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空巢 满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鸿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这首(敬亭山独坐),活脱脱画出一种精神意趣、人格追求和老年理想:在自甘寂寞、对大自然的观赏中,倾注的是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做为一种特殊的时空感觉,以倾诉晚晴生活来理解,不仅很贴切,而且极为精当,给人以启迪。
  不是么,人到老年,儿女均已长成。像小鸟一样一只只羽毛丰满了,飞出去了,另筑新巢了,旧巢里只剩下两只老鸟,终日相依,倒也悠闲。老夫老妻相伴不离,不仅互不厌恶,且两心相系紧紧。之所以如此,因有结发情――山容水态常有变化,但此情不改。
  社会心理学常用“空巢期”来描述老年人由满巢到空巢这一段生活的心态情势。从总体看,空巢期有三层亲情网络,网络间既需要老人的自我心理调适,也需要子女的理解。
  
  老年父母――成年子女网络
  
  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以伦常为乐。喜欢晚年生活热热闹闹的老年父母,他们曾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子女身上,一旦子女成人离开了自己,独立生活,有“人去室空”,不堪孤寂之感。我的一位老友,一直没有适应子女成家自立这个事实,常常喃喃自语,呼喊子女的乳名。没有学会把子女们腾出来的空问留给自己。这种儿孙满堂的老人宁愿为孩子们多多操心,也不愿意享清福。
  另一种是感到“子壮高飞”,生活进取,营造自己的小巢,适其时也。事明理然,只希望节假日子女们携子带女到父母家团聚,小大由之,简繁同乐,浓淡不拘;或在闲暇时陪陪老人,和他们扯几句不咸不淡的闲话。既给老人带来欣慰,又使老人产生一种轻松自豪感。
  
  老夫――老妻网络
  
  中国人的夫妻观念是要“白头偕老”的,所以有“早年夫妻老来伴”的说法。其实,老年夫妻风风火火、相濡以沫了几十年,其缘其情无不凝聚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心其力无不抛洒在家中的每件琐事之中。这时,也只有这时,他们才真正感到衣食无忧之后,时间属于自己之时。可以赴“阳春之约”,潇洒地走出家门,投身在祖国湖光山色之中。他们回首无悔,前瞻有意,乐于婚补消费(补拍结婚照、给老伴买首饰),徜徉于乐厅舞池,与老友茶座品茗,都是老年人弥补错过了的生活乐趣的种种形式。所有这一切,无不具有索要过去感情的亏欠,充填内心深处的缺失感,追求银色岁月的浪漫。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以满足精神生活上的高层次的享受。兴来,轻唱低吟,漫步小巷柳岸;兴去,深居简出,静中取闹,摊开案头卷,对语(景)成多人,边品茶香,边说书(画)事,话到投机处,举杯大笑,茶水溅怀,胸中的郁闷会由此得到尽情的宣泄。于是,不平的心境得到了暂时的平衡,沉浸在一种所谓“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态之中。这时候,什么“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闲愁得白头”样的人世烦恼,统统抛诸脑后,孑然一身,乐我所爱,怡然自得,完全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小天地里。
  
  成年子女――老年父母网络
  
  尽管二者过着分居的生活,但是亲子关系、家庭网络,仍继续促使子女去保证他们的父母在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解决老年父母健康所需的问题,处理好老年父母逐渐减少的自我价值观。正确对待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已丧偶的父或母寻找生活伴侣,重建家庭。应该说,这是承担成年子女责任的一种新型关系。
  为人子女的,必须积极运作的是:家庭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而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与年龄增长成正比。我国现实家庭关系,不仅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同时也重视反哺(这些都是见诸于法的)。因此,父母对子女不只是把他们抚育成人,还要帮助他们成家立业,有了第三代还要照看他们。成年子女也应回报老年父母以赡养的义务。这种有来有往的关系,社会学称之为反馈式家庭,这一点与西方接力武的家庭模式是迥然不同的。
  关于老人、关于子媳,人们总能说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妥处。爱女而憎熄,顺妻而逆亲,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事多了,日子就过得灰溜溜的。树有逢秋落叶,人有霜侵暮年。为人父母,做人子女的,总要将心比心,思其不易。人云:“不老‘吾老’何以及人之老?不善此媳何期彼媳得善?”倘若在亲情上嫁接一点人文主义精神,那真是亲情细微,足以暖长幼;家事再小,确乎显人风。
  走笔至此,不禁想到一句俗话:“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芥菜。”这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由以家庭为中心转变成以个人为中心。尤其是城市,成年子女一般都是独立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他们为生活为事业奋斗以外,心中关爱的是儿女而不是父母。对于这一点,做一个现代父母或祖父母,要以开阔的胸怀,包容的爱,从“时代不同了”去看待,再不能以旧时代亲子之情指望下一代了。何况空巢满巢,各具其乐,也各有其苦,不能把它看死了。问题是要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这总是可以的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25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