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斌 梁慧

  摘要:结合地震波记录原理,分析并讨论攀枝花台数字仪震相的一些物理特征,并使用MATLAB对攀枝花、长春台的地震资料做简单滤波分析,便于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参考川滇交界地区地质构造,总结出攀枝花台对多次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经验规律,为地震速报快速识别震相提供实用参考。
  关键词: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仪;震相识别;地震速报
  中图分类号:P3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2-0215-04
  0 引言
  数字地震分析由于记录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使得识别震相特征有所变化。仿真和滤波是震相分析处理的有效辅助方法。结合攀枝花地震台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不断摸索解决四川攀枝花台实际震相分析问题。
  1 记录方式的优点
  数字地震记录具有频带范围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攀枝花台使用宽频带数字仪,其频带宽度为0.02~120s,利用波形分析软件可以仿真模拟短周期DD-2仪、中长周期DK-1、SK仪和763仪记录。仿真后短周期信号滤除了低频信号和干扰,中长周期信号滤除了高频信号和干扰,一般震相较为清晰,便于处理。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大,记录了更多的信息,也带有宽频干扰(刘瑞丰,1999)。进一步分析需做仿真或滤波,可充分显现各种震相。
  2 模拟与数字仪器记录的视差
  模拟地震仪记录地震的最大困难在于周期限制,不能将宽频带的地震波更大限度地记录下来。攀枝花台以前配有短周期仪(DD-2)和中长周期仪(DK-1、SK、763)共4套仪器,虽然可以记录全球地震,但不能将宽频带震相完整地记录下来。现使用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范围大大加宽。
  对模拟记录图纸来说,滚筒转速是固定的,走纸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初至震相起始角与固定图面相对比,尖锐与否是固定的。角度0°~30°为平缓出射,记为“E”;角度60°~90°为尖锐出射,记为“I”;角度30°~60°不作标记。记录频带相对较窄且固定,震相也在图纸上较干净,叠加的成分不多。
  对数字记录来说,显示的时间框可以拉伸或压缩,震相起始角与看到的不固定“图面”相对比,尖锐与否是相对变化的。除了垂直出射的90°或水平出射的0°角以外,起始角都有随显示“图面”时间框变小而趋“缓”的情况。实际上角度是不会变化的,只是对比的时间线度不一样而已。但这样就会出现使用局部“图面”时与使用全局“图面”时所分析的震相起始角尖锐与否有差别,从而形成视差。所以震相起始角尖锐与否对数字仪来说是一个较为相对的概念,只有针对特定的“图面”时间线度才具有明确的意义。在实际的分析与速报中,除了尖锐出射“I”型的初动震相,一般都不再标出,就可以避免争议。
  3 数字地震仪震相的不同之处
  仪器的频带差别造成了记录的表象差别,同一震相以不同仪器记录,相位可能会不同。
  地震波有自身特点,表现为连续的有规律的波形。与地震波初动周期相近的高频大地脉动周期较小(0.04~0.1s),幅度也较小。数字仪记录到的波形周期相对大地脉动周期较大,幅度也较大,使地震初动波形能够和大地脉动及其它不规则干扰区别开来(闵大镒,1993)。例如2003年4月24日6时陕西石泉4.5级影区地震(攀枝花台记录震中距为8.64°,约960km)就体现了两类地震仪记录震相的联系与区别。在DD-2仪上,波形表现为近震,可分出PN、PG、SN、SG震相。在DK-1仪上,可分出P、S远震震相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LG1、LG2。数字地震仪上的原始记录文件,则明显记录到较小周期的近震震相、较大周期的远震震相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分别仿真为WWSSNSP和SK,体现出了近震、远震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图1)。在这里P相当于PN,S相当于SN,LG1相当于SG。短周期仪或中长周期仪单独工作时,不会记录到如此丰富的波形。
  2011年3月发生的缅甸系列地震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对攀枝花台来说,这些影区地震使用WWSSNSP仿真分析可较好地分析震相,但因为仿真把S波大周期的成份滤掉了,计算出的ME震级误差较大;使用SK仿真分析才可以体现出较大周期震相携带的巨大能量,计算出比较准确的Ms震级。
  数字地震仪记录震相与频带相关,经仿真后的波形记录按短周期、中长周期对近震、远震分别处理即可。影区地震可综合处理。
