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发性高血压病老年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老年患者脉压差(P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9 例EH 老年患者应用24 h 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脉压差(PP)水平,根据全天PP 的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两组: PP < 60 mmHg 组( n = 33) 和PP ≥60 mmHg 组( n = 36) ,分别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同时采集其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及血脂等代谢指标含量。结果:PP ≥60 mmHg 组IMT明显大于PP < 60 mmHg 组,IMT 与PP 呈正相关( r = 0.31 , P < 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脉压差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是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干预。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差; 颈动脉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长期高血压病常常首先累及血管,其病理改变是动脉硬化。大约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动脉硬化。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1]。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在中青年人中,舒张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但随着年龄增长,脉压差成为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PP是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 ]。PP 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子, 其预测价值大于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3] 。颈动脉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 T) 是目前用于评价早期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将IM T > 0. 9mm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 S) 靶器官损害的标志。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 IMT) 增加是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4,5] 。本文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PP 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9年2月-2011年2月于我科住院的年龄≥60 岁符合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EH 患者69例 (男40 例,女29 例) , 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入选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停药2 周以上。根据每位患者24 h PP 的平均值分为PP < 60 mmHg组和APP ≥60 mmHg 组。其中< 60 mmHg 组33 例 (男18 例,女15 例) ; ≥60 mmHg 组36 例(男22 例,女14 例) 。血压测量按WHO 的规定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所有病人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组与组之间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脂、空腹血糖、是否吸烟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所有入选患者采用德国IEM公司MOBIL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受测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监测起止时间为8 :00 至次日8 :00 ,测量间隔设为白天(8 :00 至20 :00) 1 次/ 30 min ,夜间(20 : 00 至次日8 : 00) 1 次/ h ,每次均记录SBP、DBP、PP 及心率。测量有效数据超过所测数据90%入选。由有经验的医生将数据进行分析,对个别可信度较差的原始血压数据进行舍弃,舍弃标准如下:SBP>260 mmHg或<70 mmHg;DBP>150 mmHg或<40 mmHg;脉压差>150 mmHg或<20 mmHg。
  1.2.2 生化指标测定
  禁食12 h 后次晨采静脉血新鲜标本测定血糖、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尿酸等指标。生化指标采用酶法由日本OLYMPUS AU 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2.3 颈动脉ITM评估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日本东芝公司SSA-770A型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超宽频探头, 频率为1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 头部偏向检查对侧, 充分暴露颈部。在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处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动脉管腔-内膜交界面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 IMT 。在此处及其前后1 cm 处测3 次, 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的IMT值。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完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P、SBP、DBP 与IMT 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检验。判定与颈动脉IMT 水平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及代谢指标
  2 组病例的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TG、TC、HDL-C、LDL-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IMT 水平
  两组的IMT 分别是(0.14 ±0.06) 、(0.17 ±0.05) 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2.3动态血压指标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发现IMT 与PP 呈正相关( r = 0.31 , P < 0.01) ;与24 h SBP呈弱正相关( r = 0.22 P < 0.05 ) , 与24 h DBP无相关( P > 0.05) 。
  3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 是老年人心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显示在老年EH 患者中,PP 与动脉硬化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结果,其形成及发展是一慢性过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6 ]。而近年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动脉壁弹性下降, 可以增加大动脉的阻力和脉搏的传导速度,引起SBP 升高,DBP 下降, PP增大。SBP和PP增加, 使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管壁成分改变主要表现为弹力纤维减少,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胶原成分增加,后二者正是颈动脉IMT 增厚的主要原因[7,8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差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项研究与目前各临床试验认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应以脉压差为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结论相符合。原因与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进程加快有关。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PP是可以很好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PP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9 ]。降低SBP,减少脉压,可以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进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振球,赵连友,惠汝太,郭冀珍等. 实用高血压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477- 1479
  [2]Safar ME,Levy BI,Struijker H.Current perspectives o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pulse pressure in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Circulation,2003,107(22):2864-2869
  [3] 杨建民,路方红,金世宽,等. 中老年人脉压与脑卒中相关性[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 ,14 :699-702.
  [4] Makin A , Lip GY, Silverman S , et al .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 a forgotten association [J].Hum Hypertens , 2001 ,15 :447-454
  [5] Parikh A , Daneman D. Is carotid ult rasound a useful tool inassess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ndividuals wit h diabetes[J] . Diabetes T5echnol Ther ,2004 ,6 :65-69.
  [6]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7-268
  [7] 于军,薛成相,李洪田,等.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脉压与靶器官损害[J] . 高血压杂志,2003 ,11 :319-322
  [8]中国高血压防治防治指南(实用本) . 高血压杂志, 2004, 12 (6) : 487
  [9] 聂晓莉,李秋,赵思勤,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脉压与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 ,5 :362-3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59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