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一种职业叫妈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慧芳

  《老大的幸福》中,范伟用“养生”法治好了“儿子”乐乐的自闭症。而在生活中,一位留守女孩因缺失母爱,也出现了自闭倾向,她的妈妈决定用“魔法石”将女儿带出孤独的星星世界……
  
  近日,由刘慧芳和女儿张宁馨携手出版的图书《有一种职业叫妈妈》即将上市。这是母女俩用手指作画,共同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手印四格漫画图书。歌坛天后王菲、毛阿敏分别题词,联袂推荐。消息一经公布,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期待已久,想早日看到书中有趣的母女故事。
  不为人知的是,刘慧芳和丈夫曾因忙于工作两年远离女儿,导致张宁馨因缺乏父母之爱,患上了轻微“自闭症”。情急之下,刘慧芳辞去工作,开始拯救留守女儿……
  
  母亲心痛:女儿“自闭”了
  
  2006年阳春三月的一天,妈妈对3岁的女儿说:“宝贝,妈妈要和爸爸一起到上海工作,等我们在那儿安顿好了,就把你接过去。”这一天,母女俩第一次分别。而这一别,长达两年。
  这位母亲就是我。
  我叫刘慧芳,1978年出生在湖北黄石。2000年春天,我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东楚晚报》工作。同年,我与同事张斌相识相恋,2002年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03年10月29日晚11时13分,我的女儿降生了。我给女儿取名为张宁馨,释义为“上帝赐予的天使”。女儿很聪明,不到3岁就会背唐诗、唱英语儿歌,甚至自己作词作曲唱歌谣。
  2005年冬天,老公接受一家财经媒体邀请,远赴上海做副总编。半年后,他打来电话,想让我也到上海工作。我很犹豫,女儿怎么办?就在我犹豫之时,婆婆解围,说可以把女儿留给她,正好老公的弟弟家也有个孩子,两人可以一起玩。
  第二天,我把女儿送到了婆婆家,趁她玩耍时,偷偷地溜走了。
  坐在长途客车上,已是深夜了。手机响了,婆婆说,我走后,女儿没看到妈妈,哭了一天,实在没辙,只好给我打手机。手机里传来女儿断断续续的哭声:“妈妈,我要妈妈……”女儿的嗓子已经哑了,还是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
  我的眼眶被打湿了,隔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给她唱着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小宝宝睡梦中,微微地露出笑容……”直到女儿入睡,我才挂了电话。
  这时车厢非常安静,几个原本已躺下睡觉的旅客都起身转向我,盯着我看。我擦干脸上的泪水,很不好意思地向他们道歉,却发现有几位大姐也在抹眼泪,她们都是到上海打工的。这时我才知道,我给宝贝唱的催眠曲成了催泪弹,整个车厢下了一场相思雨。
  我到上海一家传媒集团的面试很顺利,成为某杂志的执行主编,可我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和女儿打电话成了我每周的必修课,一次通完电话后,我写下了这样一首歌《妈妈几时回家―谨以此歌献给5800万留守儿童》:妈妈,妈妈,你几时回家/我不敢回答/我怎能欺骗小小的她/打工的爸妈远在天涯/蜷在出租屋的沙发/电话没挂下/声音已经沙哑/妈妈为什么还不回家/难道是娃娃不听话/幼儿园老师长得不像妈妈/我要用奖励的大红花/换个大南瓜/让灰姑娘驾着它/一起去找妈妈……
  2007年秋季开学时,女儿的班主任给我发来短信:“张宁馨上课时常常望着天花板发呆,让她回答问题,她老是不吭声。”我一愣,怎么回事?女儿不是一向很活泼吗?我打电话和婆婆聊了很久。原来,自从我们离开后,女儿就像变了一个人。“奶奶,我想妈妈!”她把我给她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水晶雕像从三楼扔下来,摔得粉碎,同时破碎的还有我们一家三口团圆的上海梦。“我不喜欢上海,妈妈为什么不能回来呢?”
  每一次家长会,她都执意要搬个小板凳放在身边,不允许奶奶坐,她要把这个空板凳留给妈妈。她躲在角落里,木木地望着同学和爸爸妈妈说说笑笑。
  每一次做作业,她都会问奶奶:“我做完作业,妈妈会回来吗?”开始婆婆哄着她,她信以为真。可是,一次次失落后,女儿变了,她越来越自闭,在学校望着书本发呆;回到家里,躲在衣柜里、桌子底下,害怕被人找到;连我们打来电话,她也不爱接。她越来越安静,像个小木偶一样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站立、坐下、走路的动作,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任何事情也无法吸引她。
  绝望的我在那一刻爆发了,我和老公狠狠地吵了一架。“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幸福又是什么?”其实我知道,幸福很简单,就是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可是,上海的楼再高,我们买不了一间房;上海的灯再炫,却照不亮我们回家的路。
  
