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玲 石琳

  摘 要:本文用详实的数据对全国及天津市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及天津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对全国及天津市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指出了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经济贡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4-0059-06
  一直以来,高技术产业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低技术产业(LMT)被认为是严重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很少受到关注和政策支持。然而2005年底欧盟完成的一项名为PILOT(中低技术产业的政策与创新研究)的调查项目则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该项目综合欧洲十几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中低技术产业解决了各国大部分的劳动就业,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从此以后,对中低技术产业的研究才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在我国,技术创新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一些重点中低技术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由大变强。党的十八大也强调了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中低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中低技术产业内涵及其地位
  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背景下,我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此就要改变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状况,加大创新力度,打造中国自主品牌,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具竞争力。[2]因此,在我国工业中占主体地位的中低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应当受到重视。
  (一)中低技术产业的界定
  1986年OECD(经合组织)根据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即研发强度或研发密集度,把制造业划分为高、中、低技术产业,后又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做出了适时的调整,将中技术产业又细分为中高和中低两类。由于这个标准直观易用,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具体划分标准为:研发强度大于5%的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介于3%~5%的产业称之为中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介于1%~3%的产业则为中低技术产业,而研发强度小于1%的产业为低技术产业。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产业从总体上看属于中低技术产业范畴,天津也不例外(见表1)。
  由表1可知,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整体上研发强度仅为0.93%,最高的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也仅为2.04%,按照OECD的划分仍然属于中低技术产业的范畴。天津市凭借其采盐业的优势使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研发强度达到8.66%,跻身于高技术产业之列,其他行业均低于3%,属于中低技术产业。可见在我国和天津地区,工业行业大部分仍属于研发强度较低的中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仍然在工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二)中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3]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工业产业仍然属于中低技术产业范畴,数量上占据着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提供劳动就业和总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方面(见表2、表3)。
  由表2可以看出,一是中低技术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所占比重高。多年以来我国中低技术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均占工业就业总数的60%以上,天津市该比重也多在50%以上,中低技术产业解决了大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中低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表3表明,2007年~2010年全国中低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55%以上,天津市该比重也均在50%以上,2009年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60.26%。
  由此可见,中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显著,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因此,中低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牵动着整个经济体的结构优化,中低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与竞争力,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4]但是,无论从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即研发强度看,还是从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看,并不令人满意。
  二、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中低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也是其竞争力之所在。创新效率是一定时期内各投入要素的产出转化率,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5]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研究创新效率的有效模型,本文采用DEA方法来分析2010年全国及天津市21个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一)评价指标选择
  为研究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本文共选取创新投入指标即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创新产出指标即工业总产值、申请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共6种指标。其中创新投入指标选取研发经费支出用以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用以表明企业致力于研发新产品的经费投入,属于产品创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用以表明企业在工艺创新方面的投入。创新产出方面采用工业产值用以表明企业进行工艺创新等创新活动的效果,专利申请数用以表明企业以专利表现出的技术创新成果,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用以表明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成果。
  (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本文采用DEAP2.1版本利用DEA方法对全国及天津市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其中采用VRS模型结合CCR模型分析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平均规模效率为0.679,天津市平均为0.633。天津市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略低于全国水平,但其文教及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热、电的生产和供应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VRS有效(VRS=1)。
  由表4可以看到,全国中低技术产业中C21与C20两个行业研发强度较低,即技术创新投入相对较少,但却实现了VRS有效,天津C21与C19也均实现了较低的研发强度下的效率较优状态。而天津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研发强度相对较高,但其创新效率却最低,资料显示,该行业研发投入、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均为天津市21个行业中最高,但其高投入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值、专利、新产品等成果,以致其创新效率低下。DEA结果显示,该行业在现有投入下可以通过增加上述三种产出以提高效率。   规模报酬方面,全国及天津市中低技术产业中,除表4中几个VRS有效的行业外,其余行业均为规模报酬递减,VRS有效的行业即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行业现有的投入及产出情况不是企业的最优状态,创新投入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成果。天津部分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说明天津这些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投入充裕,但要达到最佳的创新效率仍要对投入产出进行调整。
  总体来说,我国及天津市2010年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较充裕,创新效率较优,天津有些产业创新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有部分行业面临创新效率低下的难题,需要引起关注。
  三、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及天津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技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阻碍其技术创新的步伐,如,受重视不够、人才不足、与高技术产业联系不紧密及支持不力等。
  (一)相关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相关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够,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从全国看,即使是占比最高的专业设备制造业,2010年这一比重也仅有2.04%,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5%~4%。天津由于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的采盐业较发达,企业较看重研发投入,其研发强度较高,甚至超出了高技术产业;纺织业作为天津支柱产业①之一,研发强度高于全国水平,但总体投入仍然不高(见表1)。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衡量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若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我国中低技术产业2010年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只有0.54%,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而我国有研发活动的中低技术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重也不及30%(见图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早已达到了80%。2008、2009、2010年天津有研发活动的中低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总数比重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较全国总体水平仍有差距(见图1)。
