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於元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吸烟者的患者30例和健康非吸烟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吸烟者组)和对照组(非吸烟者组)各30例,经检测包括,部分肺通气功能:FVC、FEVI、FEVl/FCV:全部小气道功能:PEF、MEF75%、MEF50%、MEF25%、MMEF检测。观察两组的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烟者组)和对照组(非吸烟者组)肺功能相比,部分肺通气功能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全部小气道功能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较大,导致肺功能下降,初期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受损,肺功能的损害程度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加重。
  [关键词]吸烟;健康人群;肺功能;影响
  吸烟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尼古丁、焦油、甲醛等有害物质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在无症状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已经开始显著下降,小气道功能已经受损。其直接刺激支气管,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气道高反应性,使气道阻力增加,临床研究表明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显著相关性[1]。长期吸烟者气道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肥大增生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的改变,最终引起小气道狭窄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本文通过观察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损害,鼓励烟民戒烟,通过了解吸烟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警示人们不吸烟,来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文就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做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吸烟者的患者30例和健康非吸烟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吸烟者组)和对照组(非吸烟者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年龄43~52岁,平均45.4岁;体重指数在16-32kg/m2。对照组中男30例;年龄39~50岁,平均42.3岁;体重指数在17-30kg/m2。两组均无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基础疾病,常规体检正常的吸烟者30名,吸烟量l0支/天,连续10年以上做为入选对象。将两组从体重、年龄、临床症状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测定方法
  1.2.1采用电脑化肺功仪,观察组(吸烟者组)和对照组(非吸烟者组)的肺功能检查均在上午进行,受试者在做肺功能前需要休息10-15min,测试前先让受试者观察并模拟测试过程,正式测试时需要连续做四次,其中取最好的一次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肺功能检查均由同一个工作人员操作,为了避免人为误差。
  1.2.2检测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FEVl/FVC;全部小气道指标:呼气峰流速(PEF),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速(MEF75、MEF50、MEF25)、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2]。
  1.2.3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经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肺功能测定结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部分通气功能(FVC、FEVl、FEVl/FCV)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全部小气道功能(PEF、MEF75%、MEF50%、MEF25%、MMEF)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吸烟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尼古丁、焦油、甲醛等有害物质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观察组肺通气功能(FEVl、MVV、FEV/FCV)以及全部小气道功能(PEF、FEF25%、FEF50%、FEF75%、MMEF75/25)均明显降低,说明损害程度与吸烟指数成正比。从而证明吸烟影响了肺功能,吸烟引起肺功能下降与吸烟引起气道炎症有关[3]。早期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降低,整个支气管树呈现一个连续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这种炎症与气流有关。反应小气道功能的各项指标(PEF、MEF75、MEF50、MEF25、MMEF)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吸烟对健康人群肺功能的影响较大,导致肺功能下降,初期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受损,肺功能的损害程度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加重。
  参考文献:
  [1]李仲,陈莉.吸烟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306-309.
  [2]项轶,黄绍光,万欢英,等.吸烟者肺小气道病理形态学半定量化标准研究及其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J].上海医学,2005,28:1007-1009.
  [3]雷光华,李康华,周江南,等.尼古丁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NF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3):285-2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08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