  让“星星的孩子”走出自闭
  
  2008年春节,我们从上海回来。我推开大门,大叫着“馨儿宝贝,妈妈回来了”,女儿并没有像预想那样飞奔过来。她一声不吭,身体蜷缩在桌子底下,看到我没有欣喜,却是惊恐的。我把她拽出来,她却死死地抱着桌脚,我蹲下来久久地抱着她,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一遍遍地说“别怕,妈妈回来了,再也不会离开你了”。女儿缩在我的怀里,却一直偷望着奶奶。
  那段时间,即使我付出再多,她都不愿意接近我,而像抓救命稻草一样粘着奶奶。她学会了察言观色,说话小心翼翼。
  再次回到上海,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职。在和老公一番长谈后,我们决定举家迁回湖北。
  2008年3月,我们离开了上海,老公进入武汉的一家媒体。很快,单位分了职工宿舍,我第一件事就是把女儿接到身边。可是,她不合群,从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时我们喊她,她都不答应。她喜欢在家里折纸飞机,一折就是一堆。带她上街,一听见汽车或电钻声音就使劲儿捂着耳朵或者跑开。担忧之下,我跑到武汉中南医院咨询专家,一位专家诊断后说:“孩子有自闭症倾向。”那一刻,我蒙了,我知道自闭儿是一群星星的孩子,他们很少会笑,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就像天空中孤独闪烁的星星,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专家告诉我,女儿的病情不严重,只要不断纠正她的生活习惯并给予更多的关爱,病情就会慢慢好转。是啊,心病还需心药医,父母就是她最好的药引,我相信爱能改变一切。
  我在博客上写了篇诗歌《星星的孩子》:你说什么我听不见/你不在我的视线/我的天空是那天花板/等着爸爸妈妈出现……这首诗歌引起了很多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共鸣,他们纷纷留言,述说着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我给女儿在武汉樱花双语幼儿园报了名。第一天上学,老师反映,女儿不合群,一问三不知。女儿回家后仍不开口说话,我给她买了一个会发音的布娃娃,一碰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并会亲切地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等简单的问候。听到布娃娃“咯咯”的笑声,女儿小脸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信念。
  为帮女儿克服不合群,我狠下心来让她每天一个人上学。早上,送她下楼后,我就躲在她身后,偷偷地观察她,也时刻留心着来往的车辆。起先,女儿的神色是无助的,总是回过头来张望。慢慢地,没指望了,她只好一个人往学校的方向走着,在路上总会碰到同学,家长便问:“谁送你上学,你怎么一个人?”女儿只看了对方一眼,并不说话。
  虽然她不与人沟通,但能迈出第一步,我已经很高兴了。
  每天放学后,我还带她到广场上找玩伴,我们在广场上开起了童话剧场。起初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参与,我就想了一个点子,给每个小朋友分配角色,比如说《喜羊羊与灰太狼》,男孩就演喜羊羊,女生就演美羊羊,邀请家长来演灰太狼。
  或许是受小伙伴们的影响,女儿渐渐紧缩的心有些舒缓了。
  为了让女儿找到自信,我会在家给她讲清故事大意,并陪她去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慢慢地,女儿大方起来,每次演出,她都扮演美羊羊。老公欣喜地问她为什么要演美羊羊,女儿刚开始还爱答不理,后来就说:“美羊羊聪明又漂亮,爸爸是羊村长。”

  女儿有了分工意识和责任感,这让我和老公特别欣慰。
  就这样,女儿越来越合群,无论在学校还是广场,她都笑靥如花。可唯一不好的是,她还是怕和陌生人说话。一次带女儿买菜,旁边一家快餐厅正开业,派发人员正在发广告。我灵机一动,对领班说,想让女儿免费帮他们发传单。领班笑着说:“这么小的朋友发传单行吗?”我说服领班给了我们一叠传单,拉着女儿让她观察派发员的举动。然后,让她学习发送。可女儿愣是不敢开口,我只好给她做了几次示范,每次都抓着女儿的手递给别人传单,提醒她说“谢谢”。那一天,虽然没有发出去几张,但她已经开始主动跟陌生人说话了。
  女儿第一次“打工”效果显著,我开始筹划着让她更深入地接触社会。到了周末,我和女儿买来报纸,然后用推车推到博物馆一带,这里人流密集。眼见大家开始慢慢靠拢,我对女儿说:“馨儿妹妹,记得妈妈教你的卖报歌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唱歌的声音大吧!”
  接下来我们开始手舞足蹈地表演:“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人群一下子围上来了,一位大婶考女儿,让她在报纸上找认识的字。“这两个字我认识,张,我姓张,刘,我妈妈姓刘。”
  在我的带动下,女儿开始慢慢地合群了,与任何陌生人都能聊上两句。
  
