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言语障碍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特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玲 杨海弟

  【摘要】 目的 分析言语障碍儿童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特点,了解言语发育障碍儿童的听觉外周和中枢中的改变,为进一步干预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言语发育障碍儿童40例的ABR资料,记录双侧ABR的阈值、潜伏期(PL)、各波之间的波间期(IPL),并与正常同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儿中双耳ABR阈值和潜伏期、波间期完全正常者3例(7.5%)6耳,有一耳异常者5例(12.5%)5耳,双耳均异常者32例(80.0%)64耳。总共69耳异常,共中43耳(53.7%)为波形消失,7耳(8.75%)为Ⅰ波缺如,17耳(21.25%)为Ⅰ、Ⅲ波同时缺如,2耳(2.5%)为Ⅴ波缺如,5耳(6.3%)为Ⅰ、Ⅲ、Ⅴ波完整,但波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结论 ABR 对言语障碍儿童听力损害及神经传导通路异常者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协助患儿早期诊断。
  【关键词】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言语障碍;儿童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in Children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 CHEN Ling,YANG Hai-di.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Guangzhou 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Guangzhou, China, 5101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 value of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in children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 Methods ABR were recorded in 40 cases (80 ears)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 The ABR threshold, waveform, latent period(PL) and interaural latent period(IPL) of 40 cases (80 ears) were tested. Results In the 40 cases (80 ears), 6 ears(7.5%) were normal, and 74 ears(92.5%)were abnormal. The waveforms disappeared in 43 ears(53.7%). Ⅰwave was absence in 7 ears(8.75%), andⅠand Ⅲ wave were also absence in 17 ears(21.25%), and Ⅴ wave was absence in 2 ears(2.5%).We find thatⅠ、Ⅲ、Ⅴ waves were complete in 5 ears(6.3%), but waveforms didn't differentiate well and the latent period extended. The Ⅴwave threshold all raised up in the children whose ABR waves were absence. Conclusion ABR is an objective test for diagnosing hearing loss and nerve conduction abnormality in children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 early.
  【Key words】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 Children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社会现象,是人们交往与思维的重要工具。然而,言语的学习、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言语信息能否输入取决于听觉传导路径是否正常。小儿聋是导致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能对听觉功能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通过ABR测定可评估听力损失程度[2]。本文主要分析归纳40 例言语障碍儿童的ABR 特点,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主诉为言语障碍儿童40例。男27 例,女13 例;年龄1岁8个月~10岁,平均3.5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 ① 1岁内很少单音表达。② 1~3岁听不懂别人讲话,说话不成句。③3岁以上不能执行简单命令或语言表达困难。入选患儿经外耳及鼓膜检查均正常。
  1.2 检测方法 ABR 测试仪器为美国Nicolet 诱发电位仪,测试在环境安静的隔声屏蔽室进行。受检儿自然睡眠或10 %水合氯醛催眠,记录电极置前额发际,参考电极置同侧乳突处,短声刺激,带通滤波100~3000 Hz,分析时间10 ms,叠加2000 次。刺激声强度(听力级) 从70 dB 开始,以10 dB 级依次递减或递加,以能引出可重复记录到V 波的最小声强作为ABR V波阈值, 每耳测试2次,以求较好的重复性,对无反应患儿加大刺激强度,最高达100 dB,记录最佳ABR波形。主要测定Ⅰ、Ⅲ、Ⅴ波的绝对潜伏期(PL),Ⅰ~ Ⅲ、Ⅲ ~ Ⅴ、Ⅰ~Ⅴ波的峰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比值及波形分化情况,Ⅴ波反应阈。
  1.3 诊断标准 ABR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观察指标为阈值、波形、潜伏期(PL)、波间期(IPL)。Ⅴ波反应阈≤40 dB nHL为正常, > 40~60 dB nHL为轻度聋,> 60~80 dB nHL为中度聋, > 80 dB nHL为重度聋。ABR 波形异常判断依据:Ⅰ、Ⅲ、Ⅴ波潜伏期或Ⅰ~ Ⅲ、Ⅲ ~ Ⅴ、Ⅰ~ Ⅴ间期延长或双侧不对称(耳间差值≥0. 4 ms), Ⅰ、Ⅲ、Ⅴ波波形分化不佳导致无法识别,或部分甚至全部缺失, Ⅴ波变形、分裂、波形紊乱,ABR 波形重复2 次或以上,主要波形不能重叠,均为异常。
  2 结果
  2.1 言语障碍儿童ABR情况 正常6耳(7.5%),异常74耳(92.5%),其中69耳ABR 改变形式多样,异常指标相混出现。
