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凤友 白玉荣

  摘 要: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了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以深厚的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可见,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生机,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法律道德素质。教师的法律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法律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法制观念、道德修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稳定的特征。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具体做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学生。教育理念素质。教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文化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专业知识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尤其要突出专业技能知识,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人文科学知识素质。“所谓人文素质,即人在后天通过积累人文科学知识而形成的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它是教师诸多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是否优秀。自然科学知识素质。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自觉学习科普知识,掌握简单的、常识性的科普内容,尤其是与所教学科或与所教学生有密切关联的科普知识。
  3. 能力素质学习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努力做到知识面广博、专业知识精深、一专多能。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对学生的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这些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更是如此。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要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教学技术,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并且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利用信息,合理选择教法,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备科学性、前瞻性。 科学研究能力。教师注重积累总结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理性思考,不断地进行学术提炼,必然会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为教育教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能力。教师的改革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能力是教师首要必备、不可或缺的能力。
  4. 身心素质。身体素质。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精气神十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洪亮的声音等。心理素质。教师的心里要健康,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用积极向善的眼光看待事物,关爱他人,关心学生的心里健康,使其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 外在素质。教师的外在素质即个人形象,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力,它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礼貌博学的谈吐、大方得体的着装和整洁的仪容仪表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教育,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与提升。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1.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
  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每个教师都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高职教育事业,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做人的楷模,在他人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靠教师自觉修养的内动力外,院校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凭借外动力起到催化作用,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3. 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知识老化,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教师自身要主动学习,如多参加本行业组织的各种会议、学术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生产上需要的最新实用技术进行研究,既要掌握本地区的生产状况,又要了解国内外的经验和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院校要有整体规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要围绕学生的“职业”、学生的“技能”展开,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即在教学上是教育家,在业务上是多面手,一专多能。为此,教师应经常深入到所教学生或所教学科要面向的单位、岗位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包括顶岗工作,以便熟悉所有实践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现场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亲身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承载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特殊使命,教师的健康心理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拥有乐观进取的处事态度,用积极向善的眼光看待事物,主动关心他人,建立有理想、有情感、乐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6. 加强创新精神。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上;要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书本质疑,敢于同专家争论,敢于与教师对话。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要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跑人。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院校也要为教师创设创新环境,组织创新性学习,积极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性越来越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切,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实现了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才能从容应对新的挑战,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白鸽,高彻.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7.8.
  
  (冯凤友:高级讲师,研究生,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白玉荣: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与语文学科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