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50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凤宜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报告的50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方法:5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106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50/106)。涉及青霉素类31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19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1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40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6例(占12.85%),中度41例(占82.12%),重度3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儿科病例
  【中图分类号】R9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06-1
  
  抗感染药物是治疗和控制各种儿童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中β-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被儿科临床广泛应用。为使儿科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现对50例ADR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某市级医院儿科在2005年至2008年所收到的10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占47.35%(50/106)。现将这50例ADR所涉及到的药物、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d~14岁,其中<28d2例,占3.91%,29d~1岁10例(19.55%),1~3岁11例(22.35%),4~6岁10例(20.67%),7~10岁9例(17.32%),11~14岁8例(16.20%)。提示l0岁以下患儿的ADR发生率较高,占83.80%(42/50)。
  2.2原发疾病与既往过敏史
  5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ADR病例中呼吸系统疾病31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神经系统疾病4例,免疫系统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3例,其他系统疾病4例。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32例,其次为肺炎12例,支气管炎6例,这与儿童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相符。有既往过敏史者7例(13.41%),无既往过敏史者42例(84.36%),既往过敏史不详者1例(2.23%)。
  2.3ADR涉及的药物
  B-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ADR涉及的药物共23种,其中青霉素类31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18例,占37.43%。
  2.4给药方式
  单一用药42例(84.36%),合并用药8例(15.64%);静脉注射35例(69.27%),口服给药9例(27.34%),肌内注射2例(3.35%)。
  2.5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B-内酰胺类所致ADR:70.95%(36/50)为对皮肤粘膜的损害,其次11.73%(6/50)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粘膜损害中,主要是发疹型药疹59.06%(30/50)和荨麻疹型药疹25.98%(13/50)。
  2.6ADR发生时间
  ADR于给药24h内发生者50例,其中1~30min 22例,31min―lh 18例,1―24h 44例,共占87.71%,2~7d发生者6例(11.73%),>7d发生者1例(0.59%)。
  3讨论
  50例ADR中,皮肤粘膜损害居首位占70.95%。病情以中度损害为主,其中发疹型、荨麻疹型和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常见,也有少数严重皮损型ADR,如有1例中毒性表皮松懈症。这些患儿经及时停药治疗,均治愈或好转。不仅在50例B-内酰胺类ADR中皮肤粘膜损害居首位,而且在2005-2008年所收到的106例ADR中,该部位损害也居首位。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肝损害,患儿既往均无肝病史,肝炎病毒学检查均为阴性。应用正常剂量的Β-内酰胺类药物1周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均以转氨酶升高为主。经及时治疗均治愈或好转。Β-内酰胺类药物致肝损害可能为药物变态反应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使肝细胞的部分膜成分发生变化,游离的载体蛋白与药物结合获得抗原性,从而引起变态反应性肝损害[1]。有4例为肾小管及(或)肾问质损害,其中1例经肾活检证实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合并肾小管坏死。经及时治疗除1例有后遗症,其余均治愈或好转。
  β-内酰胺类所致ADR在10岁以内年龄段出现较多,可能与此年龄段应用抗感染药的机会较多,且与此年龄段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强有关[2]。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3例3天之内的新生儿,既往无β-内酰胺类用药史,首次应用即出现药疹。考虑一方面是否母亲在妊娠期间曾经应用此类药物,或有此类药物接触史,另一方面是否出生后的婴儿饮用了曾用过β-内酰胺类药物的母乳或乳牛乳汁[3]。因此提请临床注意,在为新生儿、婴幼儿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仔细询问其母妊娠或哺乳期间有无Β-内酰胺类药物应用史。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123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08,12(2):106.
  [2] 黄进华,陈静,廖朝晖,等.中国近1O年药疹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2(15):74.
  [3] 赵国兴,孟庆荣,孟春娥.实用药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49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