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滴血知健康――超高倍显检测技术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你听说过“一滴血”检测作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吗?简单地说,就是“一滴血”能查病。若非亲眼所见,怎么琢磨都会觉得有点玄乎。听了我们的疑惑,上海南亚医院健康检测中心主任杨长虹沉静地笑笑说“来试一次!”
  只需从右手小拇指取末梢血2滴,依次涂在两张玻璃片上――一张用于活体形态学检测(第1滴血),另一张则用于凝固相检测(第2滴血,玻片连续接触血滴得到6个分开的血滴印,待其晾干即为干血片)。医生在一台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你自己则可以在旁边的大屏幕显示器上边看相应的图像,边听医生的讲解:红细胞的活力很强,说明你的精力旺盛;血黏度偏高,有不少异源性斑块,说明脂肪代谢差,是否饮食油腻,有无高血压、中风等家族史;网状结构断裂,你最近是不是比较劳累;红细胞有些柠檬样变,维生素C带变窄,说明你缺乏维生素B、C;发现多个结晶体,这说明你是个结石体质的人,你的肾或胆囊有结石?胃部有明显损伤迹象,你是不是有胃炎?颈、腰椎提示有退行性病变......十几分钟后,一份反映全身健康状况信息的报告出来了,与受检者本人的身体现状一一契合,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这就是超高倍显微检测系统,也称多功能显微诊断仪。受检者静态、动态的图像资料都存储在多媒体计算机里,如果病人有特殊需要,不但可以得到病变反应的图片,还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呢......
  为什么“一滴血”里能看到这么多的信息?它的根据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自由基理论的奠基人Robert W.Bradford教授在医学界推出了第一台“布氏显微镜”,其放大倍率达15 000倍(目前,国内使用的高倍显微镜,其放大倍率可达30 000倍,可分辨0.15微米的细胞结构),这是超高倍显微检测技术的起源。
  Robert W.Bradford教授的自由基理论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氧化过程,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由基。正常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氧自由基是某些生理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病理情况下,氧自由基会大量产生,氧自由基生成及清除的动态平衡出现失调,血液内活性氧毒性物(ROTS)就会增多,最终导致对机体细胞的损害而致病。而根据全息胚理论,机体的某一部分是整个机体的缩影,贮藏着机体的所有信息。血液作为信息元载体,血液在形成点滴时,信息则以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在血液中。Robert W.Bradford教授经过多年研究,从数万例检验中得到验证,使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自由基足迹(ROTS斑块的有无及其位置)来判断疾病、疾病的位置和程度成为可能。
  “一滴血”检测技术正是结合了氧化学理论和全息胚理论,同时吸收了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方面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通过超高倍细胞水平的形态学观察检测体内微生态变化,分析体内氧化过程、激素、酶和其他生化过程,可在十几分钟内捕捉人体病理、生理变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并以此结合临床对多种疾病做出评估或提示,特别对提示微循环障碍、血栓前状态、肿瘤、血细胞形态异常等的病理、生理环节,更有其重要意义,从而评估人体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血液形态学检查分为活体形态学检测和凝固相检测两部分。
  活体形态学检测:可以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纤维丝、白细胞(粒细胞系列、淋巴细胞系列、单核细胞系列)、异源性斑块、胆固醇晶体、乳糜微粒以及支原体、霉菌等有形成分。
  凝固相检测:通过观察凝固相血片中呈现的,全身系统新陈代谢失调应激状态而产生的ROTS块、网状结构等,根据其大小、形态、分布及其内含物,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及多种疾病作出诊断提示及评估。如肺结核、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过敏体质、哮喘、白内障、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胃溃疡、寄生虫或细菌病毒感染、大量出血、糖尿病、外伤、乳腺疾病、肠道功能紊乱、硬化症等疾病的诊断提示,以及化疗、放疗的评估。
  “一滴血”检测技术,由于是病原体及细胞形态学的直接观察,避免了以往传统标本染色、冲洗造成的有效成分的丢失、漏检,弥补了靠生化方法推测引起的人为误差的可能。

  杨长虹主任介绍说,“一滴血”检测是目前发现亚健康和疾病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该系统已被作为亚健康检测的主要方法,有“预警器”和“保护神”的美誉。
  (杨长虹主任每周一~五,在上海市张虹路123号南亚医院有专科门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771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