  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倾向。总体上看,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国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重,2003年以前一直徘徊在7%左右,2004年后逐渐上升,到201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42.79%,但与韩国日本相差甚远,如日本企业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是引进技术经费的10倍左右。天津消化吸收费用占引进费用之比常年低于全国水平,只有2005年消化吸收费用占引进费用之比为53.3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38%。可见天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图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是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提高技术能力、加快技术追赶、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而我国企业注重技术引进,轻视消化、吸收环节,使引进的新技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技术创新作用,不利于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
  (二)相关企业创新人才不足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充分发挥了人力成本优势,转移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产业,这种人力成本优势一方面说明我国普通劳动力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低技术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天津科技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资料,我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总数在全世界居于前列,但每万人劳动者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远不及其他国家,我国每万人中有45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其他国家万人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均超过100人,最多的国家为日本,2008年每万人中有133人从事研发活动,我国较之相差甚远。我国2010年研发从业人员构成中,中低技术产业研发人员占研发人员总数的32.28%,高技术产业占67.72%。可见,我国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尤其是在中低技术产业更为突出。
  (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中低技术产业发展升级未形成有效的联系
  在世界各国均呼吁建设知识型社会的今天,高技术产业受到了各国的关注。我国的各项政策和财政支持也均偏向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更大的中低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也没有很好地向中低技术产业渗透。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在自身的发展与升级中,也没有充分重视运用高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消耗。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脱节,是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升级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历次产业革命证明,一个国家产业革命或产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中低技术产业部门对技术创新做出的反应,以及双方结合的密切程度,[6]因此,中低技术产业对高技术的吸收应用问题至关重要。
  (四)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不足
  我国中低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又一制约因素是对其技术创新的支持不足。就天津而言,据《天津市科技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天津中低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833891.5万元,按来源划分,企业资金占95.52%,政府资金占3.16%,境外资金占0.57%。2009年中低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707655.3万元,其中企业资金占98.27%,政府资金占1.17%,境外资金占0.21%。可见,中低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政府对其创新活动的支持较少。
  四、加快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鼓励企业进行渐进式创新,建立健全研发机构
  我国及天津市对中低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有很大差距。要改变这一状况,需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根据中低技术产业实际情况,积极引导进行渐进式技术创新,[7]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对现有工艺、产品进行技术改造。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指导,避免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技术水平引进。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消化、吸收。除此之外,更应该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造血型技术引进机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强度。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可以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消化、吸收、创新,再转移到企业中去,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高度重视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是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所在,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最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资本。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资源开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中低技术产业要进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协调发展,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另一方面,要针对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激励机制。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在“干中学”、“用中学”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针对整个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就至关重要,企业应建立有效评估技术创新的难度、风险、投入产出、成果转化等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评估系统,建立有效激励制度,确保激励公平有效、及时多样。[8]
  (三)用高技术改造中低技术产业
  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历来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在积极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用高技术改造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中低技术产业,既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又可以加快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天津市的支柱产业多为高技术产业,天津市应充分利用其优势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进行紧密联系,促进经济整体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是,对中低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相对较小,特别是项目资金投向科研院所的较多,而投向中小企业的偏少,加之企业本身资金有限、高级人才储备不足,很少有企业有实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创新,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对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9]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科研投入体系,政府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比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要为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断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第二,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实用技术研究,并将其科技成果向中低技术产业转移。政府应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产学研合作的信息,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的有效对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三,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优势,积极组织和推动中低技术产业的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快中低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也能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注释:
  ①天津支柱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业、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业、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工业、国防科技。(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8-15.)
  参考文献:
  [1] Hartmut Hirsch-Kreinsen, David Jacobson. ‘Low-tech’ Industries: Innova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A Summary of a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J]. Critical Studies in Innovation, 2006,(24):3-21.
  [2] 白玲,刁伟涛.我国传统工业如何以技术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社会科学辑刊, 2010,(5):109-112.
  [3] 白玲, 邓玮.科技创新在中低技术产业中为什么同样重要?[J].社会科学战线, 2008,(6):80-85.
  [4] Teis Hansen, Lars Winther. Innov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 between high- and low- tech industries[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11,(18):321-339.
  [5] 张本照, 杨雪.基于改进DEA的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52-57.
  [6] 张红,李燕义. 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11):14-15.
  [7] 陈寿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11,(2):129-131.
  [8] 史广鹏.中钢吉炭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9] 许超.略论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兼评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研究报告[J].山西科技, 201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646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