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发性肝癌16排螺旋CT增强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 流速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继龙等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16排螺旋CT增强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以及流速的关系。方法:对于平扫肝脏单发占位性病变的不同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流速作对比增强扫描,提取72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并对照当时增强扫描时的剂量、流速记录,与16排CT增强影像学表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剂量为60~75ml,流速2.5ml/秒时,原发性肝癌多呈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逐渐变为低密度;在对比剂剂量为80~90ml,流速2.5ml/秒时,原发性肝癌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往往亦呈不均匀增强,影像学特点不典型,与肝血管瘤不易鉴别;而当对比剂剂量低于60ml时,则增强特征不明显,诊断意义不大(72例病例未包含)。结论:原发性肝癌16排螺旋CT增强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流速相关。
  关键词 癌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63
   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在我国是居第三位的肿瘤,每年患者达11万之多,预后甚差[1],螺旋CT强化方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然而由于CT对比剂的剂量、流速选择对影像学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对比剂的剂量、流速选择不当,将导致更多不典型影像学特点,从而造成不确定性诊断和误诊较多。
   为了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影像学特点与对比剂剂量、流速的关系,笔者在行肝单发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时,在流速固定的情况下,在考虑到患者的体重、循环状态之外,适当增加和减少剂量,观察病变强化特点,旨在认识原发性肝癌强化不典型表现可能部分与对比剂剂量、流速相关。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经超声或CT平扫时发现为肝脏单发类圆形病变的病例实行CT增强扫描,为了便于研究,在增强时,所有患者保持2.5ml/秒的注射速度不变,随机抽取患者,在标准剂量基础上(参考患者的体重、循环状态),部分患者适量增加对比剂剂量(80ml以上),部分适量减少对比剂剂量(60ml以下),作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后期随访,选取72例经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36~81岁,平均52岁。
   方法:CT检查均使用GE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机,美国ACIST E-Z-EM双筒高压注射器,使用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ml)。常规准备后,先行平扫,然后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60、180秒,必要时追加延迟扫描。扫描类型为螺旋,扫描时间为0.8秒,探测器开放排数为16排,层厚5mm,螺距1.75:1,床速35mm;对比剂经肘前静脉团注给药,注射速度2.5ml/秒,剂量依标准适当增减,最后推注10ml生理盐水,将采集图像减薄为1.25mm并重建图像进行分析。
  图1 肝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其中肝右叶病变中心区见斑片状更低密度影
  图2 动脉期显示肝右叶病变边缘呈不完整环形强化,内见条索状明显强化影
  图3动脉期肝内另一低密度影(↑)亦呈边缘结节样强化,肝左叶外缘结节呈轻度环形强化
  图4 门脉期显示肝右叶病变其强化逐渐向中心推进,强化部分接近于同期肝实质,同时主动脉内仍有较高浓度对比剂
  结果
   平扫时上述病例均单发,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长径2.3~9.2cm,内部密度均匀者39例,中心为更低密度者33例,位于肝左叶27例,肝右叶45例,1例伴发2个血管瘤,6例伴发肝囊肿。
   动脉期为等密度或高密度,门脉期密度逐渐减低,边界趋向清晰45例,动脉期病灶呈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逐渐向中心推进者18例。动脉期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者9例,其中2例出现肿瘤血管(走向不规则,管腔大小不规则的肝动脉伸入病灶内)[3]。
  图5延迟3分钟扫描,肝右叶病变其强化部分较同期肝实质密度减低,中心见不规则无强化区
  图6 延迟3分钟扫描,肝内另一低密度影(↑)密度接近于同期肝实质,肝左叶外缘结节环形强化较门脉期明显,后经上级医院证实肝右叶病变为原发性肝癌,余病变为肝血管瘤。
  
