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对“上火”的差异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火”是人体正气之一,没有“火”,人体的五脏六腑得不到温养,便失去生命力。人体内的“火”过多,则会戕害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压力的加重、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应激源的无序变化使得人们更容易身心疲劳而“上火”。近年来人们对“上火”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很多学者对“上火”的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从“上火”概念、机理、治疗方法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人们对“上火”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西医;火;上火;发病机理
  
  “上火”是我国人民对身体出现较轻异常热象的俗称。通常出现口干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时,老百姓便称为上火。吴金飞等人调查发现,男性中出现率较高的上火症状有口干、口渴欲饮、小便色黄气味重、鼻腔干燥、痰少、大便干燥、眼睛干涩等;女性出现率较高的上火症状为口干、口渴欲饮、小便颜色黄、痰少、大便干燥、鼻腔干燥等[1]。男女相比,女性中急躁、心烦、多梦等症状的出现率较男性略高。上火原因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食物、劳累、环境、精神压力、情绪、感冒、烟酒。女性还与月经有关,男性尚与抽烟或饮酒相关,女性因食用容易上火的食物以及精神压力过大所引起的上火几率比男性高,这是传统中医对“上火”的基本认识。西医对“上火”的认识与中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机理和治疗方法等三个方面。
  
  1 中西医对“上火”概念认识的差异
  
  1.1 中医学中“火”及“上火”的概念
  火作为形容词在精神状态上的使用,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表述。“火”者,“其性炎上”,有正常的生理之火和异常的病理之火。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2]。通常谈论“上火”讲到的“火”属于“壮火”,为热证之源,用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证症状,主要表现为:喜冷恶热,口渴,面赤,四肢热,小便短赤,舌质红。
  “上火”反应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机体非适应性症状的一种模糊说明,不是一个单纯的症状,而是通过火热这一线索连接起来的一组密切相关的症候,中医认为“热自外受,火自内生”。“上火”是身体阴阳失调引起的一种外在表现,“上火”因“火”由内而生,有余气所致,若持续的余气没及时被疏解,会引起机体生理机能的下降,导致积劳成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可见,“上火”是一种心理情绪的反应,可引起人们的疲倦感而导致精神不振。
  1.2 西医学中“上火”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用现代医学知识来认识和解释“上火”这一概念很有必要。“上火”涉及到个体行为学上的表现,包含生理学及生化学上的变化,是一种整体机能上的综合反应,也是一种涉及体内多种生理机能的身心疲劳症候群,具有因人而异、症状杂乱的临床表现。西医对“上火”机理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很多西医学者对“上火”仍在深入研究之中。
  
  2 中西医学对“上火”机理研究方面的差异
  
  2.1 中医对“上火”的机理认识
  《黄帝内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病因学说中,火为外感六淫之一,常与热、温并称,均为阳盛所生 ,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在病机学说中,火从内而生,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产生火热内扰,人体阴阳失于平衡,脏腑功能发生紊乱,使某些功能处于相对亢奋的病理状态。上火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事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3]。
  2.2 西医对“上火”机理的研究
  有实验表明:烧伤、尿毒症、肝性脑病、结核病、过度疲劳和狂躁型精神病等患者常伴有口干、心烦、便秘、舌红、脉数等阳热症状,上述诸病症所表现的阳热症状与“上火”证相似[4]。该实验结果说明此类患者中分子物质明显增多,因此,中分子增多可能是造成“上火”证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分子物质指体液内分子量在300~5000道尔顿之间的寡肽类物质,主要来源于蛋白质降解产物。当其含量若高于正常水平时,可呈现出多方面的毒性,如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紊乱和障碍,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抑制生物膜的转运等。
  另外,通过测定花生在炒制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计算破坏花生中结合水的氢键时需要的能量,表明炒花生导致花生中氢键破坏、结合水丢失,人们重新摄入炒制的花生时,花生中成分又重新与口腔内的水分子结合,氢键恢复形成,氢键恢复释放过剩热量,从而可能引起“上火”。
  但有学者对氢键和“上火”之间的关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氢键等次级键在维持结构的稳定性方面,处于辅助地位、。如炒后的花生,最大的变化不是水分或氢键,而是风味。炒花生中的风味物质多达300余种,他们认为“上火”现象可能是这些风味物质所引起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奶粉在杀菌及喷雾干燥的过程中,维生素损失较多,造成维生素与矿物元素比例失衡,而牛奶分子中的结合水大部分除去,人体食用奶粉后机体内消化过程,引起局部组织细胞表面水化膜中的结合水丢失,氢键被破坏,并伴随结合水自行修复时能量过度释放 。
  曾经有学者用全脂奶粉对SD大鼠进行了上火机理的研究,认为肠道黏膜细胞与牛奶成分相作用而导致了局部微炎症状态,使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呈现防御性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反应,并在表象上则出现口苦咽干、腹痛便秘、过敏反应、消化不良、胃酸性条件下的凝结、乳糖不耐症等不适的“上火”症状 。
  何蓉蓉等认为“上火”是机体对应激负荷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协调的应激反应,是超越生理调节范围之外身心疲劳的表现,是机体对应激原负荷产生在心理和生理过程上表现出的不协调症状,从“上火”到形成疾病是一种包括中枢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应激负荷反应过程。
  另外,有学者认为环境雌激素与“上火”有一定关系,环境雌激素使女性的生命力增强,容易上火。过量的环境雌激素容易使处于发育期的女童出现性早熟,这在中医看来是 “阴虚火旺”。
  
  3 中西医对“上火”治疗方法的差异性
  
  3.1中医对“上火”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上火”的判断,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即通过一系列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来分析产生这种症状的原因,归纳一个反映人体状态的诊断。从八纲辨证而论,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若以病因、辨证、六经、卫气营血辨证来划分“上火症状”,更为繁杂细致而具体。如有风热犯肺证、心火炽盛证、胃热炽盛证、肝胆湿热证、肠热腑实证等等。以三焦辨证划分有“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 上焦有火(心肺部位),症见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微咳;中焦有火(脾胃部位),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腐吞酸,呃气上逆,脘腹胀满,食欲下降;下焦有火(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干,小便短赤,混浊有异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量多色黄。按脏腑开窍,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上火”还可细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
  3.2 西医对“上火”的治疗
  从西医来看,“上火”的种种表现往往是局部感染,如口唇周围或咽部的感染、牙龈红肿、出血等炎症表现。目前西医对“上火”的治疗方法还不是很多,主要是运用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调节人体雌激素水平和用药物改善炎症的方法来治疗上火。
  综上所述,“上火”是很多症候的总称,这些症状所对应的上火的原因、所在的脏腑是不尽相同的。中医认为对“上火”证的治疗需要进行辩证论治;西医认为主要与食物中中分子物质的水平、结合水氢键的损伤、维生素B1、B2的缺乏、机体对应激原负荷产生在心理和生理过程上表现出的不协调症状等有关。对于征象很典型的上火症候群,普通百姓可以自己判断,而遇到那种虚实错综复杂的上火情况,需要由医生来判断。
  
  参考文献
  [1]吴金飞,梁嵘,王盛花,王召平,任继平.758例体检者“上火”体验的回顾性调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39-44.
  [2]汉.张仲景述,钱超尘等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苗连绪,潘静.关于“上火”的辨证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9,27(2):92-93.
  [4]泰茂林,肖莉,黄云等. “上火”证与中分子物质关系初步探讨[J].广东医学,1990,11(6):31-32.
  [5]曾荣今,陈云.食物“上火”与水分子氢键的关系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1):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62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