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7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793-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近代电子仪器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已成为抢救和治疗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我院心内科2001~2006年植入埋藏式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76例,均起博成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植入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76例,男37例,女 39例,年龄27~75岁。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症状2例。安装脉冲发生器VVI 45例,AAI 2例,DDD 14例,DDDR 15例。
  1.2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分离皮下组织,形成一囊袋,在X线透视下插入起搏电极至相应部位,植入固定无移位后,测试起搏电压、脉宽、阈值、阻抗等相关参数。其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后,再连接脉冲发生器,将其植入囊袋,碘伏冲洗囊袋,逐层缝合。
  1.3结果:76例全部起搏成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术前常规向病人及家属讲明病情及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耐心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共同确定手术时间。
  2.1.2术前准备:(1)根据病情,定时测量病人T、P、R、BP并做好记录 。(2)常规描记12导心电图,注意观察心电图中各导联 P、QRS、T波的形态及时限。(3)术前1天备皮,做好药敏试验。(4)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检测除颤仪及生理记录仪正常功能,并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心电监护:植入起搏器后,常规24小时心电监护,以了解起搏器的功能,及时发现有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等异常情况。定时描记标准导联心电图,观察起搏波形的形态、脉冲信号与QRS波群的关系,并与前一次心电图作对照。
  2.2.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常规监测T、P、R、BP,观察神志及意识状态,并记录在护理单上。(1)体温观察:术后3天每4小时测1次,正常后每天测1次。本组76例,有42例术后体温在37.3~38.0℃,40例3~4天体温下降至正常,2例病人体温继续上升至39℃以上,经检查为肺部感染所致,加大抗生素剂量,7~8天体温恢复正常。(2)脉搏、心率、心律的观察:术后每30分钟测1次,稳定后每2小时测1次。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描记心电图。本组24例术后出现心律不齐,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其中11例3~4天后消失。1例出现快心室率房颤,经调试,同时服用倍他乐克,胺碘酮后消失。(3)血压观察: 血压测量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本组76例以老年病人居多,其中18例入院前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病,术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血压一过性升高,给予对症处理,2~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
  2.2.3心理、 饮食及排便的护理:术后由于伤口疼痛,不能及时适应起博器,多有思想负担,我们给予及时疏导,安慰病人,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嘱病人多食用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鼓励病人床上大小便,必要时给予协助。
  2.2.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病人平卧24小时,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肢体活动。注意观察心电监护,及时了解心脏起博器的工作情况。(2)手术完毕后及时用盐袋(500 g)压迫伤口6~12小时,以防伤口渗血。并注意查看伤口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等异常情况,尽早发现以预防感染。(3)本组病人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存在损伤胸腔及肺部组织的可能,造成血气胸。所以术后要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以及有无胸痛情况的发生,以便尽早处理。(4)心肌穿孔是由于手术力度不当所致,尤其是老年病人,右心室壁薄弱,更应重视。本组76例未见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2.2.5出院指导:出院时常规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告知病人注意事项,如远离高磁场地;注意更换心脏起搏器电池等。常规留下病人地址及联系方式,定期随访。要求术后1、3、6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1~2次, 将随访情况记录于病人健康档案中,实行终身追踪观察。本组76例,有68例回访,回访率为90%。
  
  收稿日期:2007-04-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01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