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朝崔氏家族青州龙兴寺造像活动发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森

  内容摘要:青州龙兴寺造像先后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20世纪全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本文通过对有关金石文献资料的分析考证,钩沉出北朝高门士族崔氏家族在龙兴寺进行造像活动的历史事实。显赫高贵的崔氏家族曾经风云际会于龙兴寺,这从一个视角揭示了龙兴寺造像精美绝伦的内在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这批造像艺术水准的认识。
  关键词:北朝;崔氏家族;青州;龙兴寺;造像活动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036-03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400余尊北魏至北宋时期的窖藏佛教造像。这批造像以其数量之多、历时之久、种类之全、雕刻技艺之精湛、贴金彩绘保存之完好,先后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20世纪全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古代雕刻艺术”[1]、“中华灿烂文明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2]。经过统计,龙兴寺北朝(北魏、东魏、北齐)造像约占总数的95%,是这批造像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形象地展示了在极力倡导佛教精神的北朝时期青州人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向往。北朝时,尤其是东魏、北齐两朝,青州城和北方的晋阳城系仅次于国都邺城的两大重镇,所谓“并州之太原(治晋阳城),青州之齐郡(治青州城),霸业所在,王命是基。”[3]青州这座东方名城里,盘踞着北朝高门士族崔氏家族,青州城在当时堪称崔氏家族的天下①。由于崔氏家族以笃信佛法著称②,促使笔者多年来一直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崔氏家族应该在龙兴寺内进行过大规模的造像活动。
  根据个人留意搜集,计有以下三条金石资料可资说明崔氏家族成员参与了龙兴寺造像活动。
  其一,北魏永安三年(530)崔和、贾淑姿夫妇造像题记。
  勿庸讳言,龙兴寺造像存在着一大遗憾——几乎所有的造像基座都下落不明,致使大量镌刻其上的题记信息不得而知。在400余尊造像中仅保存下来7条题记,其中北魏崔和、贾淑姿夫妇造像题记引起了笔者关注:“大魏永安三年庚戌,五月乙亥朔,十三日丁亥,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崔和、妻贾淑姿倾竭贿玑,敬造石像一躯。原永绝女刑,为佛弟子、居家眷属并及六道,长辞苦海,同获长乐。”[4]这条资料虽然早已公布,但是未见有人予以深究。翻检史籍发现,崔和在《魏书》中有记载:“僧渊从弟和,平昌太守。家巨富,而性吝啬,埋钱数百斛。其母李春思堇,惜钱不买。子轨,字启则,盗钱百万,背和亡走。”[5]前已提及,崔僧渊系青州房崔氏。崔和既为其从弟,则亦属青州房崔氏无疑。他任职的平昌郡在当时为青州属郡③。这样一来,该造像题记便透露出了崔氏家族成员参与龙兴寺造像活动的历史事实。崔和、贾淑姿造像通高54.5厘米,不过是一铺小型造像,竟称“倾竭贿玑”。这一方面是二人在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有意夸大其词;另一方面,似与家财被儿子盗走有关。崔和对生母吝啬不孝,崔轨则盗其钱财逃跑,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还需一提的是,崔和是龙兴寺造像现存7条题记中唯一于正史可证的人物,其结衔“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为《魏书》不载,可补史缺。
  其二,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著录有《东魏崔叔仁等题名残刻》:“……□邱僧玄弼、比邱僧昙真、□邱僧僧传、□人高宝、□人管僧奴……人崔叔仁、□人孙登、□□刘长世。”段松苓考云:题名残刻“在(青州城)西门外居民墙间……崔叔仁……青州人,颍州刺史……此残石当是……叔仁里居与僧俗造像题名也。按此碑亦龙兴寺旧物。”[6]段氏将此题名残刻断为龙兴寺遗物甚是,因为青州城西门一带正是龙兴寺遗址所在地。由《魏书》知,崔叔仁系青州刺史崔休之子,属于清河大房。崔叔仁“性轻侠,重衿期。历通直散骑侍郎、司徒司马、散骑常侍,出为骠骑将军、颍州刺史。以贪污为御史所劾。兴和中,赐死于宅”[5]1527。题名残刻中“人”前缺字当为“邑”。我们知道,从北魏初年起,北方就盛行一种以一族或一村为单位的佛教组织,叫作“义邑”。“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专门从事建寺造像等功德活动。其首领称“邑义主”、“法义主”等,成员称“邑义”、“邑人”等。很明显,崔叔仁即是义邑中的一个邑人。这条金石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崔氏家族成员参与龙兴寺造像活动的事实。
  其三,现立于青州偶园内的北齐武平四年(573)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该碑文记载,龙兴寺在当时被誉为“正东之甲寺”——北齐境内正东方第一流的大寺院。碑文中记有追随青州刺史娄定远在寺内进行造像事宜的青州“治中崔文惠”。可见,北齐时期崔氏家族成员仍在龙兴寺从事造像活动。
