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彦

  摘 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等译法是最常见翻译技巧。但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源语言中的一些习语和谚语无法在其目标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法,因此就出现了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产生的诸多因素,而后提出了减少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文化缺失 策略
  
  一、引言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别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并给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障碍。而翻译作为这种交流的桥梁,它不仅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和语言活动,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2。但译者往往因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的认知能力欠缺,所以不能运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译文与原文表达效果的等效。因此,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识别力对弥补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和进行成功的交流是极为必要的。
  
  二、 英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著名翻译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3。由此可见,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是凸显,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域文化差异
  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英语的发祥地位置来看,英国地处大西洋上的不列颠群岛上,蜿蜒的海岸线为发展航海业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生活中人们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它的文化与海洋密切相关,由此在英语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词汇。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一直生活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生活中与土地关系甚为密切。由此也就产生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语言差异。如要表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中常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而汉语中却说“挥金如土”。显然,地域特征差异使得两者虽表示同一语义,却出现了不对等的表达法。
  2.2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和体现。英汉习俗之间的差异在庆祝节日和对待动物的方式上表现尤为明显。在对待节日方面,中国人喜欢庆祝节日时能与家人团聚,如远在异国他乡,便会产生思乡之情,如在春节和中秋节;而在西方,在节日时家人团聚的意识就显得单薄,因为西方人爱好单独行动。再者,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动物的看法差异较大。在西方,人们非常喜爱狗,把它们视之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作为宠物饲养,因此就有“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高兴)”,以及 “top dog(优胜者)”等习语来比喻人的行为,多含有褒义。相反,在东方,狗长期以来的作用就是开门的,守护主人的,人们用“看门狗”、“走狗”,“走狗”来描述人们的行为,多含有贬义。再者,中国人常把自己比作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因为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怪兽,是灾难和厄运的象征。
  2.3日常用语表达差异
  在国际事务交流中和社交礼节上,有时因忽视了日常用语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及其间的差异而造成误解或交流失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日常用语的差异主要是指问候语与称呼的差异。
  2.31 问候语
  在英美一些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相互间打招呼问候与我国的习惯差异明显。“Hi”、“Hello”是英美人见面问候语,如果用中式的“吃了没?”或“去哪里?”之类的话来问候的话,外国人会以为你关心他的吃饭或去处的问题,会信以为真你要请吃饭或想知道他去何处。另外,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 “Please”,认为没有必要,甚至会感到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对自己的感激,认为是不必说出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没用问候语,就表示对别人的不礼貌或鄙视。
  2.32 称呼
  在英国,晚辈人称呼长辈或上司时,要在姓氏前加诸如“Mr.、Mrs.、Miss、Prof 、Dr等称呼;而在汉语中,“李经理、王先生、刘女士、张老师”等词常与姓氏连用,但在英语中却不能对等地译为“Director Li、Wang Sir,Madam Liu,Teacher Zhang”,而应按照英语习惯应用Mr.、Mrs.、Miss 与姓(名) 连用来表示礼貌或尊敬。
  2.4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精神依托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因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宗教信仰上的不同,由此产生了许多与宗教相关的词汇。中国人信仰道教和佛教,诸如“玉帝”、“ 菩萨”这些概念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是不存在的。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信奉上帝(God)。故而在乞求保佑时,中国人用“菩萨保佑”或“老天保佑”,西方人却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可见,只有充分意识到和理解宗教信仰的差异,才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语义。
  
  三、应对文化缺失现象策略
  
  根据以上对英汉文化主要差异的分析,译者可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参照,并采取不同的弥补策略。
  3.1. 强化课堂教学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对教学相关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然后可在授课时进行借助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现代化辅助手段进行讲解。如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 4Section A的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之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象征除美国文化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象征物,如象征中国、埃及、法国、印度等国的有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象征差异。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课题教学,同时也达到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鉴赏能力的效果,并可减少或避免学生翻译失误。
  3.2. 充分利用英语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仅依靠课堂教学来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英语第二课堂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第二堂课中,学生可以用来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如查看电子图书、Internet冲浪、听英文歌曲,观看英美电影、电视等,或开讲座、英美文化学术报告等。通过这些渠道,尤其是对有关英美视频材料的赏析,不仅可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和欣赏,还使学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英语母语的人们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和非交际方式,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赏析能力。
  3.3. 增加对中英思想理念的比较教学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由此可见,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基础上,只有上升到比较、辨析的高度,才能真正地做到在翻译中的准确度和适宜性。对文化的对比教学主要应重视对中西文化中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比较研究。西方人倡导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观念。如《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宾逊,表现了他的个人奋斗、拼搏和冒险主义精神。这些意识多表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及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人称的“we”和“I”,突出和强调自我。而中国人在言行举止中讲究“温、良、恭、俭、让”。如称呼自己为“鄙人”、“在下”等,表示谦让,称对方“贵……”,如“贵方、贵公司”等,以示礼貌和尊重。
  3.4 强化英语口语训练,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可以为顺利进行外事和日常交流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和熟悉英语口语的正确表达。训练方式可角色进行日常会话,或作值日报告,英文影片剪辑配音、英语小品表演,以此起到激发学生英语交流兴趣、淡化汉语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及正确处理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效果。
  
  四、结语
  
  总之,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翻译的不对等性具有普遍性。因此,只有了解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因素,才能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将源语言用目标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8(2):78-82
  [2]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
  [3] 朱光潜.谈翻译[M]. 北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365
  [4]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谈[A].翻译研究论文集[ C ] . 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张海彦 陕西 汉中 723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