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云南映象》看民俗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天与地是谁造的?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人的生与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年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年月暴雨倾盆、江河横溢,而有的年月又赤地千裹、颗粒无收,这无数的“为什么”,在今天,也许一个中学生也能回答;而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却是一连串的不解与疑惑。大千世界的不可知、个人的渺小、命运的难以掌握,使远古先民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出现了依程式进行的一系列礼仪,伴之而来以人的举止、仪态、歌舞、表演等等进行的原始祭祀仪式。先民们相信这些仪式能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赐福于人们。
  远古“舞”和“巫”是同源的。先民通过舞、乐、词、曲等形式来跟神灵交流,以求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实现与幻想世界的交往,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混沌、多义状态的“艺术形态”。传统是条河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进行这些活动时产生的愉快情感和欣赏心理会逐渐发展为审美情感和艺术心理,当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时,原先祈祷、祭祀的实用目的逐渐淡化、消退了,而“原始意象”的形式却一代一代沿续、传承、演变下来。不少艺术形式从原先的功利目的中超越出来,逐渐趋向审美化、娱乐化、艺术化;更多的变成对“人”的感情的活动。传统的河流变得更宽、更大、更丰富。
  古老的云南高原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发祥地之 ,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人类起源文化,被认为是“茶叶的原产地”和“亚洲稻米的起源地”之一。日本学者将云南视为“扇子骨”水系的集散地、“亚洲的水塔”、古代人类迁徙和交流的中心。在人类学家眼里,云南是一块“秘境”、“隐藏的土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遥远年代的原住民文化大有消逝的危险;而在中国云南,由于大山,江河的阻隔,百年、千年的封闭,使得不少祭礼、吟诵、歌舞、仪式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遗存,这些文化遗存闪耀着远古时期文化的光彩,成为“文化活化石”和“无形文化资产”。
  云南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从1981年开始,历时16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共搜集舞蹈1255个,舞蹈组合7818套,舞曲6590首,舞蹈传说故事574个,形成文字资料1600多万字。
  如此丰厚的歌舞遗产,为中国之最,在世界也不多见。《云南映象》大型歌舞集正是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是天赐。主创人员立足在这片沃土上,努力寻找当代意识与原始思维的契合点,对原生态艺术进行“解构”又“重构”。云南有25种少数民族,有数百个民族支系,各民族都有她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历史演进、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云南映象》将民族传统歌舞与当代经典创作舞蹈相结合,由100%的原住民现身表演,如实、质朴地再现了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85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