  妈妈的微笑魔法,
  让女儿重拾活泼天性
  
  我常常用目光来测量女儿的微笑指数,什么时候她笑得最甜,露几颗牙齿。吃到美味的佳肴,女儿会露出一脸幸福的表情,吃饱喝足,还像小狗一样舔着盘子;听到大家的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客套话,她都会害羞地偷笑;听故事看动画片时,她的笑容最灿烂,看到精彩剧情时,她会激动得手舞足蹈,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会跟着剧情起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她会开心地哈哈大笑。
  我知道,女儿的自闭症痊愈了,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回来了。可是,作为母亲,我该如何让她健康成长呢?
  我问女儿长大了干什么?女儿眨着大眼睛说:“当幼儿园的老师,可以教小朋友们跳舞、绘画、做手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带女儿到动物园看孔雀开屏,她兴奋地大叫。回来路上,我为她报了一个舞蹈兴趣班。
  女儿对音乐和舞蹈很有天赋,在我们的鼓励下,她开始识谱和跳舞了,每天拉着爸爸说:“我今天又想了几个新动作,跳给你看看。”
  女儿的聪明可爱也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有一次,女儿在床上翻跟斗、倒立,我问女儿:“你干吗一个劲儿翻跟头?”女儿说:“我刚喝了农夫果园……”原来女儿看到电视上的农夫果园广告:“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
  女儿说:“我喝之前忘了把果汁摇匀,就让它在肚子里摇一摇……”
  我把女儿的一点一滴记录在博客当中,没想到吸引了众多父母的关注。2009年底,我意外地接到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打来的电话:“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你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很不错,歌曲《妈妈几时回家》写得很好,我们想把它作为会歌,在全国推广。”我欣然答应。
  不久,我和老公带女儿到动物园去玩。动物园内一大群人在看猴子,女儿拉着我的手歪着脑袋问:“妈妈,人真是猴子变的吗?”我说:“是的,宝贝。”女儿若有所思地说:“哦,怪不得现在猴子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
  我把这些生活中的趣事都改编成了四格拇指漫画,一点点地教给女儿。很快,家里的墙壁上全是她的涂鸦作品了。2008年4月,她创作的《美丽的孔雀》荣获“成长的足迹・全国少儿美术大赛”金奖。
  2009年4月,女儿在幼儿园开办画展,自创地用废旧牙刷和梳子制作的喷洒画《雪花》、吹画《枯藤老树昏鸦》、棉签画《小蜻蜓》、油画棒《功夫熊猫》……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跃然纸上。
  作为母亲,我很骄傲。我儿时的舞蹈梦、画家梦、作家梦在女儿的身上延续。可外人不了解的是,母亲是世上最辛苦、最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没有一分钱工资。从受人尊敬的杂志执行主编到家庭主妇,我开始害怕遇到熟人,害怕被问起“现在在哪儿高就啊”。有一次,女儿问我:“妈妈,老师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每天都是你来接我,别人都是爷爷奶奶接。”我说:“明天你就和老师说,我妈妈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啊?”孩子他爸接过话来说:“作家就是坐在家里。”老公无心的话给我敲了警钟,为了让孩子领会作家的涵义,更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我要实现自己真正的作家梦。
  我又捡起了文字工作,并很快见刊于《读者》《青春文摘》《婚姻与家庭》等刊物。2010年,我的自传小说《神记侠侣》已和出版商签订出版合约。与此同时,由我和女儿一起用手指作画、共同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手印画四格漫画,在《楚天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上连载,女儿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漫画家。
  很快,我们的拇指画被北京新星出版社看中,约我们母女共同创作。日前,名为《有一种职业叫妈妈》的新书即将上市,书中包含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成长感言和女儿的近百幅画作。
  元旦后,我们在武汉东湖之畔买了新房,女儿说要把一件件手工作品都搬到新房展览,“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是大幸福,我是小幸福。我们终于有家了!”
  2010年3月,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当我看到自闭儿“乐乐”时,不禁泪湿衣襟。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女儿和“乐乐”一样,最终走出了星星的世界,重拾活泼天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191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