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青年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回顾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建党

  摘 要 目的:探讨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45岁以下AMI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生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结果:45岁以下AMI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与45岁以上脑梗死比有其特殊性。结论: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饮酒、家族史、糖尿病为青年AMI患者的显著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AMI发生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病因
  
  2006年5月~2010年4月收治45岁以下病例,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为诊断标准[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探讨45岁以下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明确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做回顾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48例中,男45例(93.75%),女3例,年龄26~44岁,平均36.6±5.8岁。26~30岁8例,31~35岁13例,36~45岁27例。占同期收治AMI总数据的14.8%。
  症状和体征:48例中以胸痛起病39例(81.25%),胸闷起病6例(12.50%),晕厥1例(2.08%),胸骨后不适2例(4.17%)。而随机抽取同期大于45岁56例老年中胸痛起病31例(55.4%),胸闷起病17(30.4%)例,晕厥、胸骨后不适及腹痛起病各4例(7.1%),心衰起病3例(5.3%),左肩痛起病1例(1.8%)。
  回顾性分析48例中青年AMI患者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病史;②吸烟史(平均10~20支/日,15年以上);③高血脂症(低密度脂蛋白>2.59mmol/L);④肥胖(BMI≥28);⑤糖尿病病史;⑥冠心病家族史;⑦饮酒;⑧高黏血症。患者入院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数据均为检验科检测的结果。
  统计分析:将记录的资料输入Foxbase数据库,多因素分析SPSS软件包中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组间均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差异的显著性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48例中,有明确病因者42例,病因不明者6例。病因明确者中吸烟37例,肥胖35例,高血压18例,血脂异常20例,冠心病家族史阳性19例,酗酒13例,糖尿病7例,高黏滞血症3例。37例男性吸烟(男患者的82.22%)。将8个危险因素引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对AMI发生的影响依次为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饮酒、家族史、糖尿病、高黏血症。其中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饮酒、家族史为AMI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
  
  讨 论
  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临床特点:从性别差异看,女性比例青年组AMI较老年组明显低,主要原因目前一致认为与青年女性处生育期,雌性激素分泌较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对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此外也与青年女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较少有关。
  从临床表现看,青年AMI组起病较急,发病前常有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情绪异常、暴饮暴食或酗酒等明确诱因,多有典型有胸痛或胸闷。而老年AMI组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典型的胸部症状,也可无胸部不适症状,仅表现为气短、上腹痛、喉部紧缩感、头晕乏力等,也有以心衰、休克、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就诊,这与老年各脏器功能减退、心脏植物神经退行性变、反应迟钝和疼痛阈值增高、对痛觉敏感降低有关。而中青年AMI患者多无明显心绞痛发作史,发病突然,症状典型,且梗死面积多不大,绝大多数经积极治疗心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极低,预后良好,可能与血管病变单一,病情轻,身体整体素质较好有关。
  病因: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为AMI的常见危险因素屡见报道。近年来AMI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与青年人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吸烟、酗酒率上升有关。AMI多发生在存在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本文同样说明吸烟为中青年AMI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报导指出长期吸烟可导致血中一氧化碳及尼古丁浓度升高,进而使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导致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同时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因子增多而使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此外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可引起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强,形成继发性原位血栓;吸烟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形成了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AMI的发生。肥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独立危险因子,由于脂肪组织是体内大部分炎症反应因子的重要来源,这些炎症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动脉内皮的损伤、细胞的迁移增殖和脂质的沉积,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3]。48例患者中,肥胖35例,肥胖因素亦尤为突出,且高BMI值与AMI显著正相关。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饮酒、家族史、糖尿病、高黏血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是促进AM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对中青年AMI临床特点的认识。强调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预防工作,把重点放在教育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上,如戒烟,运动,减轻体重,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是预防AMI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407-422.
  2 张保华,张珊.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8):67.
  3 钏化荣,吕安康,沈卫峰.从分子机制探讨肥胖致动脉粥样硬化[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34(5):327-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36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