  图7 6个月后复查,肝右叶病变明显增大,内斑片状高密度影系介入栓塞治疗后碘油沉积,同时同层面胸椎出现转移瘤。
  病灶强化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流速的关系,45例动脉期为等密度或高密度,门脉期密度逐渐减低的病例,其对比剂的剂量均为60~75ml,而27例在门脉期仍明显强化,甚至延迟扫描亦强化明显者对比剂剂量均>80ml。
   典型病例:患者,男,60岁,无自觉症状,自述有多发肝血管瘤病史,多年经超声监测无明显变化,近期发现肝右叶病变增大。CT平扫情况,结果见图1~7。
  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CT分型[3]:动脉供血型(动脉期病灶强化或出现肿瘤血管)、门静脉供血型(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脉期病灶强化)、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动脉期病灶强化,门脉期病灶CT值不降低,呈等或高密度)、少血供型(动脉期和门脉期均呈低密度)。本组所选病例未按其分型归类,但充分考虑到所选72例病例中应该包含上述多种供血类型的病灶,部分病例所呈现的CT图像特点应该是不同血供的病灶强化表现[4]。
   原发性肝细胞癌16排螺旋CT增强特点与对比剂的剂量、流速的相关性:早期慢速CT扫描机多采用手推法静脉推注对比剂,目的是确保相对连续的,尽管不是最大的血液水平。随着螺旋CT的普及,特别是多层螺旋CT机的应用,允许在单次屏气期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加之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可以通过准确控制增强的峰值、时间和持续时间来获取感兴趣区的的最佳效果。然而由于多层面螺旋CT档次不同,导致其扫描和重建影像的时间不同,故所需的对比剂剂量和注射速度亦不同。基层医院多由于在近几年才引进多层面螺旋CT,增强扫描参数和对比剂的剂量、流速多参考上级医院。由于上级医院设备更先进(多是64排以上机型),扫描速度更快,对于他们来说应用成熟有效的增强技术搬到下级医院(多是16排以下机型)却不一定适宜。笔者在工作当中发现,应用16排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之后,对于肝脏单发病变特别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不典型征象明显增多,与血管瘤及其他病变鉴别困难。经过仔细分析,在充分考虑到不同血供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有着不同的强化特点[4],其强化特征主要与病变本身的病理变化有关的基础上,并在确认CT扫描参数无误的情况下,考虑可能还与对比剂的剂量、流速相关。
   当对比剂剂量为85ml时,以2.5ml/秒的速度注射,完成注射需要34秒以上,而动脉期延迟时间30秒,即如果注射剂量为85ml时,动脉期扫描完成后对比剂仍在注入,导致门脉期时动脉内仍有较大浓度对比剂,动脉、门静脉双重显影,从而使得原发性肝细胞癌(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强化特点不典型,甚至在延迟扫描时仍有较明显强化,部分类似血管瘤表现,造成诊断上的困难。而当选择对比剂剂量为70ml时,仍以2.5ml/秒的速度注射,注射完成需要28秒,正好接近于动脉期扫描完成时间。也就是说动脉期扫描之后再无对比剂注入,至门脉期扫描时动脉内已几无对比剂,只是单纯门脉显影,此时动脉供血型肝细胞癌因密度迅速减低较易诊断,至于门静脉供血型、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肝细胞癌则通过延迟扫描加以鉴别,延迟扫描时因对比剂总体注射剂量减少,二次强化效果明显减弱,故在70ml剂量延迟扫描时肝细胞癌多呈低密度。如此,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总之,由于肝细胞癌的CT表现呈现多样化[5],快进快出是肝癌的典型征象,此外还有周围强化征象、假包膜征象、渐进性强化、延迟时呈等密度征象[6],诊断时对于肝脏单发类圆形病变的强化特点,不光要考虑肿瘤的供血类型,还要对一些不典型征象要考虑到诸如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对比剂的剂量、流速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表现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余顺章.肝癌流行病学与预防[M].//:汤钊猷,余业勤.原发性肝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86-112.
  2 黄伟鹏,陈洁容,许建生,等.螺旋CT强化方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50-52.
  3 黄娟,周翔平,刘荣波,等.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11:753-756.
  4 姚红霞,张国富,李新民.肝细胞癌CT强化类型与病理、MVD、VEGF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4:516-519.
  5 赵红,蔡祖龙.肝的恶性肿瘤[M].//: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48-454.
  6 张劲松,杨勇,魏梦绮,等.肝脏单发不典型强化病灶的CT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1:66-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010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