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艳

  [摘要]传统理论认为英语习语是不可分解的,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这就导致其成为最难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大部分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掌握有限,在语言输出中缺乏习语性的表达,在语言输入中无法理解习语的意思。而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认为习语是可分解的,是可以系统学习的。在习语教学中引入这两种理论可以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习语的效率。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习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中的瑰宝,也是英语词汇中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以英语为母语的任每周要说大约三千个比喻和七千个成语。而能否恰当并正确的使用英语习语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是否地道的重要标尺。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习语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掌握部分习语的意思,而且这种掌握也仅限于语言输入,也就是在做阅读或听力的时候能够明白这些习语的意思。但是很少有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例如,中国学生的作文中很少使用比喻、隐喻以及习语,更不用提口语表达。鉴于英语习语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与教学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语言学们已经对习语的特点以及功能的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慢慢分化成了传统语言学观以及认知语言学观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英语习语是死喻,在本质上来说,习语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因此习语的意思有任意性并且无法分析。持有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认为英语习语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其本质是语言性的。然而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习语是可分析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为习语的语义提供了理据,其中概念隐喻又是主要的语义理据。
  一、理论依据
  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在1980年由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来的,并且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细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概念隐喻好比是一座桥梁,将两个领域之间连接起来。一个是始源域,即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另一个是目标域,即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两个领域通过概念隐喻连接在一起,连接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一系列对应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的物去了解抽象的事物,最终达到认知的目的,而这个过程被称作是映射。映射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即始源域的结构会全部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这就是莱考夫提出的不变性原则。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整体映射,不变性原则要求映射过程在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同时要保留始源域的结构(即,意象图式的结构)。例如,如果始源域的意象图式是容器图示,那么容器的内部要映射到目标域的内部,外部映射到目标域的外部,边缘映射到目标域的边缘。同理,在路径图示中,始源域的起点要映射到目标域的起点,终点映射到目标域的终点。换句话说,不变性原则实际上是对映射过程的一种约束。以“生命是一场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为例,在这个比喻中,始源域是“旅程”,目标域是“生命”。始源域“旅程”中的诸种实体、诸种特性、诸种关系都会被映射到目标域“生命”上,因此生命也像旅程一样,有开始有结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以习语“at a crossroads”为例,分析它在这句话中的意思:Facing the high salary job offered by the competitor,John findshimself at a crossroads。“at a crossroads”一般用来表达旅程,当使用这个习语时,它激起了我们与旅程相关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旅行者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而如果选错了方向就可能无法到达他们的最终目标,因此他们只能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并做出最终选择。根据概念隐喻“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可以推理出“生活”使用了我们关于旅程的认知,因此“at a crossroads”这一习语就有以下的含义:人们在一生中会遇到两难的情况,关于工作、生活、爱情等等,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做出选择,而且还要认真思考,因为不同的决定有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二、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在教学中应用
  传统的习语教学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方法不仅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很难长久记住背过的习语,就更不要提对习语的应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在习语教学中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习语。这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本身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习语中隐含的比喻。第二,概念隐喻将抽象的目标域和人们熟悉的的始源域连接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在始源域里学习到的经验引用到目标域里。第三,由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其实一直存在于人的大脑认知中,属于潜意识的范围,而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种理论之后,将会有意识地将它们运用在习语习得中。将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习语习得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教学前测、概念介绍、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学后测试。
  (一)教学前测
  教学前测包括四种题型。第一题是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第二题是猜测习语意思。第三题是翻译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使用习语翻译。最后一题为作文。在正式进行习语教学之前,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习语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在语言输出使用习语,并且为之后的考核阶段提供对比参考材料。
  (二)概念介绍
  由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对所有的学生基本都是完全陌生的理论,因此,在教学开始有必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为下一步的习语教学铺平道路。首先是找出一些对于学生浅显易懂的概念隐喻做例子,并给出与这个概念隐喻有关的习语,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中国学生比较好接受的概念隐喻包括“生活是一场旅行”、“时间就是金钱”、“辩论是场战争”等。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在这一隐喻中,JOURNEY是始源域,LIFE是目的域,基于两者有太多的共同点,具体的概念域“旅行”和抽象的概念域“生活”通过概念隐喻“生活是一场旅行”连接在一起,而始源域的结构也全部映射到了目的域中。这样,原来用在旅行中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来表述生活。例如“I miss the boat”,在旅行中表示我错过了船,根据“生活是一场旅行”这一概念隐喻,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表达用在生活中,表示“错失良机”。经过对这两种理论的详细阐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下一阶段的习语教学。   (三)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
  习语教学的学习资料主要选自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和考威塞斯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不仅是对习语的学习更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想象、思考、猜测习语意思,然后再由老师总结指导。例如:His research results pave the way for other scientists’futher study。首先,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习语“pave the way for”,例如,当你看到这个短语会在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片?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铺路?铺路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当路面状况很差的时候,人们在路面上通行会很困难,而当铺路之后,就会为后来的行人创造方便。而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具体的概念“旅程”映射到抽象的概念“生活”上,在旅程中会经历各种情况,生活中也一样,因此“pave the way for”也可以用到“生活”的领域里,指“为……铺平道路,为……创造条件”。通过启发以及详细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实体对应关系掌握习语的意义。
  (四)学后测试
  为了考核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长久的记忆习语、是否能让习语学习更具系统性、是否促进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最终考核分为学后一周测试以及学后两周测试。学后一周测试为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习语选自教学材料,这是为了考核这种习语教学是否能帮助学生长期记忆所学过的习语。学后两周测试内容为猜测习语意思以及作文,其中第一题选的习语学生并没有见过,但是这些习语均隶属于习语教学中涉及的概念隐喻。由于隶属于同一概念隐喻下的习语非常多,这样之前杂乱无章的习语就具有系统性,学生理解消化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之后,应该能够理解其它相关的习语的意思。第二题作文选的话题和教学内容相关,涉及到生活、爱情等,由于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一直被诟病表达枯燥无味,此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并且在学习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后,学生应该会在表达中加入大量比喻性的表达。最后教师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对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进行有效评估。
  三、总结
  基于概念隐喻以及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让曾经枯燥机械的习语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极高。其次,由于概念隐喻将统一范畴内的习语系统的聚集在一起,让习语的学习具有系统性,学生可以摆脱以往逐个学习习语的困境。在掌握了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以后,学生在日常语言输出中会有意识的使用习语,以及习语性表达,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地道。最后,由于习语只是词汇中的一部分,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也可以应用到整体词汇教学中,尤其是词汇的比喻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7371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