六月十八日自缢死。
  柳如是与钱谦益泾渭分明。柳如是纵是从良妓女,掩盖不了身后风烟;钱谦益持有太多,家世学问,江湖地位,一应俱全。柳如是凌厉果断,钱谦益唧唧歪歪。柳如是勇敢,钱谦益怯弱。柳如是是奇女子,钱谦益是老夫子。柳如是不惧“死”,钱谦益更在乎“生”。这里的“三死”,柳如是为红花,钱谦益为绿叶。如若止于此,《柳如是别传》则与《桃花扇》无异。《桃花扇》张扬商女爱国,意在贬斥书生汉奸。而《柳如是别传》高出于《桃花扇》之处,不在于对柳氏的讴歌,而在于对钱氏的理解。钱谦益有很大的抱负,因而被政敌暗算,进了刑部大牢。他混迹江湖多年,能迂回,有韧性,仕途蹭蹬,韬光养晦,嘈嘈切切,诡谲有致,不在意清洁程度。戚继光不是巴结张居正才摆脱掣肘,取得成功?是非成败转头空。钱谦益生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死是弱者的一章。人性的关怀,不是强者的逻辑,而是弱者的哲学。强者大多注重功利,弱者往往关怀灵魂。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性的超越。
  《柳如是别传》收束时陈寅恪写道:“剌剌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繁琐冗长,见笑君子。失明膑足,尚未聋哑。得成此书,乃天所假。卧榻沉思,然脂瞑写。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的典籍中,从来不乏帝王将相的历史,起义造反者的历史,强者和胜者的历史,却鲜有弱者的历史,灵魂的历史,人格的历史。看重英雄,高蹈,忽视悲悯,沉潜。我们的周遭,遍地英雄,悲悯缺位。《柳如是别传》则写了相反的历史,张扬败者和弱者,这是它的独到之处。陈寅恪的悲悯是一种人文关怀,他乃以此“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可见悲喜交集、无奈辛酸。从1954年起,直至其75岁,陈寅恪嶙峋瘦骨,衰废余年,唱和红豆,八十万言,十载终酬,填补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空白。政治范畴,很难以涵盖陈寅恪的文化意蕴和人文世界。
  《柳如是别传》的著书旨趣,通过严格的学术考证,来梳理复原传主的生平志事,知人论事,“借传修史”,以彰显民族精神。学界有人评价:明清之际方以智、柳如是、陈子龙、石涛、八大山人的精神遗产,足以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遗产相媲美,而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也足以与欧洲研究文艺复兴的诸大师媲美。《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还揭示的中国诗学特质,传中所分析的诗歌,是唐宋诗两种特质的融合,可以作为中国诗美学的一个标本,其中包含抒情诗与叙事诗的美学关系,诗学传统中男女之辞与家国之情等等,都颇受学界关注。《柳如是别传》在心理分析与文学想象方面,也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空间。
  鲁迅是在反传统的大异端之中展现他的大悲悯的。而陈寅恪在对传统深深的尊崇、沉湎和呵护之中,突显人格和人性。两者同属于一个民族的记忆。陈寅恪是自觉地履行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闲同才女量身世,懒与时贤论短长。陈寅恪人格生命的复杂深邃,和他学术文章之精深广大一样,有多重魅力。
  一水秦淮多少梦?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可谓风骨嶒峻。而且,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拨开历史的烟雾,陈寅恪洗刷烦冤,他以为柳如是才情在蔡琰、班昭之上,因了出身不幸而得不到公平对待。他还原了柳如是其人品、其气节,包括其才华。柳是“虞山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陈使她的《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湖上草》得以传世。从她的历史定位、人格高度和文化意义看,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伟大女性。《柳如是别传》扉页,有柳如是画迹3幅,都是山水,构图简洁、淡雅。画中题字却不是传说的狂草,而是规范娟秀的行楷。足见柳如是画技和书艺,都非同一般。陈寅恪拿她的诗词跟钱谦益比,认定品位高卓的辞章文采远胜于钱,凌清而瞷远,宏达而微恣,令人称奇。
  陈寅恪一生主张精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独立是高于政治,也高于学术的。正如马克思的学说,是马克思精神自由的结果,体现着马克思的独立思想。不自由,不独立,哪来的马克思主义尽管陈寅恪的追求,距离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独立自由还相去甚远。至少,他在尽可能堂堂正正地做人,从而“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他被胡适称为“遗少”。他则自嘲越来越成为了“寂寞销魂人”。而不屈不挠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抗争精神,也正是柳如是生命的轨迹,是生命中那震撼人心的原始的质感。四十年代,被陈寅恪收藏的常熟白茆钱宅红豆,在一个既要钳口又要诛心的时代,在人性的悲悯和传统的痛缅之中,巨匠和红豆共振,精神相贯通,意念相融洽,他的“红豆”终于发芽、破土,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陈寅恪所做的事,就是告诉人们,论人格,柳如是不输任何正人君子。儿女情长,诗词歌赋,爱国气节,治家帮夫,乃至生死抉择,全都做到极致。
  《柳如是别传》是一部以近代百科全书派学者的视野与气势,来研究中国17、18世纪之交悲剧的巨制,并成为建设新世纪中国人文史学的宝贵资源。《柳如是别传》名似艳冶,其实刻板,名曰“传记”,实则考证。除了细节的描述之外,对柳如是整个人生的叙述,丝毫没有说故事的文学渲染。它只能是历史,是训诂。同时,这是一本难读懂的书,全书结构与众不同,几乎全是由一个一个细致的考证组成,没有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可读性很低。柳如是一生戏剧化色彩很重,陈寅恪的文字却没有戏剧化色彩,他以她为中心辐散开去,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史。我也承认许多章节读不懂,囫囵而已。阅读时适宜随时将一组史料构成一幅图画,化升为一组氛围。读《柳如是别传》不宜学“红学”中的索隐派穿凿附会,而犹宜师其史法。这书的必然遭遇是只能默然立于寂寞的书架。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一语中的。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最能用材料。这首先在于《柳如是别传》所涉领域十分之博杂,同时,又是采用考证史实的写法,引录大量原始资料而加上考语、案语,不厌其详地以大量的爬梳考证证明柳如是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才女,书中引用诗词戏曲文集240多种,正史、野史、年谱约170种,方志约50种,儒佛典籍、笔记、小说等约145种,共600种以上。三联书店在2001年1月出版《柳如是别传》的出版说明中言:“根据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这无疑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全书也并不枯燥,神游冥想,颇有阅读快感。在快餐文化风行的今天,青年自觉接受这种“智力锻炼”,或许会有受益。艺术的生产和鉴赏都是需要时间的,快,是艺术之忌,审美之忌。慢餐有时更能保留人类味蕾。
  柳如是死后,葬于常熟,她的墓在钱谦益墓西数十步,至今还在。她有诗词赋集《戊寅草》、诗集《湖上草》、《与汪然明尺牍》(书信集)、《东山酬和集》(与钱谦益诗作合集)留下来,在历史长河中已然不是雁过无痕了。更何况,而今,还有3卷本的《柳如是别传》在案。
  (作者系贵州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302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