  贾淑姿、崔叔仁和崔文惠在龙兴寺的造像活动虽属崔氏家族成员的个人行为,但不可忽视的是,崔氏家族具有阖门崇佛特点。该家族的佛事活动在青州非常活跃。笔者发现,可以表明崔氏家族在青州进行过阖门崇佛活动的坚实证据有二:
  一是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著录的《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这篇造像题名中保留完整姓名的崔氏家族成员计有12人:崔敬叔、崔僧就、崔日提、崔惠叔、崔法护、崔柔伯、崔伏陵、崔僧邻、崔道元、崔承先、崔世殷、崔僧德。这些崔氏家族成员共同题留姓名于广福寺造像上,无疑是崔氏家族阖门崇佛的表现。
  二是现藏青州博物馆的出土于广福寺的《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碑文记述了北齐天保九年(558)崔氏16家30人共同出资敬造宝塔一座的事迹。这30个崔氏家族成员是:崔叔凤、崔麟、崔文起、崔伏援、崔徽业、崔兰、崔提、崔叔宝、崔荣宾、崔暎世、崔法护、崔昙方、崔环、崔老虎、崔远。崔敬元、崔略、崔侯、崔祖文、崔郎环、崔元长、崔波、崔徽祖、崔智彦、崔珍宝、崔均、崔庆宾、崔智休、崔孝穆、崔山岩。这件石碑再次反映了崔氏家族阖门崇佛的历史事实。
  崔氏家族这两次佛事活动的地点均在广福寺。广福寺坐落于青州城南8公里的劈山东麓,据《续高僧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7]《光绪益都县图志》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8]该寺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塔法事活动。由《广弘明集》知,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下令在青州胜福寺[9]等30个州的30座寺院中同时兴建舍利塔,掀起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崇佛浪潮。广福寺能引起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重视而建造舍利塔,说明这确是一座著名寺院。崔氏家族选择在此寺造像建塔,是与该家族的高门士族地位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龙兴寺自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肇建,迄至明洪武元年(1368)被改为城隍庙,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金、元诸朝代,有着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作为青州第一名刹,龙兴寺的规模和影响远在广福寺之上。而且,龙兴寺地处城区,广福寺远在山中。对崔氏家族来说,龙兴寺显然比广福寺有着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更便利的造像条件。
  鉴于北朝高门士族崔氏家族成员贾淑姿、崔叔仁和崔文惠参与了龙兴寺造像活动的历史实情,结合该家族所具有的阖门崇佛造像之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笃信佛法的崔氏家族在青州造像活动中,于龙兴寺这座最为重要的寺院内是不可能无所作为的,应该进行过大规模的家族造像活动。可以认为,龙兴寺那些已失题记的精美造像,必有相当一部分属崔氏家族所造。这样,中国古代煊赫一时的门阀士族和最为精美的佛教造像便在青州龙兴寺内实现了完美结合。崔氏家族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该家族在龙兴寺造像活动中绝不是一般性参与,而是对青州僧俗信众起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北朝龙兴寺造像活动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鸿健.中国最好的古代雕刻艺术——记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A].文艺报,2000-4-8.
  [2]中国文物报记者.青州佛造像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A].中国文物报,2002-10-30.
  [3]李百药.北齐书·文宣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51.
  [4]夏名采,等.青州龙兴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J].文物,2000(5):50-61.
  [5]魏收.魏书·崔玄伯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634.
  [6]段松苓.益都金石记·东魏崔叔仁等题名残刻[M].光绪九年益都县重刊本.
  [7]慧皎,等.历代高僧传·续高僧传·释智能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676.
  [8]法伟堂.光绪益都县图志·营建志[M].光绪三十三年益都县刊本.
  [9]道宣.广弘明集·隋国立舍利塔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4735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