  2.2 言语障碍40例(80耳)患儿ABR波形分化状况 分化状况好6耳(7.5%),分化尚可26耳(32.5%),分化差5耳(6.3%),无分化43耳(53.7%)。
  2.3 言语障碍40例(80耳)患儿ABR Ⅴ波反应阈值 ABR分级正常6耳(7.5%),轻度异常8耳次(10%),中度异常23耳次(28.8%),重度异常43耳(53.7%)。
  2.4 ABR异常74耳患儿各波PL 和IPL延长情况 ABR 异常74耳(92.5%),其中43耳(53.7%)为波形消失,7耳(8.75%)为Ⅰ波缺如,17耳(21.25%)为Ⅰ、Ⅲ波同时缺如,2耳(2.5%)为Ⅴ波缺如,所有波形缺如者其Ⅴ波反应阈值均增高;5耳(6.3%)为Ⅰ、Ⅲ、Ⅴ波完整,但波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但是Ⅰ-Ⅴ波的IPL 正常,Ⅴ波反应阈值中度以上增高。

  3 讨论
  儿童言语障碍的因素是多样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言语障碍原因与听力减退存在量化关系,听觉障碍是儿童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能从电生理角度早期反映脑干听觉通路功能, 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干部分生物电活动,它能反映相应部位生理功能和结构变化。ABR 的起源:Ⅰ波产生于与耳蜗紧密相连的一段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或与毛细胞相连的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后电位; Ⅱ波来自听神经的颅内段; Ⅲ波与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 Ⅳ波源于外侧丘系核团; Ⅴ波源于桥脑上段或中脑下段的电活动; Ⅵ、Ⅶ可能分别源于外侧丘系和听放射[4]。由于其各波相对固定,潜伏期稳定,因此有定位及定性价值。
  本组患者中,正常6耳,异常74耳,总异常率为92.5%,说明言语障碍患儿主要是由于听功能损害造成的。6耳正常患儿中,其中2例为一耳听力丧失,一耳听力正常。其余2例(4耳),我们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可以了解到患儿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并观察到患儿的刻板运动及对环境的奇特反应异常等特征,请精神科会诊考虑孤独症。颜家睦等认为:婴儿孤独症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促进儿童的脑发育,以更好地提高患儿智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本组病例中没发现中枢性失语者,同样是言语障碍和ABR 正常,通过临床和脑电图、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在40例(80耳)患儿ABR Ⅴ波反应阈值中,正常6耳(7.5%),轻度异常8耳次(10%),中度异常23耳次(28.8%),重度异常43耳(53.7%)。我们观察到:中度异常以上患儿占多数,以重度异常明显。正常、轻度及部分中度异常ABR 者比例少,有可能是因为患儿主要表现学习障碍、听不懂、言语滞后、孤僻甚至自卑心理,家长及老师一般不会从听力障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ABR 异常74耳(92.5%),其中43耳(53.7%)为波形消失,代表其耳功能已完全丧失。其中1例为一耳波形消失,一耳波形正常,另2例为一耳波形消失,一耳波形缺如,其余20例(40耳)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听力学检查(耳声发射、耳蜗电图等)及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资料,其中发现前庭大水管6例,耳毒性药物史致聋者5例,听神经病2例及不明原因8例。前两病种为人工电子耳蜗植入的适应证;而听神经病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7耳(8.75%)为Ⅰ波缺如,说明其损害主要为听神经外周段;17耳(21.25%)为Ⅰ、Ⅲ波同时缺如,但Ⅴ波潜伏期延长,提示为蜗后病变,有可能为听神经和低位脑干病变;Ⅴ波缺如者少见,本组病例中有2耳,占2.5%,所有波形缺如者其Ⅴ波反应阈值均增高。Ⅴ波反应阈值中度异常23耳次(28.8%), 考虑有中重度耳蜗及脑干功能受损。周围性听力损害表现为阈值增高和波潜伏期延长,中枢性听力损害表现为波间期延长。5耳(6.3%)为Ⅰ、Ⅲ、Ⅴ波完整,但波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但是Ⅰ~Ⅴ波的IPL 正常,Ⅴ波反应阈值中度以上增高,这些表现诊断为周围性听力损害,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损伤。
  我们认为,患儿因听觉传导通路障碍,致言语学习障碍,语言中枢缺乏正常的言语刺激,其言语处理能力随着听觉通路损害的加重而减退,致出现言语障碍。我们知道,0~3 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6 岁以前是听力言语康复的最佳阶段。所以对于上述患儿,尤其是有残存听力者,早期进行ABR 检查更为重要,务必让有残余听力的患儿早期接受声音刺激并坚持进行言语康复训练,促进其言语发育。
  总之,ABR其具有客观性、无创伤性、不受镇静剂及麻醉药影响的优点, 且其波形、潜伏期相对稳定, 可重复检测, 可信度高, 已广泛应用于评估听力状况及听觉通路病变测试,是目前检查言语障碍患儿听力情况的首选方法。观察ABR 的阈值、波形、潜伏期(PL)、波间期(IPL),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听觉脑干通路的基本情况,对言语障碍患儿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于某些患儿,可以因为早期诊断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静,栾信庸,马丽娟,等.小儿言语障碍原因分析.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199-200.
  [2] 吴文乾,孔峰. 语言障碍儿童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动态脑电图对比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5) : 64-65.
  [3] 赵生全,张铁松,陈泉东,等.儿童言语障碍原因及其与听力减退的量化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02-2303.
  [4] 孔峰,段立超.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检测的研究.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17(5):301-303.
  [5] 颜家睦,李飞华,赵云芳.婴儿孤独症100例临床分析.现代康复,2001,5(2):116-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25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