  4 使用MATLAB做简单滤波分析
  仿真可以解决不同频带的震相分析,滤波可以进行震相本身的频带分析(张志涌,2003)。下面使用MATLAB做简单高通和低通滤波分析。
  以四川攀枝花地震台200403211717.EVT地震资料曲线做高通滤波。原始资料中由于地脉动使得记录叠加了一些高频成分。为了得到真实的地震近震波形,设计了一高通滤波器(设计程序略),其频带宽度为0.02s。图2是高通滤波前和滤波后的图象。
  以长春地震台200308100239.EVT地震资料曲线做低通滤波。原始资料中由于地脉动和干扰使得记录叠加了一些高频成分。为了得到真实的地震波形特别是面波的真实波形,设计了一低通滤波器(设计程序略),其频带宽度为1s,进行低通滤波器频率转换。图3是滤波前和滤波后的图象,滤波效果明显。
  滤波分析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仪频带宽度的认识,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形需要采用不同的频带尺度进行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
  5 攀枝花台震相特征
  攀枝花地震台海拔高度1160m,摆房基岩为完整构造的石英闪长岩,岩基条件较好。攀枝花地震台处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之间的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构造上有较大差异,所在地区断裂较多,造成地震波传播的震相有所不同。
  5.1震相分析经验规律   (1)由于所在地区断裂较多,造成地震波被分散以致速度下降,使得后续震相相对理论值延时,由此计算出的发震时刻与台网发布时间相比,一般略为超前(苏国君,1997)。
  (2)攀枝花台近震记录中较少记录到明显的莫霍界面反射波P11、S11,PG和SG一般明显。在有PN和PG时,PB(即P*)和SN在近震中普遍存在,有时比PG更明显,需要分析。当PN不清晰时,可以用PB和PG反推PN。一般会形成PN、PB、PG;SN、SG的震相系列。由于构造差异,整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和川西北地区的近震,PN衰减较大,不大清晰。而云贵高原的近震记录中,PN和PG发育清晰,SN不清晰,SG较为清晰。
  (3)在震中距6°~16°乃至20°的影区地震记录中,则有横波性质的LG1、LG2短周期面波,水平向明显,常常叠加在勒夫波的前半部分,周期一般为2~12s。西藏、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洋地震在我台的记录中经常出现清晰的LG1、LG2波,使得影区地震的S波有时需要用LG1、LG2波进行反推,这在速报中相当重要。虽然不要求分析LG1、LG2波,但如果识别出来,对其他后续震相的分析就比较容易。
  (4)在勘察加半岛和日本海地震中记录到典型的海洋型特征地震波,面波发育,正频散显著,初至P波起始尖锐。
  (5)台湾和新疆5.5级以下地震,记录到的P波和S波都较为模糊,面波也受上地幔的地壳明显差异影响而发育较差。菲律宾地震的P波周期则较大,甚至于比S波周期大。蒙古地震面波衰减较大,可能为深源地震。但不会出现较小周期成分叠加,这也是我台区分深震的依据之一。
  (6)攀枝花台SKS震相在70°~80°起始尖锐,出现在S波之后,而从84°以后出现在S波之前。
  (7)极远震PKIKP和PKP的出射角、周期都较大,较好辨认。攀枝花台可以清楚地记录到震中距为125°左右的墨西哥和中美洲7.0级以上地震外核界面上的衍射波Pdif。
  5.2应用与检验
  (1)精确分析初至波震相到时
  数字仪可将震相在幅度上任意放大缩小,在时限上拉伸压缩,可较好地量取到时和初动方向。
  (2)更好地分析续至震相和更多的计算震级
  模拟仪对一些震级较小的远震,往往很难分析续至震相。数字仪只要能量取初至波震相和面波,基本上都能分析到续至震相,从而更多地计算震级。介于近震和远震之间的影区地震可分别计算出ML和Mb、MB、Ms震级。
  (3)发现“新”震相
  数字仪记录频带宽,仿真分析后,量取震相更为容易。有些震相由于受记录频带限制被掩盖了,在数字仪上则成为了“新”震相,其实正是地球内部结构的真实反映。
  2003年5月4日21时智利附近6.3级地震,我台记录为极远震型,可清楚分析PKP:21-28-36.9、PP:21-32-28.7,SKKS、SS等震相。特别是在SKKS和SS之间出现了一个清晰的无名震相I:21-41-05.3,震相走时表上无对应震相。该震相出射方向与SKKS震相相反且出射角较尖锐,周期较大,具有横波性质,估计为穿透地核的又经过反射的横波(图4)。有些震相在走时表上查不到,但它具有明显的周期及相位变化,可能是一种震相,或许会对我们地球介质的认识有帮助。
  6 结论
  从以上所述来看,应用仿真和滤波等震相分析处理方法作为辅助手段,结合台站所在地区的构造,可以较全面地分析数字震相,认清地方震、近震、一般远震、极远震及浅、中深源地震的特征及区别,为地震速报提供参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495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