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泽俊 张洪波 许 娟 王 君 王坚杰

  【摘要】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探讨人格特征等因素与焦虑、抑郁心理症状的关系,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1 334名
  女大学生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Radloff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7%,焦虑、抑郁症状并存检出率为5.5%;师范、理工类女大学生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及情绪不稳定与焦虑症状相关,学习成绩差、母亲受教育程度低和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情绪不稳定及性格内向与抑郁症状相关。结论 女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普遍。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干预研究,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焦虑;抑郁;人格;流行病学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32-03
  焦虑和抑郁是个体心理应激常见的情绪表现。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症状不仅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与吸烟、饮酒及自杀等多种危害健康行为存在关联[1];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经常和其他精神障碍并存[2]。WHO估计到2020年,抑郁引起的疾病负担居于第2位[3]。女大学生焦虑、抑郁心理症状高于男生[4-5]。任华能等[6]研究认为,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该调查旨在了解安徽省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症状,探讨人格特征与焦虑和抑郁心理症状关系,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专业特征,把安徽省省属高校分为理工、农、西医、中医、师范及综合6类,在每类高校中各选1所院校为抽样学校,在每所抽样学校的一至四年级中每年级抽取15%左右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女大学生1 482名,收回有效答卷1 334份,有效应答率为90.01%。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408,343,314和269人,占30.6%,25.7%,23.5%和20.2%。其中中医228人(17.1%),师范402人(30.1%),西医288人(21.6%),农业68人(5.1%),综合224人(16.8%),理工124人(9.3%);来源于农村568人(42.6%),县城330人(24.7%),城市436人(32.7%)。
  1.2 研究变量 研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人格特征等。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生源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等。焦虑症状评定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7],以粗分≥40分界定为有焦虑心理症状。抑郁症状评定采用Radloff[7]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以粗分≥20分界定为有抑郁心理症状。焦虑和抑郁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8和0.92。人格特征采用龚耀先[8]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涵盖4个量表,E量表表示性格内外向,E分值越高越外向;N量表表示情绪是否稳定,N分值越高情绪越不稳定;P量表称精神质量表,P分值越高敌意越重;L量表表示被测验者的掩饰程度。
  1.3 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调查。预调查:正式调查前,在安徽医科大学三年级2个班女生中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复测信度:从调查问卷中抽取20个主要项目,选取安徽医科大学43名女生,在调查的第5天进行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总一致率为95.4%。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焦虑和抑郁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女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4%,一至四年级分别为6.4%,7.3%,6.1%,5.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7%,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1.1%,27.1%,21.3%,21.2%;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存检出率为5.5%,一至四年级分别为5.4%,5.8%,6.1%和4.5%。
  2.2 社会人口学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分别以焦虑、抑郁症状为因变量,高校类型、生源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综合、理工类的女大学生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是中医类学生的2~6倍,师范、理工类的女大学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中医类学生的2倍;来自于农村女生有抑郁症状危险性是来自于县城、城市女大学生的2倍;学习成绩下等的女大学生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性约是中上等学生的2倍;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为小学及以下者的50%,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者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为小学及以下者的50%;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和大专及以上者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为小学及以下者的50%。见表1。
  2.3 焦虑、抑郁症状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SAS与CES-D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2),表明焦虑和抑郁症状伴随存在较多见;N分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性最高,表明焦虑、抑郁者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者较外向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敌意倾向较高者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见表2。
  2.4 焦虑、抑郁症状和人格特征各因子的单因素分析 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的情绪因子(N)、内外向因子(E)、敌意因子(P)、测谎量表(L)得分进行T分转换(T=50+10(X-x)s),与女大学生有无焦虑、抑郁症状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表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EPQ量表中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焦虑症状学生的EPQ量表中P,N和L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焦虑症状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焦虑、抑郁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焦虑、抑郁症状为因变量,一般情况、EPQ量表中的E分、N分、P分、L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ld法)。结果表明,师范、理工类的女大学生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是中医女生的3~5倍,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增加焦虑症状的危险性;学习成绩差、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情绪不稳定因素及性格内向增加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女大学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50%。见表4。
  
  3 讨论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焦虑的检出率为6.4%,与相关研究结果[9]相似,低于安徽省中学生[10]和大学生[5];抑郁的检出率为22.7%,和安徽省中学生相似[11],低于安徽省大学生[5],高于相关研究[12];焦虑、抑郁症状并存的检出率为5.5%,焦虑与抑郁的相关性较高,说明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能存在伴随现象,与有关研究一致[13-14]。有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焦虑症状与所在的高校类型有关[15]。笔者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综合、理工类女大学生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是中医类女生的3~7倍,师范、理工类的女大学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中医女生的2倍。可能与此类高校的女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较大有关;来自于县城、城市的女大学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来自于农村女生的50%,与张军[16]的报道一致,可能与这部分学生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有关。
  张秋菊[17]的研究显示,抑郁症状与学习成绩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差使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增加,父亲受教育程度高能减少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母亲受教育程度高能减少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提示女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可能与学习压力、心理支持及教养方式有关。学习成绩差的女生可能心理压力较大;父亲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交流,给予的心理支持可能较多。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使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增加。不良的人格特征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水平,而且激动、发怒、不耐烦等神经质和精神质状态还是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18]。
  安徽省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症状普遍,而且和师范及理工类高校、学习成绩、来自农村、母亲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密切相关。故应加强对师范和理工类高校、学习成绩差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尤其要关注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低、来自于农村者;对于情绪不稳定、具有敌意倾向的女大学生要特别重视,这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极为重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6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