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年画:从历史中走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太阳黑子

  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民众最为广泛的年俗文化观赏品和吉祥挂图。我国民间在历史上创造的大量经典性年画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馥郁气息,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各地对年画的称谓有所不同,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逐渐约定俗成地统称为“年画”。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每家每户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裕的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
  起源和发展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我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如画鸡于户,画虎于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鹰涓、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明初年间,曾在甘肃发现两幅宋朝的年画:一幅是班姬、赵飞燕、王昭君。绿珠的四美图,都着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因此,在明朝,年画也就特别兴盛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宫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效仿。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里的经典人物,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的“西洋之剧场”。
  年画四大家
  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其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兴盛时期,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
  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来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型,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

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潍坊杨家埠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传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
  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种,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年画的衰落
  红红火火的民间木版年画,曾给中国人过年带来过多少欢乐与祥和啊。然而,从清末民初,它似乎走完了自己的光辉历程,开始逐渐衰败。清末以后国内战事连年,民不聊生,老百姓失去了往日安定的生活环境,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情绪去画年画、印年画、买年画,贴年画了,这是民间木版年画衰败的原因之一。
  清末,国外的现代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兴起于天津和上海的石印年画曾一度与民间年画争夺市场。尤其是后来在上海迅速发展起来的胶印年画,以其机械印刷速度快、印刷质量细腻等优势,占领了许多市场,使民间年画失去了独家经营的优势,这是民间年画衰败的另一个原因。
  到民国末年,明清盛极一时的民间木版年画,已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辉,只能是惨淡经营了。
  当今,由于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国外意识的极大冲击,受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中国国民民智渐开,更相信先进的科学思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神像画已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使得在明清盛极一时的年画艺术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展示的舞台。
  (编辑 王琳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68441.htm