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25周年 细说练太极拳要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祝大彤

  2003年是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5周年。我们要隆重纪念这一光辉的题词,拿什么纪念老人家对太极拳的关爱呢?笔者认为,深研太极拳是最好的纪念。
   传统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等诸多流派,练法各不同,拳理只有一个。正如京剧有梅、尚(小良)、程(砚秋)、荀(慧生)等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可见不管哪派传统太极拳,必宗阴阳。阴阳是太极拳之灵魂、核心,为太极拳之根本。可惜,当今练太极拳动无阴阳者大有人在。阴阳是虚实,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无阴阳,静无虚实,练的还是太极拳吗?
   练拳之“病”
   目前,练太极拳者形形色色,但遵道而修者并不多,而练拳者之“病”却不少见。有悖于拳理拳法的习练,先贤大师称之为“病”,并有论述。诸如身形上有三大病:缺陷、凸凹、断续,手法上有四大病:顶、偏、丢、抗。王宗岳有“双重之病”之论,陈鑫亦指出各种行拳弊病,如抽、拔、遮、架、斩、搂、搓、挂、离、拨、推、排、挡、挺、霸、腾、 、直、实、钩、挑、 、抵、滚,还有猛撞、躲闪、偷打、心贪等36病手。陈照奎大师总结出练拳50病,将双重、跪膝列入其中。当然从不规范的练拳者身上还可以找出诸多“病态”,而在拳场中,双重和跪膝现象是最常见的,甚至有的老拳家亦犯此病。
   笔者有幸领教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诸位太极大师的高超拳艺。崔毅士大师坐着发放弟子,汪永泉大师双手轻灵,挨着何处何处空,令人脚下飘浮而起。与吴图南、杨禹廷二位大师接手时,空松得令人喘气困难。大师们要我们后学练拳时,注意身子和手上不要出力,出力是病,一动就是毛病。挂力为病,不如不练;不挂力是轻灵,轻灵则身上不僵。挂力是僵,何必僵着身子带病习练呢?因此练太极拳要认真理解,一定要循规、遵道而修,否则将空耗精力,一事无成。
   遵道而修
   修炼太极拳,阴阳是根本,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松空、虚实、动静开合、举动轻灵、松肩垂肘、松空腰胯、展指舒腕、空手轻扶、脚平松趾、以意行功、安舒中正、不用劲力、手脚结合、上下相随、内外六合、溜臀裹裆、虚实渐变等。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之瑰宝,要在拳理拳法的规范下,动分阴阳,举动轻灵,用意行拳,不能用劲力行功,否则难以功成,练拳十年二十载也找不到感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清静为天下正。”又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意思是,有些人放着大道不走,专爱走小道找捷径。太极拳是严谨科学的拳种,并无捷径好走。王宗岳也指出:“斯技旁门甚多。”有的习拳者,入门时便练错了,结果一错再错,拳没练成,弄一身“太极病”。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贪多求快、玩花架子,而要一招一式,静静地习练,“静胜躁”。动遵太极拳理,在阴阳变动中,将松空、虚实、举动轻灵等要领溶在拳式之中,久之,身上退去本力,太极功夫渐渐上身。单操、站桩仅仅是辅助功法,因为太极拳套路循弧线运动,单操和桩功里没有弧线,难以功成。
   动分阴阳
   人体本是太极之体,故拳之根本是阴阳变化。盘拳首要在阴阳变化中,舍此别无出路。关于阴阳,各流派解释不同,有人认为,屈为阴,伸为阳;退为阴,进为阳。也有人认为,静为阴,动为阳;实为阴、虚为阳。笔者认为,对待阴阳不能单从拳形而论,应以内功变化为准,如“阴阳相济”就不能简单的以屈伸论阴阳。
   阴阳又如何定论呢?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中定论如下:阳为有、为显、为合、为实……阴为隐、为开、为虚、为松、为柔、为空、为无。在行拳习练中,阴阳处于比较平衡的态势,拳论云:“变转虚实须留意。”如此训练,久则阴阳变转运行自如,功夫自然显现。
   上下相随
   明白阴阳变化,遵拳理修炼太极拳,当属中乘功夫。正如拳论《打手歌》中所言:“上下相随人难进。”杨禹廷大师将“上下相随”称为“手脚结合”,易懂好记。“手脚结合”看似容易,实则精深。笔者在多年修炼中,欲解决“手脚结合”,摸索出一套易学易练的功法,即“手脚互引法”。欲“手脚互引”,首要明白阴阳变转,具体方法如下:在阴阳变转、阴阳起止点熟练后,操作手脚互引要方便得多。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阴动的止点是阳动的起点。这种手脚互引,是在刹那间完成的。
   手脚互引拳法,在推手、技击方面有何实用价值呢?有经验的练家有“丹田发力”和“夹脊发劲”的说法,但这两种发力法并不是上乘功法。因为丹田和夹脊之力来源于自己,自身发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如遇到功夫高深的大师,丹田、夹脊力会大打折扣。而上下相随的手脚结合所产生的力,是无穷尽且难以阻挡的。《打手歌》云:“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上下相随是修大道,是练家的必修课,是通向上乘功法在身上自然显现的太极功夫。
   立柱重心
   从传统太极拳大师晚年的拳照中可以看到,吴式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吴英华、马岳梁以及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等几位大师的推手步幅都不大,仅一肩宽。从这种步幅,阴阳变转灵活。而杨禹廷大师提出科学的立柱式身形,即单腿重心拳法。
   立柱式重心,是重心脚、尾闾、头顶在一条线上,运用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等八门五步方位,十分自如灵活,站住中定,照顾四面八方,是上乘身形,与对方较技,可立于不败之地。前文笔者也着重强调,双重有悖拳理拳法,双重为病。陈照奎先生认为双重、跪膝为病,他大声疾呼,身体力行,改变传统拳法中的不合理练法。
   立柱式单腿重心是科学的拳法,符合先贤“其根在脚”、“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拳论。如果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都能体验到单腿重心之真谛,提升太极拳整体水平的时日不会太久远。关于立柱式身形单腿重心,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中有详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29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